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事事要求过高,处处奢求完美,背负的东西太过沉重,会使你的心灵超负荷运转,而最终无法承受。很多时候,学会“放下”是我们获取愉悦心情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有舍才有得”,“知足者常乐”。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而世界上却有数不清的绚丽多彩,人们有限的精力不可能顾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其贪得无厌地想将所有“精彩”收入囊中,不如适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精彩”,这样反而会使我们活得轻松,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让人对它熟视无睹。现实中,人们常常在无法得知某人的才华能力或权力地位的情况下,就会用观察其能否博得面子的方法来判断其为人。一般来说,有面子的人则被看作是贵人、能人,以至于很多人爱面子、喜大话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面子”这个词似乎已被人们异乎寻常地重视,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严。
现今社会,不少人在看待“面子”的态度上已经走向了极端,为人处世总是把面子放在第一位,似乎博取面子就是他们打拼奋斗的最终目的。有时,他们宁肯暗地里吃亏,也要在表面保住自己的面子,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行为委实让人觉得可笑。
诚然,一个人要立足社会,不可能不要“面子”,若是一点都不顾及自己的脸面,那么其自尊心恐怕也不复存在了,但做人又不应该死要“面子”,事实上,过于虚荣、死要“面子”的人反而更加会被别人瞧不起。
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里、曹禺在话剧《北京人》中,都以生动的笔触,真实地描写了诸多本已败落,但仍不肯放下架子的“世家子弟”的形象。在他们看来,一旦这些架子不存在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在这里,架子实际上也就是面子,可见,有些人是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这就是他们死要面子的人生哲理。
中国古籍《墨子·离娄下》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齐国人,娶了一个媳妇,还有一位“小妾”。这位先生祖上曾发达过,可现在不行了,然而他的面子却一直低不下来,就是在自己的妻、妾面前,也忘不了打肿脸充胖子。他对她们说经常有贵客请他赴宴,而且每次外出回来都是酒足饭饱的模样,因为在他的嘴里真的有酒气,还可看见嘴角的油渍,可实际上,他只是每天都跑到东门外的一个墓地里,到上坟人那里去乞讨剩余的祭品,原来他就是这样参加宴会的!而他回家后洋洋自得地在妻妾面前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时,却丝毫也不感觉惭愧。
也许在他看来,这样才算有面子,而在旁人眼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丑。
“面子”有时还是自我伤害的导火索。传说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两位勇士,为了表示勇敢,居然互割对方的肌肉下酒,最后双双送了性命。
这种要面子的行为,当然是非常愚蠢的。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许多人在社会剧变中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判断,他们的心理遭到极大的扭曲,似乎只有借助于所谓的面子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比穿、比轿车、比住房……在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住房装修中,比豪华气派;在生活消费中,大手大脚,寅吃卯粮,其目的都是希望他人将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也许这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会在某些方面使他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而事实上在人后的辛酸苦楚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关于死要面子还有这样一个实例。有一位在某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其技术与学识并不差,但由于自尊心过强,他和同事们一直难以和睦相处。平日里,不管是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还是在工作方案的安排上,甚至就连日常琐事的看法和处理上,只要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合,他就觉得面子受了损害,一点儿也不能容忍,立时发作起来,非要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不可;否则,就会不依不饶,甚至恶语相加。因为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筹,面子也不容受到挑战,别人只有跟着自己走的份儿,否则就是不给自己面子。正是因为他这种死要面子的坏脾气,凡与他相处稍久的人,无不对其敬而远之,避之犹如瘟疫。试想,如果在群体生活中,你一直抱着这样的心态与人相处,能有什么样的好结果呢?
现今社会,“面子”是很多人心理上的沉重包袱,看似薄薄的情面,实则有令人难言的苦处。诚然,一个人要立足社会,面子固然不能不要,但关键是要弄明白哪些面子应该维护,哪些面子根本不必为其费神。一句话,出于虚荣的面子应当丢,不丢活得太累,有关人格的面子需要保,不保何以处世?而保住面子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实事求是,须知事实俱在,曲直分明,面子不保亦存;哗众取宠,装腔作势,面子虽保亦失。
生活中,一个人的思想及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别人对他的看法与态度。善意地对待他人,多为他人提供方便,反过来对自己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凡事斤斤计较,吹毛求疵,与他人相处从不让步,自己也得不到内心的宁静。
关于互不相让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讽刺故事。说一天,有一户人家来了一位亲戚,父亲让儿子上街去购买酒菜,可儿子出去好一会迟迟没有回来,父亲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就上街去看个究竟。
父亲快到街上的便桥时,看见儿子在桥头和另一个人正面对面地僵持站在那儿,父亲就上前询问:“你怎么买了酒菜不马上回家呢?”
儿子回答说:“老爸你来得正好,我从桥这边过去,这个人坚持不让我过去,我现在也不让他过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听了儿子介绍,非但没有责备儿子,反倒夸奖了一句:“孩子,好样的!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给客人享用,这儿让爸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看究竟谁让谁?”
现今社会上,很多人无论说话也好,做事也好,就是不肯给别人留一点余地,不愿给别人一点空间,其实他们身上就有这对父子的影子。
有时只是为了“争一口气”,就固执己见、毫不让步,以致小事变成大事,甚至搞得两败俱伤,又是何苦呢?
为人处世若是不能忍受一点委屈,不肯做出一点忍让,那么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你,最后只能使自己处处碰壁,时时受阻。常言道:“予人方便与己方便。”不肯给人方便的人,结果只能是自己也得不到任何方便。
忍让,多发生于竞争情境,通常来说,忍让能使矛盾化解,争斗平息,甚至能让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所以说,忍让是与人友好相处中所必须具有的态度,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有时与人发生矛盾,在对方“无理”,自知理亏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必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如果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强烈的“求生”意识。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这会对你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是谁都无法预测的。从道义上讲,得理不让人也有失厚道,而实际上,得理饶人,懂得让步,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于己有利的人情积蓄。
人海茫茫,人与人却常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看似占了一时上风,可谁能保证他日你们二人不会再狭路相逢?届时若是他势旺你势弱,你当如何自处呢?所以说,得理让人也是为自己日后做人留条后路啊!
人情翻覆似波澜。今天的朋友,也许就会成为明天的对手;而今天的对手,也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让对方先过去,那么眼前就是一条宽阔的道路。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羊肠小道里两个人相对而行,先停住脚步让对方过去;遇到美味可口的饭菜,要留出一半给别人吃,这些其实都是不小的美德。所谓“路让一步,味留三分”,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济世利人的处事态度。与人交谈时和言善语,让人一句,在外处事时留有余地,让人一步,也许日后收获的东西会更多。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外,对待其他的小事,谦让一些往往更容易为自己带来身心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