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本书读懂商业常识
15336500000003

第3章 不得不解释的商业知识(2)

4.创新性——商业模式的生存之道

以前,因为所有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大同小异,只要确定一个行业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但是今天,仅仅选择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是不够的,你需要设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此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成功商业模式的快速复制迫使所有公司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公司,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组成商业元素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自己的商业模式被复制前重新审视并再次创新。

例如,当年大家都搞互联网的时候,只有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赚了大钱;等到大家都去搞门户网站的时候,互联网却遭遇寒冬,反而是做B2B 的阿里巴巴赚钱了;等大家都去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没有想到出来个陈天桥,人家搞游戏发财了。新的商业模式不仅仅表现在IT 行业,在其他的各个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如家改变传统酒店模式,以连锁和简化酒店功能的新型商业模式,获得了商务人士的广泛推崇;分众传媒“发现”了楼宇广告,并且开创了户外媒介传播的新方式。可以说,每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创新、一个新的商业机会的出现,谁能率先把握住这种商业机遇,谁就能在商业竞争中先拨头筹。

但同时,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对于未来有不可预知性。那些具有异常商业嗅觉的人,才能够把握商机,迅速崛起,这就是为什么新的商业模式往往由新势力创造,而非相近领域的传统强大势力所创造的原因。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新的商业模式也会层出不穷,而这也正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也许某一天,从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崛起一个巨大的商业帝国。

当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考虑的方面还有很多,这几条应该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在实践中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甚至是不断试错而变得日益完美;另一方面,一个已经十分完美成熟的商业模式也许会随着产业环境和竞争态势发生了变化而显得不再适应,因此需要进行新的设计和调整。

企业管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企业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者给组织制定方向,提供领导,并决定如何运用组织资源(例如工作者、财务资源、信息及设备)来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

其中,合理组织生产力是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使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也就是说要把企业拥有的人、财、物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在一起,进行科学的配置和利用,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二是不断地开发新的生产力,即通过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劳动资料,不断地发现新材料及原材料的新用途,以及不断地引进优秀人员并对员工进行培训来开发新的生产力。

另外,企业管理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从本质上决定着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从总体上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基本过程,所以,企业管理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由于生产关系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因此,为了保证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在保持现有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进企业管理的手段、方式等途径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或环节进行调整、改善,以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需要。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的任务不仅是要合理组织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把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

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当今的管理正面临一场变革,无视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必将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机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为了有效地迎接挑战和适应未来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总结目前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最新动态,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新管理制度

全球化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和“时势造英雄”的竞争规律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勇于创新,便意味着更好的生存发展,这是企业在生产上、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等等。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而人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观念产生。企业制度在今天可能是发展的助推器,明天可能就成为绊脚石。因此,制度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地适应人才。首先,当企业处在成长阶段,目标比较单一,业务正处于发展阶段,这时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在制定制度时,更多的是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制度。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加盟,还可以更好发挥员工的能力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当公司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企业的组织制度也相应成熟。员工队伍和业务也稳定了。在这阶段,企业制度还是适应人才的。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地位受到威胁时,这时企业会感到制度已不适应组织的发展,更不适应人才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进行管理的创新。总之,现代企业家精神,实质就是要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风险经营观念,善于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创新应变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

2.转移管理重心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企业管理,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易于存储和掌握,而隐性知识则难于掌握,它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经验、诀窍、灵感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管理就是既要掌握显性知识,更要促使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实现知识共享,把新知识、新经验加以培育,使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的管理。知识资源拥有的多少,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因此,企业经营者的主要职责就是要以知识和创新作为人才取向标准来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还要以知识和创新作为价值取向标准来评价、衡量人才,同时还要激活人力资源,为人才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另外,21世纪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和雇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度,这便意味着有更多的文化冲突。此时,企业在对跨文化员工进行管理时,要在保持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在相互学习、交融的基础上,使经营思想达成共识,并建立具有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

3.智化管理模式

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促使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推进企业管理日臻完善。企业管理模式要更加体现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网络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是一种数字化管理,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通过传感器、互联网上的信息收集以及对其他信息资源形成的巨大数据流的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开发,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它也是一种智能化管理,企业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准时生产系统等系统的建立和使用,实现商业模式的“专家效应”和智能自动化管理。由此,企业管理模式将发生以下变化:

电子商务将成为商务运作的方向。电子商务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商务运作的效率,实现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革;网络使企业生产逐步向分散化、个性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使生产配送体系以快速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网络经济使企业管理的核心角色CEO、CFO、CIO(首席行政主管、首席财务主管、首席信息主管)构筑起网络化管理的基本职能结构;数字化技术使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向战略型、信息化、可视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4.转变管理战略

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战略目标、长远打算,只顾眼前和一时的成就,便不可能持续发展,更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惟有运筹帷幄,深谋远虑,才能战略制胜,才能不断壮大发展。

在过去,企业的管理者往往追求企业战略的稳定性、长期性,期望对企业的发展施以长远的影响。但事实证明,多变的技术革新浪潮,意想不到的环境变化,往往使追求“稳定性”的企业措手不及。企业要适应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战略规划,能否制定和实现正确的战略构想,关系到企业的兴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中国企业已进入了由面向计划的传统管理到面向市场的战略经营时代,制定战略已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战略经营要求管理者必须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反映。因此,具有迅速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比周密的计划更加重要。而战略研究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对客观事实的实际了解,分析能力和预测技术的发展。这些使战略计划研究成为左右组织或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在彻底了解和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出最佳的企业战略。

5.优化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没有管理的管理”。当然,这并非是指取消管理,而是使管理进入更好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

传统的企业管理,较多地表现为管制、监控、指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随着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愿望日益强烈,这种情况需要企业尽快形成一种能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即人人都是管理的主体,都是重要决策的参与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以人为本,顺应个性,尊重人格,使员工不再被动地在严格制度的束缚下工作,而是自觉地把工作视为人生发展的组成部分。通过企业文化的构造,创造一种高度和谐、亲切友好、融洽无间的氛围,使企业成为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工作团队;顺应社会经济运行的自然发展规律,使管理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这样企业便可以成为一个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富有活力的有机整体,促进企业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行。这样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使企业达到了管理与被管理的有效整合、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以及个人理性与组织理性的高度统一,达到企业管理的最优境界。

人力资源管理:找到并留住最佳员工

人力资源,也称人事,随着各企业意识到资源(用会计用语说是“资产”)中很大部分每天都在流失后,这个名称就变更了。而人力既然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其价值就存在于有效的利用之中,也就应该全面、正确地认识其持性,对其进行全面的配置、管理和开发,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评估人力资源需求,然后招聘、筛选、开发、激励、评估、报酬并安排工作时间,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在企业的运营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工厂或企业,哪一个单位都离不开人。在企业各项管理中,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料中,人也始终处在支配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江泽民曾讲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毋庸置疑,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当前企业核心管理工作之一。

既然人力资源管理如此重要,那么,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呢?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量的管理

凡社会化大生产都要求人力与物力按合理的比例进行配置,人力与物力在价值量上的比例是客观存在的。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1)人力投入

根据规模经济理论,随着人力投入的增加,企业劳动生产力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前提必须是使人力有事可做,不能无目的地增加人力投入。否则,反而会使生产力下降。因此,各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及特点选择适量的人力,以达到最佳规模经济效益,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第一个途径。此外,还必须有相应的资金保证,使人均技术装备水平也达到相应的程度。

(2)人力配置

以岗定人,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创新机制,是企业人才管理的基本要求,只有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出人最大的能量。

(3)人力培训

人力培训是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途径。根据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见,劳动生产力与人员素质呈指数关系。如与文盲相比,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中学文化程度的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0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提高300%。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者应重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质的管理

就人的个体而言,主观能动性是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通过科学的激励方法提高人的主观积极性,能把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激励,这也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