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王阳明心学
15336000000019

第19章 心胸宽阔,忍耐包容没有敌手(1)

在一些人的眼里,总觉得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妥,他们似乎总为别人的过错或缺憾烦恼——他们喜欢斤斤计较,所以烦心不已。“能克己,方能成己”,在王阳明看来,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多一点的宽容,就是给自己多一点快乐空间。

烦恼都是自找的

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可是,烦恼的来源在哪呢?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王阳明说:“人的弱点在于追求外在的假相,举凡虚名、虚利、虚荣、虚位……统统追求。因此,烦恼的现象就出现了。”

在王阳明的眼里,一个人的烦恼并不是外界给他带来的,而是他自己让自己烦恼。换句话说,人生的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

有一次,白云禅师和师傅方会禅师对坐。方会问:“听说你从前的师傅灵喻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诗,你还记得吗?”

白云答道:“当然记得。那首诗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法牢关锁,一朝法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白云的语气中含有几分得意。

方会听完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感到很奇怪,不知道师傅为什么笑。他心里感到很烦闷,整天都在想方会师傅的笑,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大笑的原因。有一天晚上,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第二天,白云实在忍不住了,一大早就赶去问师傅,那天为什么大笑而去。方会禅师笑得更开心,对着因为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你会背那首诗有什么用呀,最后还是逃不脱‘法牢关锁’而自寻烦恼。”白云听了,豁然开朗。

方会禅师一言不发地走了,其实并没有什么,白云禅师反而心生疑虑,烦恼了很久。

很多时候,别人的语气、眼神、手势,都可能搅扰我们的心,甚至使我们整天沉迷在愁烦中不得解脱。就像古人讲的那样:人生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往往一句无意之中说出来的话,自找烦恼的人听了就对号入座,以为是在讽刺挖苦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烦恼起来了。

圣严法师在《叮咛》一文中谈到:“每个人都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折磨自己、折磨对方和家人。他们并没有想到要折磨人,只是因为自己心理上有矛盾、或身体上有困扰,遇到适应上的问题,就会对身边的人发泄,或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一句话,人生的烦恼来源于自身。”在现实中,有些人常常会这样去自寻烦恼:

一是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如果你把别人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而自怨自艾,把某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统统归因于自己,不久,就会因此烦恼成疾。

二是做不可能实现的梦。对现实抱有不切实际,把自己的目标制定得高不可攀,这些人因为“得不到”而滋生烦恼。

三是盯着消极面。牢牢记住自己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记着有多少次别人对自己说话的态度不友善。他们总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不断地用这些消极的思想来给自己制造烦恼。

四是制造隔阂。有些人绝不去赞扬别人,不使用任何鼓励之辞;相反,他们会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刺、埋怨、小题大做。

五是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有些人在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不懂得正视问题,相反,这些人会让问题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后滚雪球的人总是遵照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如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索性再往后拖拖。”这样,让问题变得更糟,从而导致这些人的忿怒和苦恼埋在心底几个月甚至几年。

我们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的烦恼是不是来源于这五种情形。

不难发现,人生的烦恼不外乎就是源于这五种心理或做法。

那么,面对人生的烦恼,在王阳明眼里该如何去消化呢?王阳明这样说:“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我执,不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情都能看得开、看得淡、放得下,而且能够包容所有的人、所有的事,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偏见,当然就没有烦恼了。”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其实,很多烦恼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或者说是自己在折磨自己。既然烦恼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自己,那么,驱除人生的烦恼,只要改变自己内心,人生不就多些快乐么?

退一步会走得更远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过失,如果能够给别人的过失以必要的宽容,那么他们就会对你感恩不尽,这有利于你更加圆融地处理人际关系。正所谓:给别人留路,等于给自己留路。

王阳明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更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王阳明的用兵之道往往与众不同,在别人认为应该进攻的时候,他却认为应该退守。宁王叛乱时期,朱宸濠久攻安庆不下,集结兵力的王阳明未采纳众人从背后攻击叛军的意见,坚持认为应该退而攻南昌。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南昌城攻下之后,朱宸濠彻底失去了反击的根据地。

其实,王阳明的军事思想和用兵之道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活。人生是一场华丽的舞会,聪明人往往自始至终保持着优雅奔放、进退自如的姿态。

我们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相交相处。

尝试在生活中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退一步,有时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如果能够适时的以退为进的策略用于生活中,那么生活将会变得张弛有度,游刃有余,你便会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前进,僵持的局面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在不违背自己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退让也就选择了人生的主动。因为这时候的你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而是着眼于未来。

早晨,一个穿着整整齐齐的小伙子,去隔壁村里迎娶他的新娘。当他正在过通往丈人家的独木桥时,眼看就到桥头的时候,迎面走上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车上满是家禽。

小伙子不愿回头了,他向农夫道:“大伯,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

农夫把眼一瞪,说:“凭什么让你先过?我要忙着去赶集呢,要是去晚了,我带的几只母鸡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小伙子说:“我让的话,迎娶新娘就会晚了。”

于是,两人谁也不让谁,虽然两个人都很着急,但因为谁也不肯相让,都只有僵持在桥上。

过了许久,远处河面上漂来一只小船,船上坐着一个和尚。两人于是就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和尚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农夫说:“你要是真的急着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小伙子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他便过去了,他一过去,你不就可以早早地去赶集了吗?”

农夫听了和尚的话后,红着脸没有说话。

和尚又笑着问小伙子:“你今天洞房花烛,这可是人生大事,为什么不先退一步呢?”

于是,在和尚的调解下,小伙子和农夫都过桥。

下午的时候,小伙子和农夫再次在桥上相遇。小伙子是一个人回来的,满脸的沮丧;而农夫的车上,依然是满车的家禽,也是一脸的痛苦。

原来,小伙子因为错过了迎亲的时辰,老丈人不愿意将女儿嫁给他了;而那个农夫,也因为赶集迟到了,一只家禽也没有卖出去,家禽在烈日的炙烤下还死去了不少。你看,多么可惜呀!两个人要是有一个人能退一步的话,晚上,小伙子就会洞房花烛,农夫也会怀揣着银子回家。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争强好胜,但是,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如果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和空间,那么很容易就把自己逼近死角。而只要稍微退一步忍一忍,人生往往就是另一番景象。

一天,圣严法师正要开门出去时,迎面闯进一位魁梧的男子,结结实实地撞到法师身上,把法师的眼镜都撞碎了,镜框还戳青了法师的眼皮,可那位撞人的男子丝毫没有歉意,还恶狠狠说:“活该你戴着眼镜!”

法师笑了笑没有说话。

男子颇觉惊讶地问:“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呀?”

法师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这既不能让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消肿。再说,生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造成更多的恶缘。要是我早退一步,我们就会避免相撞了。”

男子听后十分感动,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开了。

在一年之后的一天,法师接到一信封,信内装有五千港元,正是那位男子寄的。

原来男子大学毕业之后,在事业上不顺利,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一天,他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就冲动地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尽,以求了断。

他正要冲进客厅,却他看见那男子惊慌地回过头,脸上的眼镜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法师的教诲,于是他退出了客厅,让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过错。

后来,他的生活很幸福,事业也顺利了,特寄来五千元钱,感谢从法师那里得到了幸福的秘笈。

很多时候,在生活中退一小步,就能让你的人生幸福很多。很多时候,退一步就是忍一忍,退一步就是吃点亏,退一步就是让一让。忍一忍,会让你少去很多困难;吃点亏,会让你少去很多麻烦;让一让;会让你免去灾难。想一想,没有困难、麻烦和灾难的人生难道不就是圆满的人生吗?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如果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和空间,那么很容易就把自己逼近死角。而只要稍微退一步忍一忍,人生往往就是另一番景象。

宽忍会带来无量功德

有人认为,忍是一种退让,是胆小和懦弱的表现;忍,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欺负,正所谓“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俗世的看法,在佛家看来,“有容乃大,忍者无敌。”王阳明深知这个道理,他提出:“立世,惟有宽大容物才是正途。”王阳明明确告诉我们,忍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的确,在现实中,胸襟宽广,就能够团结一切人,能够成就大事。反之,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只会使自己局限于一隅,难以有所建树。

圆通禅师在讲法的时候,法远禅师知道后就让义青禅师去圆通禅师那里求法。

义青禅师认为圆通禅师并不高明,所以极不愿意去听,但是又不愿违逆法远禅师,便只好去了。到了圆通禅师那里,义青禅师并不参问,只是贪睡。

执事僧看不过去,就告诉圆通禅师说:“有个僧人总是白天睡觉,应当按法规处理了。”

圆通禅师以前还不曾听说谁在堂上睡觉,便很惊讶地问:“是谁?”

执事僧回答:“义青上座。”

圆通禅师想了想,便说:“待我去问一问再说。”

圆通进了僧堂,果然看到义青在睡觉。圆通禅师便敲着义青禅师的禅床说道:“我这里可没有闲饭给只会睡大觉的上座吃。”

义青禅师睡眼惺忪地问道:“和尚叫我干什么?”

圆通禅师便问:“为什么不去参禅?”

义青禅师回答:“食物虽美,饱汉却没胃口。”

圆通禅师听出义青禅师话里有话,便说:“可是反对上座的人很多。”

义青禅师则胸有成竹地回答:“赞成了,又有什么用?”

圆通禅师听其话,知其来历一定不凡,就问:“上座曾经见过什么人?”

义青禅师回答:“法远禅师。”

圆通禅师笑道:“难怪这样顽赖!”

随即,二人相握着手,相对而笑,一同进了方丈室。义青禅师从此名声远扬。

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众共济,所以宽容是建立和乐人间的最佳准则。圆通禅师能够让法远禅师敬重,并让义青禅师前去听法,就是因为圆通禅师的容人雅量。义青禅师在圆通禅师面前的自信,多少显示出对圆通禅师的轻视,圆通禅师不是没有察觉。若圆通禅师没有容人的雅量,不能对义青禅师的轻慢一笑置之,估计义青禅师是免不了被扫地出门的。圆通禅师不仅能够容忍他的轻慢之举,而且能够肯定他,抬举他,给他应有的地位,其博大胸怀可见一斑。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为,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必须要有容人的雅量。反过来讲,只有自己能容人,别人才能容自己。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被人敬仰,受人尊敬,不在于他的能力有多高,相貌有多体面,知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他有宽广的胸襟,能够容人之不能。在圣严法师看来,能互相体谅、容忍,表现一分宽心、爱心,即是悲心。

一天晚上,一位老禅师在寺院里散步,忽然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违犯寺规翻墙溜出去了。

这位老禅师不动声色地走到墙角边,把椅子移开,就地蹲着。没过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进来,他不知道下面是老禅师,于是在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禅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木鸡般地呆立在那里,心想:“这下糟糕了,肯定要被杖责了。”但是,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平静而关切地对他说:“夜深天凉,快回去多穿点衣服吧。”

老禅师宽恕了小和尚的过错。因为他知道,此时此刻,小和尚已经知错了,那就没有必要再饶舌训斥了。之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及这件事,可是寺院里的所有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翻墙出去闲逛了。

这就是老禅师的度量,他给犯过错的弟子提供反省的空间,使其悔悟,自戒自律。宽容地对待别人的过错,这是何等的胸怀。学会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气度,因为你能容得他人不能容,所以你也必将拥有了别人不能拥有的。

王阳明说:“能容人之错,使之有改过之机,则可谓贤者。”生活中,宽容是一种美,因为有了宽容才使许多人有了浪子回头的决心。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宽容才使那颗犯错的心有了安全的回旋余地。当你选择宽容时,对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