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官德修养读本
15333800000002

第2章 为官布德泽,万民生光辉——官德惠泽社会,万众为之生辉(1)

官为天民为草的思想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挥之不去。事实上,把官比作“青天”、把百姓比作“草民”的说法似也合乎某种逻辑。

如果“青天”呈现给世人的是“阳春布德泽”的上好天气,那么,“草民”们就会生机盎然,心花怒放,世界就会展现出“万物生光辉”的美好景象。官之“德”者,恰如阳春之雨露,一旦嘉泽社会,下层百姓即可深受其惠,上层官员凭借着这道德的光辉即可行赢得万民的景仰和拥戴。有道是“官德惠泽社会,万众为之生辉”。

1.我之为官,百姓幸否

用什么来拯救官德?拯救人心?拯救社会风气?这应该是现代社会管理者们无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时下有幸为官者可曾扪心自问:“我之为官,百姓幸否?”如果每个为官者都能以此自勉、自警、自问,那么权力的天平就可以时时接受良心的严密审视,百姓的福祉就能够处处得到美德的温暖呵护。我们常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其实为官者自己的心中又何尝没有一杆秤?这杆秤在权力的天平上随时可以称出自己良心的分量;我们也常说“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其实为官者自己的眼睛也同样是雪亮的,这双眼睛在权力的天平上随时可以看清自己道德的刻度。我们的官员如果人人都能拥有这样一种自省意识,经常这样抚躬自问,相信就一定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谋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为官者当然也不例外。不难发现,谋幸福这件事是有方向性的,一是向内,即为自己谋幸福;一是向外,即为他人谋幸福。普通老百姓要谋幸福,只需向内——为自己谋就可以了,社会不会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或期许。因为他们的“人间正道”是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换取幸福。这就是说,百姓单方面为自己谋幸福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为官者为自己谋幸福是不是也是天经地义和无可厚非的呢?答案似乎并不像问题的提出这样简单。为官者也是人,也需要谋幸福,也需要向内——即为自己谋幸福。而事实上,对他们向内——为自己谋幸福的内容,国家已经提前为他们考虑过了,给他们超过社会基本收入的优厚俸禄,使他们的幸福有所保障,换句话说,他们当上了官,就实现了幸福的基本内容。而后,国家赋予他们以公权公器,让他们用这玩意专门向外——即为老百姓谋幸福,而不是向内——为自己谋幸福。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手握着公权公器却混淆了“谋”的方向,他们滥用人民赋予他们的公权公器,借助这东西的强大力量依然向内谋,依然在为自己谋幸福,这不仅是造成社会腐败特别是官员腐败的根源,也是引起民众“仇官恨官”心理的症结所在。公权公器一旦用错了方向,百姓就会大遭其殃。试问此之为官,百姓幸否?答案已不言自明了。

网上曾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某城市有人夜间酗酒后乘出租车,下车后非但不给钱,还出言不逊,骂出租车司机不识数,并朝出租车踹了两脚。出租车司机见势头不对,不敢招惹,吓跑了。旁边有两个好奇的围观者,竟然也被酗酒者拳打脚踢,酗酒者还口出狂言:“信不信,老子叫人把你们抓起来。”有人看不惯,报了警。警察赶到时,酗酒者用命令的口吻对警察说:“你们给我把他俩抓起来,关了。”警察要求检查他的证件,方得知此人原来是某市委的工作人员,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证明他的身份确实不一般,确属“人民的公仆”!这样的公仆借着酒劲摇身而变成了随便抓人的“老子”,此之为官,百姓幸否?

我们不会忘记在下岗大潮中,我们国有企业中的好多人遭到排挤打压,强令下岗,国企职工身份被解除。某些国企领导腐败得满嘴流油不说,还要祸害人玩,整人玩,其中一些漂亮的女工被领导侮辱的事件时有耳闻。媒体载某企业有位领导有情妇17个,其中一个情妇悲惨地说:“如果有谁去看一下那些下岗女工的现状,就会明白我要迎合领导的原因。下岗了没有钱,而在职一个月三五千元收入,甚至更多,谁个该上,谁个该下,完全是领导一句话。我交给领导身体,领导就会保住我的饭碗,就会保住我一家老小的性命。”国企改制以来,职工命运几乎完全掌握在国企领导的手中,受排斥、挤兑、伤害、侮辱的职工难以数计,试问此之为官,职工幸否?

我们尚未忘掉曾因炮制《下级学》而名噪一时的原湖北省天门市市委书记张二江吧?这个“吹、卖(官)、嫖、赌、贪”五毒俱全,“为官一任,荼毒一方”的家伙,却千方百计把自己包装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模样,自诩“荆楚一帅才”。直至东窗事发,他仍大言不惭地宣称:“不让我回去,天门160万人民怎么办?”已经被人民摔倒在地了,还想咸鱼翻身,岂不可笑又复可悲?此之官者,百姓幸也?百姓祸也?

有人说,当官好,好就好在身份显,地位高;有人说当官难,难就难在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赃官、贪官、恶官。保持一生身家清白的好官身份何其难也。但“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古代有包拯,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媒体上报道的当代好官形象也不乏其人。报载原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杨维骏退休后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生命不尽,诉求不止”。不久前,他叫上自己的专车,带领一群昆明市韩家湾村的村民闯进云南省政协,为其反映问题而轰动网络,被网友称为“最可爱官员”。

“老百姓养活我,我应该为老百姓服务。你离开老百姓你能生存么?你不能生存。老百姓是你的衣食父母。”杨维骏如是说。

作为退休高官的杨维骏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行为,民众无不为之叫好,有网友称“这样一身正气的官员,国家有幸,人民有幸”。

《新民晚报》曾在头版头条以《有官如此,百姓之幸》为题,报道了以原四川省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为原型的反腐题材电视剧《远山的红叶》的热播情况。像王瑛这般俯下身子为人民做牛马的官员,理应成为世代为官者的主流。对于百姓之幸之官,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报出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等一长串光辉的名字。这些名字也曾成为很多赃官、贪官、恶官们学习的榜样,但榜样的力量似乎并不能拯救他们的灵魂,用什么来拯救官德?拯救人心?拯救社会风气?这应该是现代社会管理者们无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2.官德修养的12项基本内容

忠诚、善良、诚信、刚正、淡泊、笃学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人格修养;秉公、勤政、廉洁、爱民、敬法、举贤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职业道德。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为群众所关注,都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官德作为一种地位特殊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或公务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以及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为官者个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的综合反映,涵盖着官员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的思维定势、意志指向和信仰高度,也涵盖着是否很好地秉承“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的执政理念,这一切都具体体现于领导、管理、服务、协调等各项领导工作之中。同时,官德修养包括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两方面内容,在政治品质方面主要看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纪律、党性原则等方面的表现;在道德品行方面主要看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我们认为,无论是于“公”(公德),还是于“私”(私德),官德都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外延。那么,官德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让我们从历代圣哲先贤那里去找寻具体的答案。

我国5000年文明史也是一部道德史,历代圣哲先贤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治世经验和修身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演绎了无数感人的故事:一诺千金、令行禁止的商鞅;高标驰步、世浊独清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平恕执法、克复唐基的狄仁杰;精忠报国的岳武穆;忧乐天下的范仲淹;拒收礼物的公仪休;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苟利社稷生死以的林则徐;刚标高碣、挽我叔季的海瑞;“不带江南一寸棉”的况钟;架起西学东渐桥梁的容闳……这些亮节高风的优秀清官、明官、廉官、好官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道德楷范。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看到了淡泊清廉;看到了秉公执政、勤政爱民……官德不仅包括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也包括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忠诚、善良、诚信、刚正、淡泊、笃学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人格修养;秉公、勤政、廉洁、爱民、敬法、举贤是领导干部必备的职业道德。

(1)忠诚

官员作为国家公务员,其一要对国家忠诚。热爱国家,精忠报国,对国家利益负责,乐于和勇于为国家牺牲一切。其二要对党忠诚。要做到心中有党、工作有党。心中有党就是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把党的路线方针奉为奋斗方向,把党的纪律尊为行动规范;工作有党就是要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做党和人民群众融通的桥梁,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工作中坚持原则,执行政策,遵守规定,不徇私舞弊。其三要对人民忠诚。党员干部要经常下基层,听民言,解民忧。其四要对事业忠诚。敬业、勤勉、负责,对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要精心运筹,无怨无悔。其五要对职责忠诚。要敢于负责,敢说真话,敢较真劲,不亵渎职责,不亵渎事实,在原则问题上能够挺身而出,无所畏惧。

(2)善良

对自然与社会要有仁爱之心,要与人为善,尊重客观存在,遵守自然规律,不奢求,不妄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清楚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知道无此无彼,无他无我,对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无论长幼尊卑都要善待。遵孝道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常怀感激之心,而且要对身边的老同志常怀感激之心;多怜爱,对弱势弱小有无同情之心,看到苦难有无怜悯之意,最能检验一个人是否有善心。如果面对罹难的愁容心冷似铁,对乞怜的眼睛麻木不仁,那么此人定是心中无善的,而一个无善的“恶”人,是不可能当一个好官的。怜弱,就是要求干部眼睛始终盯着社会底层,用心体察百姓疾苦,详细了解群众诉求,见到困苦要心存愧疚,想到责任,继而发奋工作,主动靠上去解民忧、济民困。

(3)诚信

诚信乃立人之本,更是官员所应该具有的人格修养。《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皔,其何以行之哉。”《新唐书·陆贽列传》:“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诚。”《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失信不立。”都是讲人无信则无以立人,官无信则无以信民。春秋时,晋文公与楚国交战,晋国有个臣子建议用蒙诈的方法取胜,另一大臣雍季则认为欺诈的方法只能用一次,而无法用第二次,不是长久之计。晋文公采纳了雍季的意见,以诚信作为取胜的法宝,成就了霸业;而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乱燃烽烟之火,失信于诸侯而败。这些教训不可谓不深矣!而如今,我们有些官员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会上一套,会下一套。会上大讲廉政建设,会下伸手要钱,毫无诚信可言,这样的官员如何能取信于民呢?

(4)刚正

刚正指官员为官处世之气节,在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正规定着官员的两个方面:“上交不谄,下交不骄”。有尚阿谀之人,则必有爱听媚言之官。故那些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者,平步青云;而那些秉性刚正、有真才实学者,却位居人下;那些在酒桌上能言善辩、便辟侧媚者被认为有培养前途;而那些在工作中埋头苦干者却常常默默无闻。刚正是对官员自身人格修养的性情要求,亦是官员举贤用能选拔干部的理念标准。

不作阿谀之人,不擢谄媚之官。对自己做到“一生无媚骨,至死不饶罪”、“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徼名”、“内不负心,外不愧影”,对下级做到“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