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办事艺术模板
15332900000030

第30章 有理也要有礼,得理先须饶人(2)

不动声色的沉默能使人就范。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不动声色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

“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学的人,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誉。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败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儿,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循环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选择让对方更认可的方式:心理共鸣

人与人之间,很难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必须先诱导对方与你交谈的兴趣,经过一番深刻的对话,才能让彼此更加了解。

在你尝试说服他人、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这样的论点也同样适用。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不要太早暴露自己的意图,让对方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卓绝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力!难道要我再追求财富、追求荣誉?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有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须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嘿,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父亲,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伽利略最终说动了父亲,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这里,伽利略采用的是“心理共鸣”的说服方法。这种说服法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导入阶段。先顾左右而言他,引起对方的共鸣或兴趣。伽利略先请父亲回忆和母亲恋爱时的情况,引起了父亲的兴趣。

(2)转接阶段。逐渐转移话题,引入正题。伽利略巧妙地通过这句话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

(3)正题阶段。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伽利略提出:“我只愿与科学为伴”,这正是他要说服父亲的主题。

(4)结束阶段。明确提出对对方的要求,达到说服的目的。为了使对方容易接受,还可以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伽利略正是这样做的。

他说:“……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就这样,伽利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为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选择让对方更情愿的方式:换个角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豁达而谦逊的人最得人喜欢,他们自己可以不要面子,但永远记得给别人面子,即使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他们也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有一天同他的儿子一起想把一匹小牛赶进牛栏。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愿望,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的儿子在前面拽小牛。但小牛也有自己的愿望,它把两只前蹄撑在地上,执拗着不照他们父子的愿望行动。小牛又没有穿鼻绳,它顽固地不肯离开牧地。他们家的爱尔兰籍女佣见到这种情景,不由得笑着来帮助他们,她充分理解小牛的愿望。她刚才在厨房干活,手指头上有盐味儿,于是她像母牛喂奶似的,把有咸味的手伸进小牛的嘴里,让它吮着走进了牛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悟出:动物尚且有自己的愿望,更何况人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难免会导致社交的失败。

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做某件事,在开口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

“我怎么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二、说理要有策略

虽然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同时也应该明白,有理也并非就能够达成一切目的。理这东西也要借助合适的方式和适度的分寸表达出来才更见成效。

说理要有情境性

说理,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环境和彼此心理相容的沟通气氛。

在说理过程中,兴趣爱好或事业追求的接近较易触发共同语言的“燃点”。此外,说者的“现身说法”,即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如能直陈无隐,则会迅速拉近双方的“心距”。其暗示与折射的作用往往能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赢得信任和尊重。大凡成功的说理,都表明若劝诫他人首先是自己的躬行实践,那么寥寥数语亦会掷地有声掀起对方感情的波澜;若言行相悖,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话再悦耳动听也只会使对方心理犯嘀咕,甚至产生拒纳的违拗态度。显然,说理者的心态对劝诫的对象有直接的影响。惟有畅所欲言,态度诚恳率直,才能消除心理隔膜和解除对方的心理压力。如果说理者心思不明朗,持有暧昧的态度和言行脱节的行为,势必容易使其阐释的正当道理添加一些个人口味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如此,对方处在不得不接触的情况下,也会以沉默、缄口不语来回避说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