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有些事其实有所谓
15332300000033

第33章 做人要有荣辱观,不要把荣辱看得无所谓(1)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然而,当今社会,少数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荣辱意识颠倒,把羞耻之心扔到了脑后。

尤其是在官场,一些领导干部不患德之不崇,唯恐位之不尊;不患政之不廉,唯恐财之不夥。他们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其行为严重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败坏了社会风气。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可见,是否知荣辱,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格能否确立,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所以,树立怎样的荣辱观应该引起每位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不可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

不知荣辱,何以知进退

十字路口,红灯如炬,若无川流的车辆阻碍,不少人都会若无其事地横穿马路。假如谁“规矩”地等绿灯亮起再通过,没准儿会被没好气地撞一下,骂一声“碍手碍脚”。这个情景,在人们身边不乏出现。在那些不遵守交通法的人看来,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耻”,倒是那些守“规矩”的老实人,简直就是“傻帽”。

可见,要守道德、讲规范,首先要知荣辱。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衣食足,当知荣辱廉耻。知廉耻,方能知进退”等知荣晓辱的道德格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一些人缺乏正确的荣辱观,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因而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个别“恬不知耻”者,正因为其不知耻,才做出了严重的不道德的行为,因而也才会受到人们的鄙视和谴责。

现在,如果说荣辱不分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人身上存在,也许并不为过。比如,在一些人心目中,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已统统成了“早已过时的旧观念”。相反,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却成了“灵活”、“变通”的代名词,而好大喜功、见利忘义,不惜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行为,则被尊奉为“有个人追求”;一些人把守公序看作“不开窍”,把遵良俗当作“老古董”,有的人把节俭当“抠门”,以铺张为大方,以说真话为不识时务,以说假话为人情练达,以见义勇为为多管闲事,视见危不救、见困不扶为人之常情……

种种黑白混淆的错误认识,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清、荣辱不明,败坏着社会的风气。试想,面对各种缺德、无德,甚至无耻的言行,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节”,尤其是那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小事”,我们是亦步亦趋、随波逐流,不分黑白、不辨香臭,以耻为荣,还是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这就是一道道选择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却每年、每月、每天都被每个人反复选择着。头一次走向反面,也许会有一些负罪感,久而久之,就会处之泰然,形成了习惯。无论荣或辱的选择,日久天长,渐渐地都将成为我们常说的“自觉行动”。

无论过去我们是否知荣辱、选择了荣或辱,今天,“八荣八耻”让我们警醒。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按“八荣八耻”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找一找不足,并直面不足,以耻为耻,从此不做耻事。

有道是,“知耻而后勇”。只要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处做起,绝不得过且过,或放纵自己,真正将“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就能引领社会风尚的转变。

只有清洁做事,才能明白为人

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权势所屈服,这是令人尊重的高洁品性。为人在世就要成为这样一个有高洁品性的人。

庄子主张做人要达到一种超脱了事物和规范的“定”的心理境界,也就是说要清心寡欲,修成一种视富贵荣辱、金钱名利、美酒美色为身外之物的心理。当深处这些身外之物的环境之中的时候,能够坦然处之,不动心,不动情,不动身,不为这些事物所累、所染、所迷,特别是面对非正当的、与社会认可的道德水准相背离的名利色的时候,能够去掉贪欲,像水那样洁身自好。唯有达到这样的心境和修养,才能真正过上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少年时家道中落,考上北大后,他取《楚辞小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改名为自清,表明自己清贫自守的决心。朱自清性格平和中正,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然而,晚年的朱自清先生变得爱憎分明,嫉恶如仇。面对众人崇尚浮华、追求享乐、过一天算一天,而又人人自危的社会环境,他洁身自好、坚守自己的节操,决不与社会同流合污。闻一多先生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去参加追悼会、作演说、写挽诗,又带头签字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爱国学生,签名呼吁和平宣言,宁可饿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了自己当年改名的初衷。

朱自清是中国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杰出代表。其实,也并不是知识分子才需要洁身自好,今天,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金钱、名誉、美色等各种能够给人带来或物质或精神享受的诱惑,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持自己,洁身自好,随时都会陷入低俗腐败之中,届时自己的声誉也会一落千丈,为人所不齿。

有一位做生意的先生,外出采购,下火车刚走出站台,就有女人含笑迎面而来,热心地向其介绍住宿场所,言称有漂亮的南国美女,且免费提供按摩等保健服务。此时,此君已心痒难耐,随同女人而去。左拐右拐,来到了女人介绍的小旅店。还未等办理入住手续,已有两位年轻女郎左拥右拽地将其引入一个隐蔽的房间。正当此君与两位女郎欲行苟且之时,一伙凶神恶煞般的男人踹门而入,以保护两位女郎为名,将此君打得跪地求饶,而两位女郎早已没了踪影。之后,这伙凶恶之徒七上八下地搜光了此君携带的所有钱财,并威逼其说出信用卡密码,除了劫走了全部现金外,又从此君的信用卡中取出数千元,才告罢手。此君简直悔青了肠子,可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可买啊?不洁身自好,只因一念之差,就让自己惹来天大的麻烦,实在可悲。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时时洁身自好,时时坚守自己的情操。唯有如此,纵然是诱惑如洪水猛兽,也不会奈你之何。

泰戈尔说:“洁身自好只会使人心智坚强,就像勤于锻炼会使人身体强壮一样。但是,如果面对诱惑不能自控而打开了欲望的闸门,恶魔就会悄悄地侵入你的灵魂,直至夺走你的生命。”当一个因为好奇而染上了毒品的青年询问健康专家洪昭光怎样才能拥有好的体魄时,洪昭光说:“保持强健体魄的一个前提是洁身自好。洁身自好,则百毒难侵。而不懂得洁身自好者,即使久练不辍,也难免因为一次放纵而前功尽弃。”洪昭光的话虽然针对的是吸毒者,但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具有借鉴指导作用。

当年,陶渊明因为不堪忍受官场上的污浊之风,不为五斗米折腰,洁身自好而遁入山林,过上了世外桃源的隐士生活。同样,朱自清先生洁身自好,宁死不肯降低自己的人格,不为外利所惑,成就了一世英名。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已非昔日可比。但我们所面对的诱惑却更多了。当此之时,一个人将富贵功名看得淡些,就能使自己活得心地坦然;将金钱利益看得轻些,就能使自己不为钱利所累;把美酒美色看得透些,就能使自己免于酒色之灾祸。当然,我们提倡做人要洁身自好,并非要求我们甘当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神仙,而是要像水那样,于清洁中保持清洁,于污浊中不污自身,处处为自己着想,也处处为别人着想,非义之财不贪,非礼之色不染,非清明之品不食。这样就能固守节操,成为一个“我不招惹是非,是非又奈我何”的平安之人。

无自尊无以立世

在古代的春秋时期,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因为有别的事务缠身,晋文公没有接见郑简公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听说了,大吃一惊,责备子产说:“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舍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的。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问你们拆墙的理由。”其实这是一套客气的外交辞令,用现在的话说很简单,就是“你为什么把我们的墙给拆了?”

大智大慧的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不仅狭小,而且还处在大国的中间,大国责求我们交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要是进献,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可是不经过进献的仪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这段客气话意思是说,没有地方放我们进献的礼物,而放在外面我们又不放心,所以把墙拆了,放到里面来。

接着子产又搬出晋文公的光辉事迹讽刺他们:“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网和台栅,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斗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侯的宾客来到,命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打扫房间的、饲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分内的事,各部门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被延误了的事,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需要的就加以接济。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不怕有人抢劫偷盗,也不用担心干燥潮湿。可是现在呢?现在晋侯的别宫方圆数里,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里,车辆进不了大门,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天灾难防。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召见命令也不知何时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就要加重。斗胆请教您,您对我们有什么指示?虽然贵君遇上鲁国丧事,可这也是敝国的忧伤啊。如果能让我们早献上礼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贵君的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士文伯回去报告了。赵文子说:“的确是这样。我们实在不注重培养德行,用像奴仆住的房舍来招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认自己不明事理。晋文公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郑简公,宴会和礼品也格外优厚。

春秋时期晋国是个大国,一方霸主。国君不出来接见客人,是在摆谱儿,来显示大国威仪,那藏而不露的意思是要让人下跪乞求。郑国是个小国,夹在大国当中受气,此行是去进献贡物,是去“朝圣”,表示对盟主的恭敬和孝顺。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不得不对子产的所作所为另眼相看,肃然起敬,佩服他的勇气和智慧了。他的举动真有点儿“犯上作乱”的味道:你休想拿架子摆谱来捉弄我,我根本就不吃你这一套。于是,就理直气壮把围墙给拆了,还批驳得对方理屈词穷,态度陡然一转。

国不分大小,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贫富,财不分多寡,大家一律平等,以礼相待,以诚相待,这应当是国与国交往的前提。

咱们现在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也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吗?这个原则也可以扩大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人不分男女老幼,黑白胖瘦,身份地位,权力大小,名气高低,大伙一律平等,人人享有受人尊重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的义务。相待以诚,相待以礼,相互尊重,是起码的做人准则。

荣誉感会让自己活得更像一个人

人之所以会有羞色是因为人对尊严的珍惜和维护,知道羞色才更在意尊严与荣辱。

罗尔斯是美国哈佛大学名满士林的哲学大师,集“红烛”、“园丁”、“扶手”、“人梯”精神于一身,更是一位“擦去的是功利,写下的是奉献”的师长。他为本科生讲课时,只要一挂牌,几百人的梯形大教室立马济济一堂。每次都需要提前去“霸位”。

因为童年经历的刺激,罗尔斯有点口吃,有一个同学听他将“文明”一词说得断断续续,差点笑了出来,但马上遭到了前座同学的一个白眼,似乎犯了大不敬之罪。最后一次课毕,罗尔斯谦逊地说: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希望大家独立思考。全体学生起立,长时间雷鸣般鼓掌。大师见状,像小孩子一样含羞地夹起讲义,快步离开教室。同学们依然毕恭毕敬,掌声不衰。冬天拍手是项苦差,同学的手拍得又红又痛,他悄悄地问一旁的同学:“到底还要鼓掌多久?”同学答曰:“一直拍到罗尔斯先生听不见为止。”

这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的羞色啊!一个男人的羞色最是可贵,一位大师的羞色尤其珍贵!它不是故作姿态,如山泉击涧,似清风明月,是自然不过的流露。我们不由得为这羞色叫一声“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