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胡雪岩商道
15336100000006

第6章 品牌意识,打拼事业重在树立口碑(3)

做生意首先就必须求名,要有名目别人才知道,要有名气别人才信服,而取一个好的名字往往一叫就响,成为金字招牌的基础。因此,一些有眼光的商人都注重如何为自己的商号题名。从这一角度看,胡雪岩对于自己钱庄招牌的重视以及他对题定招牌的要求,也显示了他精明的生意眼光。

胡雪岩处于商业意识还不很发达的晚清时期,就具有如此强烈的品牌意识,这是他把场面越撑越大的一步妙招。

门面在经营销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来人们对此都有深刻的论述。中华古代商圣陶朱公说:“面,乃商之外形,孰或丑之!”即是说,门面是经商的外貌,必须认真重视。胡雪岩深谙其中的道理,他说:“门面犹如人脸,好不好会影响生意的。”

由此,胡雪岩对门面的设置是十分讲究的。在建造胡庆余堂时,胡雪岩提出三大要求:“宜址、精修、巧陈。”

第一,“宜址”,就是指店的地址选择适宜。

胡雪岩选杭州吴山脚下的大井巷为胡庆余堂店址,这是有他的深意的。

吴山坐落于西湖南面,由10多个小山头组成,西连凤凰山、将台山和玉皇山。吴山历史悠久,有很多古迹。在吴山的山冈上,因石灰岩长期溶蚀作用形成了一组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石”,山顶上有一座高8米、双层重檐的江湖汇观亭,登上此楼北望西湖明澈似镜,南眺钱江宛若锦带。到了清朝雍正年间,“吴山太观”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吴山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使它成为杭州客流量很大的一个地方。

第二,“精修”,即店堂修建精致,别具一格。

胡庆余堂初造时由东西并列的三进建筑组成:头进营业店堂,二进是制药工场,这种前店后场、产销结合的组织格局有利于灵活、及时地适应顾客需要。两进楼房之间有夹弄和封火墙相隔;每进设前、后天井,左、右有廊屋相连,呈环形通达之状,外观气派、结构简洁。

根据营业需要,胡庆余堂还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整座建筑被设计成仙鹤状,象征着店铺生机长存,四周造起高12米、长60米的青砖封火墙。胡雪岩请人在靠河坊街的一面墙上写了“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特大汉字,十分引人注目。

胡庆余堂的上檐有一般建筑比较罕见的一排排花灯状的垂莲柱,正门在大井巷内,青石库门坐西朝东,青砖角叠的门搂上镶嵌着“庆余堂”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跨过门楼,映入眼帘的是“进内交易”牌,四镏金大字。

人靠脸皮,店仗门面,胡庆余堂如此不落俗套的设计能不使人顿兴好奇和赞叹吗?

第三,“巧陈”,即店堂的内部摆陈巧妙适宜。

如果说,胡庆余堂像一只栖息在吴山脚下的美丽仙鹤,那么,它的门庭就像“鹤首”。过了门庭拐弯就是“鹤颈”长廊,迎面是一个八角石洞门,门洞上有青砖雕出的“高入云”三字,左侧横墙上堆塑着取材于神话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娘盗仙草”图案,整个长廊的古壁挂着36块用银杏木精制、黑底金字的丸药牌,如外科六神丸、胡氏辟丹、安官牛黄丸、十全大补丸、大补全鹿丸、小儿回春丸等等,牌上表明各种丸药的主治功能,于装饰之中巧妙地为顾客提供了极好的药材和药品性能的说明,既传播了中医药知识,又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由上可见,胡雪岩的店址选择佳宜、修制精好、摆陈巧妙,使得胡庆余堂的门面富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与众极端不同,突出了自己的个性。从而赢来许多顾客,带来可观的收入。在今天,胡氏做门面的三个理论仍具有借鉴意义。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注重招牌,精修门面,胡雪岩做生意,就特别注重商业形象,以他的意思,做生意首先就要由一个良好的商业形象。因此,一项生意投入运作之前,他也总要在招牌、门面上动很多心思。

做足场面,打出名气

做生意场面要做得与众不同,仅靠做得热闹的寻常做法还是不够的。

还要凭借商谋智慧聚集人气,营造人气,做足场面,打出名气。

胡雪岩在开阜康钱庄之际,做了两件事,收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说的确是实情。封建政治作为一种人治政治体系,本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特别是在一个朝代行将崩溃的时期,政治的腐败会如癌瘤恶变以致不治——晚清时节就几乎是无官不贪,而且各有各的路数,个个都是无以餍足。据说曾先后两次领军机达二十年之久的恭王,地方官员到京,要见他一次,也必须送上银子,而且明码实价,以送上的银子的多少排定约见的先后次序和招待规格。不过,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京里大老勒索地方官员,地方官员则去搜刮地方,这些为官作宦的人总是有自己的财路把自己养得脑满肠肥。

朝廷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官员的贪婪,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为缓解军饷不足,朝廷下旨,要京内大老和各省督抚捐输军饷。浙江巡抚黄宗汉作为一方封疆大吏,自然也在捐输之列。他也当然不会自己掏腰包。此时恰逢王有龄运送漕米有功,很快外放了湖州知府,而王有龄因为海运局还有一部分亏空没有补足,故而希望黄宗汉让他兼领海运局坐办,黄宗汉于是乘机将“盘口”开给了王有龄。王有龄不敢怠慢,与胡雪岩商议,由胡拿出一万两代捐。

这笔钱本来可以直接由与海运局有业务关系的信和钱庄汇往京城,王有龄也准备由信和马上汇出,但胡雪岩却将这笔钱要过来,他要转一道手,由刘庆生送到大源钱庄划汇。

胡雪岩的意图很明确:刘庆生是个可造之才,但他到阜康之前,只是大源钱庄的一名站柜台的伙计。由立柜台的伙计一下子跳到档手的位置,同行难免轻视。一行生意的场面,最终是靠人撑起来的,刘庆生资望如何,将直接影响阜康的发展。现在由他代理黄宗汉去办理汇款,对于提高他的身份,显然有不小的作用。抚台是一省天字第一号的大主顾,有这样的大主顾在手里,同行对刘庆生自然就刮目相看了。而且,关键是为黄宗汉汇划这笔款子,还会引起同行对阜康来头的猜测,这种猜测在同行中传开,会将刚刚挂出招牌的阜康钱庄市面“哄”得很大,而“市面‘哄’得越大,阜康的生意就越好做。”

胡雪岩在阜康的招牌挂出之后再一次“耍”给同行看“手面”,阜康开张当天,送走客人之后,胡雪岩叫来刘庆生,要求他按照自己报出的名字,开出十二个存折,每个折子存银二十两,先由钱庄垫付。这些折子的户头,除一个是浙江巡抚黄宗汉的门房主管刘二外,其余的都是浙江一省大员们的太太、姨太太甚至小姐,胡雪岩就是要把这些折子送给她们。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场面要做得与众不同,仅靠做得热闹的寻常做法还是不够的。还要凭借商谋智慧聚集人气,营造人气,做足场面,打出名气。

丢什么也不丢面子

胡雪岩特别重视面子,即使在危机四伏,大厦将倾之时,他也不忘记要保住面子。他曾说过:“面子就是招牌,面子保得住,招牌就可以不倒”。所谓“守信计”是指:在胡雪岩的经商生涯中,他经常说:“做人无非是讲个信义。”其实,做生意与做人,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往往也应该是一个信义之人。

上海阜康挤兑风潮,第二天就波及杭州。胡雪岩从上海返回杭州,还没有下船就得到了消息。而得到消息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面子保住。为此,他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所有一应排场照旧。胡雪岩一到杭州,就有在胡家地位特殊的乌先生上船接住,报告上海、杭州两地的“灾情”,同时他建议胡雪岩移舟到离家更近的万安桥登岸。胡雪岩的宅第在元宝街,他的钱庄在清河坊,因此,胡雪岩由外地回杭州,一向是在位于元宝街与清河坊之间,也是杭州城里最热闹的望仙桥码头上岸。而且每次回杭,都要家人接轿,摆出极隆重的排场:身穿簇新“号褂子”的护勇在码头上站成两排,点起官衔灯笼,打起旗子,护着一顶蓝呢大轿,常常会引来大群看热闹的行人。

乌先生的建议自然是因为风潮已起而希望胡雪岩不要过于张扬。但胡雪岩没有接受乌先生的建议,而且要求一切排场照旧。这当然是在保住面子,胡雪岩不能让别人以为阜康挤兑风潮一起,他自己就灰溜溜的了。

第二,阜康营业照旧。胡雪岩一到钱庄,就否定了钱庄档手谢云清和螺蛳太太商量的钱庄停业三天的决定,要求照常卸下排门做生意。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谢云清连夜察看储户账目,做这两件事情,一是提早将几个大户的利息结算出来,把银票送到他们门上去;二是告诉那些大户,年关已近,要提款应付开销的,尽可交待,以便预先准备。这是守信用,更是要做回面子。阜康因为贴出停业三天的告示,已经在杭州城里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没有引出更严重的后果,但一遇风潮便缩头停业,事实上面子已失。

第三,原拟要办的三女儿的喜事也照旧。胡雪岩此次从上海回杭州,其实主要就是为三女儿的婚事。虽然还未下船就知道了要命的“噩耗”,但胡雪岩一进家门,就告诉螺蛳太太,女儿婚事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一切照常。而且,再难也要做到,不管用什么办法,场面无论如何要绷起来。这当然更是做面子。阜康挤兑风潮一起,是否仍按以前排场大肆操办女儿婚事,正是为众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如果女儿的婚事一改原来胡家办大事的排场风光,自然更是没有了面子。胡雪岩不能“丢”面子。

胡雪岩如此处置,当然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硬撑。

他如此处置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这些措施使客户保持了对于阜康的信心,由此稳定了人心并保住了自己的信誉。正是有了这一系列措施,杭州的挤兑风潮在开始的时候才没有恶性发展。第二,稳定了人心,也稳定了大户,使原本可能参加挤兑的大户不再加入挤兑风潮,减少了压力。钱庄生意最怕挤兑,挤兑最烈则是大户加入兴风作浪。大户稳定下来,零星散户,力能应付,也就不足为虑了。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保持面子不倒,是一个人处理危机力挽败局的重要手段,只要在人们心中你的招牌不倒,自己的场面就可以撑下去,更可以很好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