“行,行,你这个小祖宗,总是要我这个当妈的替你擦屁股!”妈妈无奈地说。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女儿显然是遇到了烦心的事,可妈妈看上去处处替孩子着想,但其实她并没有真正替孩子排解烦恼,而是选择了让孩子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尽管表面上看来,这件事似乎处理好了,但是,妈妈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也并没有真正帮助孩子调节她的情绪。
而在一般情况下,比如:孩子遇到批评或误解;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老师的不信任,受到同学欺负,不小心闯了祸,如把父母喜欢的东西打碎了;丢了自己心爱的物品等情况都会导致心情烦恼。
既然烦恼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就是怎样排解烦恼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指导,这样,亲子之间的感情才能不断升华。
发现孩子有了烦恼父母不要自认为“小孩子有什么烦恼,都是无所谓的事”,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相当有害的。正确的做法是,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孩子一起面对烦恼,寻找烦恼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做父母的要爱孩子就要做到:
1.了解孩子的烦恼。
父母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每天只有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干,他们会有什么烦恼?其实,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遇到的一点点事情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烦恼。
因此,当孩子向父母表露烦恼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重视,然后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烦恼。比如,“我知道你觉得这件事情很难处理,心里很烦恼是不是?”“你是不是觉得做不好这件事情,就会被老师责问,因此总是烦躁不安?”
当父母主动表示了解孩子的烦恼时,孩子的烦恼就会减少一半,同时,他们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烦恼,解决烦恼。
2.不要帮助孩子逃避问题。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遇到烦恼时,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想逃避的办法,比如,“要不,咱不做那事了,省得你这么烦恼!”“我看你干脆不要做这亭了,管它是谁做,反正你不做。”
这些消极的逃避策略非但无法解决孩子的烦恼,因为,孩子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烦恼依然存在。同时,还有可能养成孩子逃避责任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学会了“我不管!”“反正不是我的事!”的人生态度,父母可能要后悔终生了。
3.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法并鼓励驻于去克服。
良好的教育是要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给孩子提供方法和经验。给孩子提供方法的时候,说话的语气要有技巧。比如,“我觉得,你可以这样……”“要不,你试试我的方法……”“你看看我的建议怎样……”
当然,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自己斟酌,然后独自去面对。比如,不管孩子自己愿不愿意做班干部,父母都不要替孩子做决定。你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很愿意做,你就应该大力支持他,帮助他出主意,想办法,更好地做好工作。孩子只有在班级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他才会愿意与父母轻松地沟通,分享他的快乐。如果孩子不是太愿意替班级做事,父母也不用责备他。只要向孩子说明,做班干部对他的个人成长有好处,如果可以做,不妨试试;如果实在不愿意做,也可以暂时不做。
4.不断关注事情的进展,始终支持孩子。
父母在孩子解决烦恼的过程中,要一直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站在孩子的角度支持他,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烦恼。
有一句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孩子逃避烦恼,不如教孩子怎样排解烦恼,这样,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与自己是站在一起的,从而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育孩子学会理财
现在的孩子手里都有一定数额的“压岁钱”以及平常父母给的零花钱,如何花这些属于“自己”的钱,有的孩子花的有价值,有的没价值,对此,父母做到即不干预又提出合理的花费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思远上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思远快变成败家子了!每次给他的零花钱都花得干干净净,十块这样,二十也这样,不剩一毛,用完就伸手要。”妈妈一听也觉得如果不改正思远的这个习惯,那以后不就会生活不能自理了吗?于是爸爸妈妈决定找思远谈一谈。
这天,爸爸给了思远200元钱,对思远说:“这是你接下来这一个月的零花钱,我都给你了,让你自己来管,你自己计划怎么来花。”思远一听高兴极了。爸爸接着说:“但是,咱们得先提前说好了,你怎么花我不管,但如果不到月底你就花光了,可不能再来找我要。”
开始的时候,思远不到半个月就把钱花光了,又伸手向爸爸要。爸爸没有简单地拒绝,而是仔细询问了钱的去向,然后帮助思远一起分析。谈话结束后,爸爸送给思远一个储蓄罐和一个记账本,鼓励思远每天养成记账的习惯,并把每天剩余的钱放进储蓄罐里。
开始几天,思远总是要爸爸提醒才想起来记账,渐渐地,思远不用爸爸提醒了,他每天都会自己对账,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嘴里还念叨着什么东西不该买,什么东西买贵了。又一个月过去了,爹妈发现思远的记账本记得越来越清楚详细,而且储蓄罐里竟然有节余了。思远也自豪地说:“自己管钱也不是那么难嘛!我以后都要自己管钱,这样我就能攒下不少钱了。”
思远父母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花钱没有节制,是因为孩子对金钱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用完就伸手要,父母也是孩子要就给,这样会让孩子形成“没钱了父母会再给”这样的认识,自然不懂得计划节俭了。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中的孩子,拥有自己可支配的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总额已达56亿元,数目十分可观。
然而,也有人曾经有进行了一次关于“学生小金库”的调查,调查发现,54%的学生家长对孩子的用钱方式是“用完就给”,48%的学生压岁钱全部上交,60%的学生若拿到压岁钱会存入银行,69%的学生对自己零用钱的收支情况不进行记录。从这份调查来看,“有钱用”和“会用钱”的孩子并不多。
孩子只有学会了花钱,学会了理财,才能更好地进行计划,更好地赚钱。因此父母应该及早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给孩子适度的经济自主权,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和其他财产,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训练孩子的经济理性和理财能力。
在生活中,当大人在处理金钱时,孩子往往会充满好奇,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很多父母会回避和孩子谈论金钱,认为孩子还小,不明白。可是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对提高孩子的财商至关重要,应该越早越好。
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懂得珍惜和节俭,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理智消费并进行管理、赚钱和投资,这些都将给孩子今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家长完全没必要“谈钱色变”,对于孩子的好奇或疑虑,父母完全可以用孩子懂得的语言加以说明,适时地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意识。
孩子的零用钱多半是父母给的,目的是满足孩子的一些需要和不时之需。但有些小孩儿会认为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最好不要孩子一伸手就给零用钱,应该视需求的必要性而定。当他们有花费需求时,一定要了解这些需求的原因,衡量有必要性再给,否则孩子若发现要零用钱是容易的事,便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个性。
让孩子自己管钱,是培养孩子自立的重要一步。家长应该相信孩子有打理好自己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自己管理零花钱,家长只需在一旁进行协助即可。比如,每个月定期一次性给孩子零花钱,让他自己去分配这部分钱,教给孩子一些记账的方法,鼓励孩子坚持记账,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没几天就把钱花完了,这时家长一定不要急着给孩子钱,而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钱都花在哪些地方,是不是有必要,以后应该怎样更合理地进行分配等问题。只有让孩子认识到每个月的钱是有限的,孩子才能意识到计划和合理分配的好处。慢慢的,孩子就能达到合理消费月有结余,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了。
会花钱,也要会赚钱,父母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生财”的方法,这也是孩子财商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可以以孩子的名义在银行开一个账户,鼓励孩子把钱存入银行;家长可以交给孩子一些赚钱的方法,给孩子提供一些赚钱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予适当报酬;或者鼓励孩子找一些兼职,让孩子在挣钱的同时,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家长还可以交给孩子一些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为孩子将来的投资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专家提出了“同理心”这样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关注他人的情绪与想法,并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都独享着父母及其他亲人的极致关怀。很多孩子在这样的关怀之下,不知不觉地就养成了自私、无视他人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从自我出发。这是现在的孩子的一个普遍的缺点——缺乏同理心。而同理心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的孩子不能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必须要走入社会;他也不能总是跟在我们的身边,必须要自己去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而要做到这些,孩子就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因此,从现在开始,父母对孩子加强同理心的培养是十分迫切的。
1.妈妈自己首先就要建立同理心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有同理心,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就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仅如此,我们与他人相处时,也要能给孩子做出榜样,表现出我们的同理心。
我们要认真思考孩子的行为,并看到他行为背后的心理,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积极考虑他的行为目的,然后根据他的特点、他的能力来更好地教育他。而在对待其他人时,我们就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要保持同情、无私、客观的态度,尤其是要经常与他人进行换位思考。
其实,人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同理心,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对其加以引导,并为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本,那么,孩子的同理心就一定能被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