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15333800000006

第6章 为官布德泽,万民生光辉——官德惠泽社会,万众为之生辉(5)

8.亲民者民恒亲之

正如有人比喻的那样,“官架子”与“人品位”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官架子”越小,“人品位”越高;反之,“官架子”越大,“人品位”越低。

近些年来,社会上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所增加,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一些地方官员,因此受到责任追究,被撤职。应该说,群体性突发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积聚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地方的领导者严重脱离群众、政府公信力下降所致。一些参与事件的群众其实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为曾经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只想借此宣泄心中长期积压的不满情绪,所以又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无直接利益冲突”。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领导者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手段应该说是越来越多样,关系应该越来越密切。但是,一些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也就是说,脱离群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脱离群众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一些人爱摆“官架子”。有的办公条件讲究奢华舒适,旧车、前任坐过的车子不坐;有的人未到电话先行,每到一地兴师动众,让下属恭候迎接,前呼后拥,官气十足;有的与群众说话昂头挺胸、官腔官调,不管走到哪,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老爷”姿态,似乎不如此,就显不出身份,突不出派头。这样的领导者给公众的印象就是失望和讨厌,又怎么能让群众来追随自己、拥护自己呢?

为什么有些领导者对摆架子成习惯了呢?一是宗旨观念不强。这些人当了官以后,便认为自己已经是人民的“主人”了,在“仆人”面前,不拿出点架子来行吗?忘了自己的职责是什么,谁才是真正的主人。二是名利心重。这些人所到之处抖一抖当官的威风,是想在同学、同乡、邻居眼里露脸。

事实上,正如有人比喻的那样,“官架子”与“人品位”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官架子”越小,“人品位”越高;反之,“官架子”越大,“人品位”越低。

摆“官架子”虽然不会直接受到法律的惩处,也不能完全说明就是学识浅薄,但一个明智的领导者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摆官架子,自高自大,拿腔作势,颐指气使,不仅会损害自己与下属和百姓的关系,影响自己的权威和形象,而且影响自己所在组织的形象。由于架子难看,令人生厌,因而它失去的人心,可能比由于能力不足、水平不高失去的人心还多。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奇·阿尔博姆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地面对整个社会”。这可以算是对脱离群众,专门摆“官架子”者最好的忠告。

现代社会,尽管由于传统积淀造成的心理障碍,还不能使所有的领导者摆正主仆关系。但是,可以断言,那些自命不凡、盛气凌人、脱离群众的“官”,终将会被拉下马。

事实证明,只有保持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极端困难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队伍中从领导到普通士兵,无不心系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关系。在井冈山一带,现在还流传着朱老总给老百姓送食盐的故事。1928年10月的一天,朱德率领红四军十师二十八团在碧州村开展工作。他带着一个通讯员来到山中的一个茅棚前,叫开门后,出来一个手拄拐杖的老人。朱德见老人两脚摇摇晃晃的,问道:“老人家,你病了?”老人说:“红军兄弟,我不是病,是因为没有吃盐啊!”当时,由于敌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军民食盐奇缺,长期缺盐就会患脚肿病等。第二天,朱德立即吩咐通讯员给老人送去一包硝盐。老人满含热泪,再三推辞不受。通讯员就说:“收下吧,老人家。朱军长说了,我们红军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是朱军长交给我们的任务啊!”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法宝。

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凡是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能够真情倾听人民呼声,能够认真吸纳下属意见的领导者,容易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优秀领导者;凡是那种总是高高在上,总是目无群众的领导者,容易成为一个危害群众利益的领导者。

领导者应该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畏。古人早有所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领导者的思想、意见、办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领导者的智慧来自群众,任何高明的领导者,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他的智慧就会逐渐枯竭。所以,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自己的态度,做一个人民群众真正的贴心人。

当然,领导者密切联系群众,还包括能够在下属和同事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曾提出过“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的论断,是极有见地的。重视人际关系,要发挥人脉的生产力,就必须重视技术与管理人才,重视团队协作、群众智慧,使之和谐共生。孤芳自赏者,较难成大业。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干群共处融洽的基础和前提。既讲竞争,又讲团结;既讲进取,又讲道德;既讲原则,又讲感情;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讲纪律,又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这种团结、友善、互助、健康的人际关系,可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使团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与创造力,必将带来“泰山移”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任务不只是联系群众,不摆“架子”,更主要的是执政为民,用自己良好的官德去影响公众为公众服务。

9.顺乎民意是最大的官德

现在很多党员干部,都说要顺乎民意,但要真为群众办事,就得切实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不久前,曾有一位记者随机采访几位某社区居民,想听听他们对各级领导干部有什么要求,其中一位群众说:“现在很多党员干部,都说要顺乎民意,但要真为群众办事,就得切实了解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这些话,发人深省,耐人深思。所谓民意,是很大的概念。可以说,我们党和政府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民意。而在这么多的民意中,我们应当格外重视那些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倘若对此视而不见,就谈不上是真正在顺乎民意。

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是与他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群众利益,既有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又有现实利益和具体利益。

比如,建大广场、大花园、大剧院,可以说这也是为了群众利益,群众也能得到好处。有了广场可以散步,有了花园可以休闲,有了剧院可以娱乐。但如果很多群众工作还没找到,住房还没落实,医疗还没保障,他们会去关心建大广场、大公园、大剧院吗?所以,顺乎民意,首先要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从柴米油盐入手,从衣食住行入手,从就业增收入手,从社保医保入手,从基本的生存环境入手,着力实现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就是他们最为不满的问题。比如强制拆迁、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环境污染、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

这些问题既是群众不满的问题,也是很敏感和危险的问题,弄不好轻则会让群众沉闷哀叹、怨声载道,重则引起群情激愤、上访不断,不仅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而且破坏社会稳定。顺乎民意,就要千方百计让群众满意。一旦发现群众有不满意的地方,理应尽快妥善处理好。说到这,我们介绍一下北宋著名书法家蔡君谟,其在福建泉州等地做过大官。任职期间,他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口碑不错。然而,他也有疏忽之举,令百姓不满。有一次,他想让元宵节过得热闹些,便下令每家每户必须制作悬挂七盏花灯。但扎七盏花灯,要用去一般人家一个月的口粮钱。有位叫陈烈的私塾先生,别出心裁地做了一盏白纸灯,并题诗一首:“官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蔡君谟得知此事后,恍然大悟,觉得很对不起百姓,毅然下令罢灯。倘若蔡君谟一意孤行,无视百姓之重负,只能激起更大的民怨。好在他能及时发现,及时改过。这是值得学习的。

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最困难的问题。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而吃饭、穿衣、住房、出行、教育、就业、医疗等问题,便是最基本的需要。诚然,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问题已经解决。比如,不少人的月薪已经达到万元以上,可一些低收入者,每月工资只有区区几百元。月收入几百元和收入过万的人,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面对一样的菜价,一样的房价,一样的药价,低收入者能不困难吗?还有农民工,普遍收入不高,很难将子女送到高收费的学校、幼儿园,而面向他们子女的学校和幼儿园又偏少,结果一些孩子竟然成了文盲。顺乎民意,却不去解决这些困扰群众的问题,只能是空谈一场。我们认为,身为党员干部,不能总热衷“出新招”、“干大事”、“堆政绩”,专干让上边看得到、上边高兴满意的事。更不能当“民意”符合自己的“官意”时,就高兴、就热情、就积极,当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合自己的心意时,就发怒、就冷漠、就消极。否则,尽管嘴上说是“为公”,其实内心还是“为己”,顺民意是假,出政绩是真,保民生是假,想升官是真,这与党性修养的要求完全背道而驰。相反,党员干部理应不断调整自己的座位,把屁股挪到群众一边;变换一下看问题的角度,多从群众一方考量;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最重视”的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自己“最用心”的问题,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领导“最用力”的问题。唯此,才称得上真正在顺乎民意。

顺乎民意就是官员对公众所布的德政,这也必将取得公众的回应和回馈,其结果是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安居乐业。

10.官德教育必须强化十种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一个人的意识好才能配称为好人;一个官的意识好才能配称为好官。

官员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官员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志。意识决定行动,一个人的意识好才能配称为好人;一个官的意识好才能配称为好官。特别是在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之下,潜修并保持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为官意识尤其难能可贵,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不啻为一种人性和党性的多重考验。为在各种考验面前顺利过“关”,潜心修炼十种优秀官德意识必不可少。

(1)平民意识

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是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在整个社会群体中,又是普通的一员。因此,领导干部在掌权之后要常“以百姓之心为心”,自觉地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造福人民,回报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现实生活中,少数人当上领导后,思想上鄙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作风上脱离群众,生活上冷漠群众,话必官腔,住必豪华,讲排场,比阔气,耍派头,让老百姓可望而不可近,最终被人民所唾弃。有平民意识的领导干部才能甘于做好平凡工作。平凡不等于平庸。领导干部用好权力,关键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贴近群众生活的细小事办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切忌好大喜功,为了炫耀自己的能耐,展示自己一时的“政绩”,心血来潮,急功近利,干出一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大事”。这样的“政绩”出得越快,群众的怨言就越多;这样的“形象工程”造得越大,老百姓的负担就越重。最后,断送个人前程事小,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后果不堪设想。有平静意识的领导干部最能保持平静的心态。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滚滚而来,面对金钱名利物欲的诱惑,面对糖衣炮弹的挑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自己,做到胸怀广阔,心底无私,处变不惊,表现出一种高风亮节,不贪功逐利,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到德在人先,利在人后,先忧后乐。只有这样,才能找回自身心态的“平衡点”,找准人生价值的坐标。有平淡意识的领导干部甘于过平淡的生活。善于练就“超脱”功夫,拒腐蚀永不沾,当公仆干实事。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俭朴,少一点贪欲,既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一个人民公仆应有的风范。成天出没于游乐场所,酒池肉林,醉生梦死,伤身劳神,得不偿失。应该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