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之前对孩子的教育以单向性为主导的话,那么,当2岁之后,教育的双向性更强一些,因为这时的孩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对父母的行为的选择性增强了。因此,针对这时的敏感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水平层次要有一定的提升。
一、宝宝生长特点
1.身体发育特点
本阶段孩子的行动姿势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矮胖、幼稚外观部分是因行动姿势造成的,特别是鼓出的腹部和凹进的腰部。但随着肌肉张力的改善,孩子的姿势变得更加直立,将形成更高、更瘦、更强壮的外表。
记住在2岁以后,同龄孩子身高和体重的差异会非常大,因此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把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只要他按照自己独特的生长速度发育,就没有必要担心。
2.运动特点
这个年龄的孩子总是不停地运动—跑、踢、爬、跳。今后的几个月,他跑起来会更稳、更协调。他也能学会踢球并能掌握球的方向,扶着栏杆能自己上下台阶,并能稳当地坐在儿童椅上。稍微帮助一下,他就能够单腿站立。2岁的孩子学步时踉跄的步伐逐渐变成更加成人化的脚跟-脚尖运动。
这个过程中,他对身体操纵更加灵活,后退和拐弯也不再生硬。走动时也能做其他的事情,例如用手、讲话以及向周围观看。
本阶段末期的运动发育要点
熟练地爬
脚步交替上下楼梯
踢球
轻松地跑
骑三轮车
顺利弯腰而不倒下
3.语言发育特点
2岁的孩子不仅能听懂你的大部分话语,而且能利用正在快速增加的超过50个以上的词汇说话。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领会故事的情节,理解并记住书中的许多概念和信息片断。到了岁末,随着他的语言技能变得更加熟练,他也能够从用重复滑稽的音节和可笑的短语组成的诗、双关语和笑话中得到乐趣。
本阶段末期的语言发育要点
理解身体的关系(在上面、在里面、在下面)
能够认出并辨别几乎所有常见的物体和图画
听从2~3个词的指令,理解大部分句子
使用4~5个单词的句子,能说名字、年龄和性别陌生人能听懂他的大部分话语会用代词和一些复数
4.认知发育特点
孩子处于婴儿期和学步早期的几个月时,主要通过触摸、观看、操作和听觉来感受这个世界。但现在他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成分更多,掌握语言的能力逐渐加强,开始形成事件、动作和概念的精神图像。他也能用思维解决一些问题,在头脑中完成尝试——失败,而不必亲自实践。他的记忆力和智力也有所发展,开始理解简单的时间概念,例如“吃完饭后再开始玩耍”。
这时孩子也开始理解物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在你让他玩形状分类玩具和益智拼图玩具时,他可以匹配相似的形状。在数物体时,他也能够理解数字的含义——尤其是2。孩子的因果关系理解力有进步,对上发条的玩具和开关灯的设备更加感兴趣。
本阶段末期的认知发育要点
和洋娃娃、小动物或人玩过家家游戏
将手上的或房间里的物品与图书上的进行比较
根据形状和颜色将物体分类
使用机械玩具
完成由3~4块组成的拼图游戏
理解数字2的概念
5.社交能力发育特点
本阶段孩子更关心自己的需要,而且行为也更加自私。2岁时,孩子观察这个世界时几乎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渴望。因为他们不理解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感受,认为每一个人的感受和想法都与他们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并不出格,因此不会控制自己。
因为孩子的行为似乎只受自己支配,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担心孩子会被惯坏或无法控制他了。但他会很快地度过这个阶段。好动爱闹的异常活跃进攻性极强的孩子通常和那些似乎从不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安静、害羞的孩子一样“正常”。
本阶段末期的语言发育要点
模仿成人与伙伴的行为
自发的对熟悉的伙伴表示关心
可轮流玩游戏
理解“我的”或“他的/她的”概念。
6.情感发育特点
本阶段孩子很想探索外面的世界并寻求冒险经历,结果他用大部分时间来测试极限——自己的、你的和环境的,但他仍缺乏在冒险过程中必需的许多技能,因此需要你的保护。
本阶段他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因此他生气和遇到挫折感时会哭泣、踢打和尖叫。这是他处理生活中遇到困境的唯一方式,他可能做出故意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但这是双方的事。
2岁的孩子越感到自信和安全,就越独立,而且表现可能也越好。鼓励他按照成熟的方式行事,可以帮助他发展这种积极的情感。他开始探索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他会反复尝试,所以关键是你设定的可做与不可做标准要保持一致。
二、宝宝敏感期解析
1.自我意识的敏感期:宝宝也要“面子”
事实上,宝宝一出生时,是没有自我的,他和外在的世界是浑然一体的,而宝宝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他们才能慢慢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宝宝自我诞生的标志。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从2岁开始,甚至不到2岁,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而自我也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了。瑞士儿童心理专家让·皮亚杰经过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0~6岁的儿童,几乎将他们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我的建构中。恰恰是因为有了这种激情和全部投入,婴儿才能形成自我、走出自我,才会塑造出我们所期望的创造力、幸福感、独立性、意志力。
那么,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又是如何被表达的呢?刚开始,“打”是幼儿表达不同意、不喜欢的一种最直接的态度,意思是在告诉你“我不同意”。但是这个时期很快就会过去,接踵而来的是斩钉截铁地说“不”。
也许,你会认为那个凡事都爱说“不”的宝宝怎么这么爱“作对”,其实,宝宝是在通过语言来感受“我”与他人分离的快乐。
之后,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宝宝一刻不停地形成着自己。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会更为充分地表现自己,从排除他物,到勇敢地说“不”,再到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儿童形成自我的过程中,他们会建立和派生出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而这也就形成了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都会安静、专注地持续下去,而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终会形成儿童的坚强意志,而其独立性也会随之而来。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独立促使儿童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而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只会丧失“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最终他的成人世界终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纠葛。对比一下,一个是拥有自我的人,另一个是丧失自我的人,在处理同一个问题上的差别,我们就能看出人格状态的巨大差异。比如,当一个罪犯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人时,任何语言都不会使独立的人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寻求安慰,而且他也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一个丧失自我的人,很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自己,这样他势必会屈从别人,而寻求归属。
由此看来,培养儿童认识自我、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作为父母,应该善于体察宝宝的细微变化,不要无视或是谴责宝宝的行为,应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就是我的”——这不是宝宝自私
从某一时刻起,宝宝的口中会频繁出现“我的”、“不”这些字眼,他们的东西不许别人动,也不愿意给别人分享任何东西;即使是在幼儿园换下鞋子,也要坚持放在自己的书包里,这样才肯安心。总之,在他们的眼里,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做与不做都是“不”。
其实,这里的“我的”、“不”就是宝宝自我意识觉醒的萌芽,在成人眼里,这种所谓的“叛逆行为”恰恰说明宝宝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开始独立思考,勇于大胆尝试了。这里的自我意识就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能力,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是决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岁还不到的童童好像越来越清楚哪些东西是属于她的,而哪些东西又是属于别人的。
有时候,当童童看到一件令她好奇或是喜欢的东西,总会缠着妈妈问:
“妈妈,这个东西是什么呀?是谁的呀?”
如果童童妈明确地告诉她这个东西是别人的,不属于宝宝,童童就会说:
“能给童童吗?能让我摸摸吗?能让我看看吗?能让我拿吗?”
然而,有的时候,当童童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属于她,就会直接拒绝妈妈提出的任何拿走这件物品的要求。而当童童妈再次问她:“童童,给妈妈看看,好吗?”她马上就会把东西藏在身后,然后坚定地说:“不行!这是宝宝的,不让妈妈动。”
不过有时候,童童也会跟妈妈使个小伎俩,找个替代品给妈妈,并嫩声嫩气地说:“你用这个吧!”
童童的表现让童童妈很诧异,难道这就是宝宝自我意识的敏感期?还是童童天性比较自私呢?是放任她、忽略她?还是有什么方法引导她呢,童童妈很纠结。
在宝宝2岁左右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宝宝不愿和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带到幼儿园的所有东西都不许别人动。有时候,就算自己没有玩的兴致,也绝不让别的宝宝动。对于这个年龄的宝宝来说,什么都是“我的”,而他们唯一的“工作”就是看着“我的”所有东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
面对宝宝的这种做法,父母常会感到不解,觉得难堪,“我这宝宝到底是怎么了?”如果自己没有办法改变和说服宝宝,甚至还会偏执地认为宝宝的这些行为是一种自私的表现。“我这宝宝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
实际上,宝宝的表现与自私毫无关系。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了损害他人利益、满足自我利益的情况,那才叫自私。而宝宝的所作所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去为之,这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体现。
也许,你会说一个懵懵懂懂的宝宝,又何以会有这种意识呢?其实,每个宝宝从出生的那刻起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然而,随着宝宝的成长发育,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正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物品来区分自己和他人,一旦他占有了自己的物品,当这个物品完全属于他的时候,他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而这也意味着宝宝自我意识的诞生。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谴责宝宝的行为,也不要随意定性宝宝的行为,唯一能做的就是满足宝宝的成长需求,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把握住宝宝建构自我的开端,才能做一个好父母。
宝宝霸道,一切另有玄机
2岁左右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爱抢别人的东西是很常见的现象。他们无法区分自己和环境,认为“我的就是我的”,因此,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也是我的。这听起来像“小霸王”的逻辑,其实正是儿童在自我意识敏感期的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行为。
最近,才2岁半的强强又让强强妈犯愁了,这个小家伙竟然喜欢上了“抢”小朋友的玩具。
一天,在小区楼下玩耍的时候,强强喜欢上了别家小朋友的小汽车,上去一把把这个小朋友从车上赶下来,自己骑着车玩个没完没了。看到宝宝的这个反应,强强妈也并没在意,以为宝宝只是喜欢这辆小汽车,那就买一辆就是了。
可是,新车买来了,而且款式和品牌都是一流的。结果呢?骑着新车的强强到了小区活动区,还是照抢不误。更令人奇怪的是,自己的小汽车无论如何也不允许其他小朋友骑,就连碰都不能碰一下。
后来,强强和小朋友一块玩的时候,只要看到他们手上有新玩具或是觉得好奇的东西,没得到人家的允许,他都会动手“抢”。除了抢玩具,强强还会抢小朋友吃的东西,一抢过来就吃,把小朋友吓得直哭。
现在,小区的小朋友一见到强强,都防备着他,一个个都躲得远远的。
强强的行为让强强妈非常着急,“难道宝宝真的是霸道吗?”
让强强变成“小霸王”的不是小朋友的小汽车,也不是强强的“怪脾气”,而是强强的自我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看到表面的“抢”的行为,就妄加评论:这宝宝以后就一定会霸道,一定会不招人喜欢。实际上,宝宝的行为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认为别人有的东西是新鲜的、好玩的,而自己又没有,怎么办呢?当然是“拿来主义”了。
所以,面对这个阶段发生的“抢”的行为,父母大可不必多虑,而是要善于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宝宝学会与他人分享,教会宝宝通过积极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比如,你可以给宝宝灌输物品的所有权概念,让宝宝明白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可以给别人,也可以不给,而别人也有权对他们所有的东西做主,这是宝宝学会与人相处的很重要的一步。
最近,快三岁的童童明显地叛逆了,常把“不”挂在嘴边,有时是一声干脆利落的“不”,有时是一连串的“不、不、不……不!”跟个机关枪一样。
“不许亲我。”
原来爸妈一说“亲一个”,童童就会主动伸过小脸,让你在她圆乎乎、滑溜溜的小脸上狠狠地“咬”一口或是嘬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