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胡雪岩商道
15336100000026

第26章 及时调整,走出陈规随机应变就能赢(1)

成事者在于一个“变”字,而变通过程中又在于一个“智”字,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化不利为有利,为最终赢局划下圆满的句号。胡雪岩就是掌握了随机应变的招法才名扬古今的。

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商场之中总是充满了搏杀和凶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胡雪岩做事总是能够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且善于从商场变化中寻找出机缘,这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胡雪岩的生意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太平军却攻占了杭州,从而使他经历了一次大的变故,这次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将他逼入绝境。

情况是这样的:胡雪岩的生意基础,比如他最大的钱庄、当铺、胡庆余堂药店及其家眷都在杭州。如今,杭州被太平军占领,等于是他所有的生意都将被迫中断。除此之外,他还要想办法将自己的老母妻儿救出杭州。

其次,树大难免招风,平日里嫉恨胡雪岩的人趁着战乱四处散播谣言。有的人说他已经用漕帮遭太平军围困的杭州购米为名,将公款骗走,自己躲在了上海;有的人说他手中有一大笔王有龄生前给他营运的私财,但现在死无对证,胡雪岩将这笔钱私吞了;还有人谋划向朝廷状告他骗走浙江购米公款,以致延误了军需国食,从而导致杭州失守。

再次,失去了王有龄这个官场靠山,即使自己不被朝廷治罪,日后做生意也会有诸多不便。

面对此情此景,胡雪岩并没有惊慌失措,因为,他已经从这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中准确地预见出了可利用的因素。

针对上述分析,他认为:如今陷在杭州城中的人实际上已经是在帮太平军做事,之所以四处造谣,是因为太平军也希望能诱使胡雪岩回杭州助其善后,但那些人却不愿放他回杭州。他们造谣虽然对自己不利,但也还是可以从中加以利用。

根据对这一点的分析,胡雪岩制定了两条计策:首先,他暂时不回杭州,以此来避免同这些人的正面交锋,只要他态度一明确,这些人就不会再做进一步的纠缠。

同时,他还决定由自己出面,特别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这些陷在杭州城里的人实际上是留作内应,以便日后好与官军相应。他这样说表面上看是给了这些人一个交情,但实际上却是把他们推上了一处随时可能引爆的火药之上。因为,倘若这些人继续想要加害胡雪岩的话,他随时都可以将这一纸公文交到太平军手中,说他们与官军勾结。这样,太平军定饶不了这些人。

其次,自己手上此时还有在杭州被太平军攻陷之前为杭州军需所购得的大米一万石,因为一时无法进入杭州城,只得转到了宁波去赈济那里的灾民,并且双方约好等杭州收复之后会以等量大米归还。这也是其中一个可以利用的因素。

于是,胡雪岩决定一旦杭州被收复,便会即刻将这一万石大米运到杭州,这样做既可以赈济灾民,也可以显出自己做事讲信义。这样一来,那些诬陷他骗取公款的谣言也不攻自破了。

实际上,胡雪岩不仅仅做了这些,他还直接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将领办理了交割,不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也更加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使自己得到了一个比王有龄还要有权势的官场靠山。胡雪岩的红顶子也是因此而得来的。

随机应变,并且善于从变化中找到出路,让胡雪岩把原本看似不利的因素转化成了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即是能够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态势去寻找把握机缘,从而决定自己的出路。胡雪岩不愧是一代俊杰!

跟胡雪岩学做事之道

胡雪岩做事总是能够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且善于从商场变化中寻找出机缘,这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胡雪岩以不变应万变

胡雪岩以自己的经商经验告诉我们:当面对瞬时万变的局势时,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谋得出路。他曾说:“局势坏起来是蛮快的,现在不趁早想办法,未雨绸缪,等发觉不妙,就来不及补救了。”这就是说,只要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胡雪岩一向都很注意未雨绸缪,但当他生意达到鼎盛的时候,他在一些很大的事情上,一方面由于客观情势的限制,一方面由于他管的事情太多,也更由于他自恃实力雄厚,反而把这一条驰骋商场必要的原则忽略了。所以,最后在挤兑风潮来临之时,终于因无法自救而使自己彻底崩溃。

为了帮左宗棠西征筹饷,胡雪岩向外商行借债。但由于具体运作上没有为自己留好退路,而使自己跌到河沟里。实际上,胡雪岩向洋人借债是很不合算的,洋人向来重利,本息又太重,而这项借款又不是商款,可以楚弓楚得,以谋利补偿。但左宗棠为自己西征成功却志在必得。光绪四年,他要胡雪岩出面邀集商股,同时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华、洋两面共借得商款达六百五十万两用于西征粮饷。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胡雪岩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为了帮左宗棠,他还是照做了。

胡雪岩心想按照左宗棠的计算,在七年中就能还清洋债。可是,事实让人出乎预料,左宗棠计算出:在七年中,陕甘可得协饷一千八百八十万以上,以这笔饷款清偿“洋债”足够了。由于协饷到期不一,所以他要求不定期来还这笔洋债。可以说,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笔借款实际定半年一个还款期,六年还清。到左宗棠奉调入京之前,为了替后任刘锦棠筹划西征善后,左宗棠在近乎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又借汇丰银行招股贷款四百万两。由此看来,胡雪岩、左宗棠的债洞越来越大了。

一般来讲,用于军需粮饷而借洋债,是属国家的责任。但这两笔共计一千多万的债务风险,却都落在胡雪岩一个人身上。光绪四年,左宗棠将借“洋债”之事上奏朝廷,一个月以后接到朝廷批复,批复上款说:“借用商款,息银既重,各省关每年除划还本息外,京协各饷,更属无从筹措,本系万不得已之计。此次姑念左宗棠筹办军务,事在垂成,准照所议办理。嗣后无论何项急需,不得动辄息借商款,至贻后果。”此批复中所说“京协各饷”即“京饷”,是京内的各项开支。因左宗棠息借商款,以致京内各项开支都无从筹措,自然还款也就不能帮你左宗棠了。朝廷是一推六二五,对这笔借款采取了“概不负责”的态度。这样,借款的风险无形之中都加到了出面商借的胡雪岩一个人肩上。因为虽然这笔借款都由各省解陕的协饷还付,但协饷解到时间不能一定,而且原议解汇的协饷还有可能被取消。协饷不到,无法还款,洋行自然是找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自己的信用,也必须尽力筹措还款。正常情况下,以胡雪岩的财力当然问题不大,但局势如果发生变化,后果必将不堪设想。可事实就是难料,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在乱世之中,胡雪岩要以一人之力而担国家的债务,这确实没有为自己绸缪计划。当时局势已经发生变化了,上海市面已经极为萧条,市面存银也只有百万两。特别是此时李鸿章要整掉胡雪岩的端倪已现。这时,胡雪岩又接受为左宗棠筹集近五十万粮饷任务,更是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退路。而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还决心在生丝生意上与洋人一拼到底,“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不肯将囤积的丝、茧脱货求现,则是不仅不留退路,甚至是自己将自己的退路堵死而致背水一战。胡雪岩没有做好未雨绸缪的计划,从各个方面来看,他都是必死无疑啊!在风波突起之时,等待他的除了破产被查封清偿已无别路可走。

总结而言,凡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对不测事变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防患于未然。特别是事业一帆风顺,成功接踵而来之时,更应该有所警醒。但是,胡雪岩作为成功的商人,也有失足的时候,而且这一失足让他再也无法有翻身之机。其中的道理胡雪岩自然极懂,但具体做起来,要想做到真正的未雨绸缪,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十分谨慎和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