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高于一切
15333700000027

第27章 道德提高一小步,社会前进一大步——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

4.尚荣知耻是立德之基

勿失羞涩之心!如果我们都知道羞涩,社会一定就会无羞耻之事,羞耻之态。

2011年10月13日,天下着蒙蒙细雨,西湖边人不多,在距岸边大约有20多米的湖面中,只见有人若隐若现在水中扑腾,头发还漂在水面。旁边的路人都在围观,没有人去行动。这时,一位外国朋友迅速脱下衣服跃入湖中,向落水者奋力游去,而她的同伴也在湖边帮忙。大概五六分钟后,落水者就被拉上了岸。“这一对老外看起来是夫妻,大概30多岁的样子,我看他们心急的样子还以为是他们的孩子落水了,没想到他们救的是素不相识的路人。”

旁边一个路人对后来者解释说。

见义勇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死不救向来是被人们所唾弃的不义行为。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冷漠了,变得麻木了,袖手旁观竟然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可知这些曾是我们不能容忍的可耻行为啊!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常常会见到这样一些不讲规矩的人,比如上车、购物不排队而是旁若无人一样地去“加塞儿”,乱扔脏物,因而这些人也常被人们讥讽为“不要脸”,而这里的“不要脸”主要是指对方不知羞耻。

我们曾经是懂得羞涩的。

单位来了新单身女同事,我们在自我介绍并与其握手时会心跳加快;公众场合被人推举为代表讲几句有分量的话,我们会推辞再三;犯了错误,当众检讨会低头沉默半天……这些情况都可以弄得我们面红耳赤,不知所措,甚至手心里浸满了汗,脚都无处放。这之中也许有一丝胆怯,但它还说明:我们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单纯的;我们那美好的心扉、圣洁的情愫,已朦朦胧胧地涌起波澜;我们质朴天真的心灵产生了紧张与激动;我们有是非观念,认识到了错误和不足,下一步是如何纠正;我们有荣誉感,有进取心;我们还是善良的,谦逊的。然而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不再羞涩。

与陌生人交谈,我们眼皮向上翻,大大咧咧;谈恋爱约会,我们面不改色心不跳,油嘴滑舌;在大庭广众之下,我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做错了事,我们假装与己无关;遭遇失败时,我们会怨天尤人;被夸奖时,我们趾高气扬,心安理得……这一切有失文明的表现,都源于我们不再羞涩。

为什么我们不再羞涩?这是“时尚文明”冲击的结果!时至今日,随着社会交际的剧增与频繁,种种“交际法则”层出不穷,大量“技巧”、“规则”被不断普及,我们越来越“成熟”、“深沉”甚至“装酷”,而“羞涩”一词在大家看来也越来越遥远、陌生,甚至陈旧。

由于“时尚文明”的强大作用,我们过早接受了成人世界,丢弃本真,不再羞涩。一系列与羞涩有关的词语,诸如脸红、心跳、紧张、激动、胆怯、害怕、惭愧、拘束、耻辱……似乎都成了古董和过时,或遥遥而去,或高高挂起。若长此以往,人人过早、过多、过度地“深沉”、“老练”,这世界将何等恐怖!

“时尚文明”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到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一种规范、开放模式化的环境中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被调教得既大胆又世故,缺少羞涩之美,给人以虚假、疏远之感。富有清新气息与青春活力的少男少女,如果要以付出纯真、质朴的惨重代价,去换取所谓的畸态的“成熟”、“深沉”,就太可悲了!

孔子曰:“知耻为勇。”孟子也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羞涩是人类真实而可爱的美德。我们会犯错误,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违反纪律、好逸恶劳、无礼无知、秽言秽语、学习懒散、缺乏意志、胸无大志、冷漠麻木、虚伪贪婪等等,有了这些,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面对自己的这些行为时,一点也不觉得脸红,一点也不觉得羞愧。这就表明,你是真正地在堕落,你会将自己抛向禽兽与不可救药的深渊!

从儿童到成人,都应保持羞涩的美德。相对而言,无忧无虑、蒙昧幼稚的儿童,尚不懂羞涩;久经世面、饱历沧桑的成人,已不怕羞涩。我们终将成长到不怕羞涩。但羞涩毕竟是美好的,我们只是不要因为过度羞涩而导致误事。

羞涩是青春时期最亮丽、最璀璨的色调,为青春期蒙上了一层绚丽的面纱,从而倍添一份含蓄、朦胧、神秘、纯洁之美。灵魂震颤之下的羞涩,格外楚楚可爱、富有魅力,吸引着人们,令人怦然心动。

所以,生活中,我们“勿失羞涩”!如果我们都知道羞涩,社会一定就会无羞耻之事,羞耻之态。

尚荣知耻是社会道德最后的底线,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基础。

5.自我谴责是社会道德发展的润滑剂

诚然,我们都还算不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自我谴责,这是举手之劳,同时也是势在必行。

动车相撞了,我们质疑谴责;楼房倒塌了,我们愤怒谴责;校车出事了,我们悲哀谴责……

官员贪赃枉法了,我们咬牙切齿地谴责;医生麻木不仁了,我们见怪不怪地谴责;警察吃里爬外了,我们无可奈何地谴责……孩子不孝了,朋友不义了,我们痛悔地谴责;同事无理了,上司颟顸了,恋人变心了,我们痛苦地谴责;高空抛物了,歹徒行凶了,肇事逃逸了,狗仗人势了,我们痛恨而又口诛笔伐地谴责,甚至是众口一词地谴责……

都说随地吐痰不对,我们在谴责他人的同时,自己却在目空一切、肆无忌惮;都说大声喧哗不雅,我们在品头论足的同时,自己却在大庭广众之下为所欲为;都说千金一诺诚信无价,我们在义愤填膺谴责势利眼的唯利是图时,自己是否也在兑现着实事求是、心底无私、吃亏是福的人生理念?

是的,谴责就是面对别人的过错,社会的不公,无情的陈规陋习,进行入木三分、激浊扬清、毫不留情的批评,借以警醒当事人的玩世不恭,借以填补制度上的疏漏欠缺,借以摒弃早该消失的劣根性。而这其中,当然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也就是说,谴责不分男女老少,谴责要一视同仁,谴责不能网开一面。所以,更要开展谴责与自我谴责。

可是,我们做到自我谴责了吗?特别是在除了谴责自己或者亲人、身边人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的时候?如果做到了,哪里来的那么多怨声载道,议论纷纷?哪里来的那么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又哪里来的那么多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我想,这都是老鸹落在猪身上——自己黑,却偏要笑话别人黑的结果。

诚然,我们都还算不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做到自我信任,自我谴责,这是举手之劳,同时也是势在必行。否则,我们就无法做到恪尽职守,我们就会在“法不责众”中迷失自己。

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所谓“至理名言”。比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丑事人人有,不漏是高手”,“吃人嘴软,拿人手短”等等,无一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的自私自利处世哲学。即使谴责,也要“家丑不可外扬”,也得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看人下菜碟儿,用句土话说就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捡软的捏。

呜呼!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我谴责?设若总是看啥都不顺眼,却对自己不拘小节,我行我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天马行空,老虎屁股摸不得,五十步笑百步,我们的社会何时才能真正进步?故此,学会自我谴责吧,朋友!只有学会了自我谴责,我们的社会文明、民主氛围、公民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才会更加和谐!

学会自我谴责,是学会换位思考,更是学会自我反省,这是向美德靠拢的修炼过程。

6.最有序的地方必有美德驻守

一己的心灵净化了,快乐了,它会传染给别人,净化空气和环境;美德驻守的地方,一定是最有序的地方。

有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去认知世界,几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有文明盛誉的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与学生们在郊外选了一块长满野草的地方坐下,准备再给学生们上最后一课。他对学生说:“几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采,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美德是一杯香茗,是一杯美酒,是一朵芳香四溢的鲜花。美德可以让心灵摆脱痛苦,心灵被美德所占据,烦恼、纷争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欲望使会枯萎。快乐是美德所结出的硕果,拥有美德,便拥有快乐。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抬金不昧、安贫乐道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己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得很呢?拾金不昧者也是快乐的,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如果占为己有,则会整天提心吊胆,总担心被别人认出来或是东窗事发,而这种私欲,要以长期甚至是终生忍受心灵的折磨为代价。相反,如果能拾金不昧,则会皆大欢喜。总之,拥有美德才能使烦恼无法接近,才能有一颗快乐的心。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卑院乞儿。眼前见得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美德是心灵的健康剂,它让人有一颗平常心,有一颗爱心。拥有了美德,我们便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便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美德本身就是报酬,它能给人们带来最高尚而真实的快乐。

在讲求效率和功利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心灵中为美德留下一片空间,让美德帮我们清除心灵的垃圾。不能因物质生活丰富了,心灵却贫乏了。

这只是从一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美德对净化心灵、增加快乐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其实我们更应该换一个角度,一己的心灵净化了,快乐了,它会传染给别人,净化空气和环境。假如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那么整个环境就全都得到了净化。就像开篇所讲的故事,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原本荒芜的地方,就变成了芳香的谷地。其喻义十分明显,即美德驻守的地方,就一定是最有序的地方。也就是说,道德向前迈了一小步,社会就向前迈了一大步。

7.人人有爱,处处逢春

秉性能移,良心是后天修养的。人人讲善良,人人讲孝道,人人讲文明,社会上一切的不道德行为就不会再有其生存的土壤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诗人孟郊这首《游子吟》,是描写母爱的千古名篇。千百年来,不知掀起过多少人对父母的敬爱之心,也不知撩动了多少人对父母的依恋之情。的确,就像小草的一点点绿意,是难以报答整个春天里太阳的光辉一样,父母的养育之恩、抚育之情,又岂是我们的点点感激之心能够报答了的?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美德,在我国渐入老年型社会的今天,这种美德更值得发扬光大。

太史公司马迁赞誉虞舜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虞舜二十岁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为尧所知并娶其两女,五十岁代行天子之政,在位三十九年。其时华夏民族疆域扩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康。虞舜所处的时代,成为历代政治家最为向往的社会。

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舜的父亲名叫瞽叟,就是“瞎老头”的意思。因为他有眼小识贤愚,于是有这样一个诨号。

舜的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瞳仁,为此父亲为他起名重华。后来,他又封于虞,所以叫虞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