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末期,因黄巾军起义而天下大乱。曹操坐踞朝廷,孙权拥兵东吴,群雄鼎立。这时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连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生性急躁,这次再来本就不是他本意,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听后把张飞、关羽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到达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睡到自然醒,才敢上前问话。
而诸葛亮此时也看到了刘备的真诚,就答应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王朝。史书把此事叫做“三顾茅庐”。刘备“厚脸”虚心求才、不耻下问的行为也让世人所敬仰。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抱怨声,不少求职者总是抱怨原来的上司,并把上司不“厚待”自己作为“跳槽”的重要理由。其中有不少人是因为“薄脸”,受不了一时的屈辱而负气出走。脸面是一个人成功的盾牌,越“厚”就越能抗拒心灵的挫折,从而以坚强的意志获得成功。这里所说的“厚脸”绝不是厚颜无耻的意思,而是真正没有虚荣,没有悲观气馁,有的只是襟怀坦白和百折不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与学识修养愈高,其脸就愈“厚”,愈不容易被脆弱的情感撕得支离破碎。当上司打你的左脸时,你要将右脸也伸过去。不要在乎同事们的讥笑,而是一定要反省和牢记上司“打脸”的理由,并坚决避免再犯。如果上司既不给你涂脂抹粉,也不“打”你的脸,那才是最可怕的事。上司“打脸”,只是表示对你有些失望,并不表示铁了心要解雇你,更深的意思还是希望你痛改前非,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如果你对上司的“苛责”怀恨在心或一走了之,只能使上司更失望,对你自己的进步也绝无好处。如果带着这样的思想包袱跳了槽,也绝对会重蹈覆辙。一个人是否“跳槽”或能否“升职”的原因或许很多,但能否练就一副“百毒不侵”的“厚脸皮”,能否喜怒不形于色,得失不乱于心,对其一生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你要记住,社会生活不是要你的“脸面”。老板雇你来工作,它不是根据你的“脸”决定的,而是由理智决定的。现在,竞争资源的人太多,在一个资源拥有者看来,你如果是一个连一点“脸”都不肯丢的人,那你怎么去参与竞争呢?
某公司有位马先生,人送绰号“千层底”,素来以脸皮厚被传为笑柄,他当然知道这件事情,可是他从来也不在乎。开会时,被经理当众斥责,离开会议室之后,依然谈笑风生。企划案被退了三次,稍微做了点小修改,他像没事一样再提交第四次。追其他部门的小姐,人家不理,他竟可以在公司的晚会中,公开对她说:“虽然追不到你,可是依然祝你幸福。”尽管马先生是这样的“没脸没皮”,但在正经的时候,同仁和老板还是很夸奖他,都认为他的情商很高。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能够以笑脸相对,既不生气,也不自卑,这样的好心态不是人人都有的。厚脸皮让他做事坚持不懈,厚脸皮让他从容不迫,厚脸皮让他笑看人生,厚脸皮让他得到上司的赏识,厚脸皮让他步步高升。
只有厚脸当差,厚脸办事,你才能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出一些好处给别人
每个人在付出了必要的劳动和热情之后,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肯定和认可,都期待着别人的赞许。一个低调的人往往会把别人最需要的东西慷慨地奉献出来,因为他们懂得为别人着想。
赞许别人的实质,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和评价,而且是送给别人的最好礼物和报酬,是搞好人际关系的一笔暂时看不到利润的投资。
能把光环让给别人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片善心和好意,传递的是你的信任和情感,化解的是你有意无意间与人形成的隔阂和摩擦。因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后汉时期,大将郭威曾被汉隐帝任命为两军招慰安抚使,命郭威领兵平定以李守贞为首的三镇割据后,回到了国都开封。
次日,郭威入朝参拜汉隐帝。皇上对他十分满意,并进行了安慰,赐予金帛、衣服、玉带筹一大堆的物品。郭威没有接受,反而一一加以推辞,他说道:“为臣自领命以来,仅仅攻克一座城池,有什么功劳可言呢!况且我又领兵在外,而镇守京城,供应所需,使前方不缺粮,这都是朝中大臣的功劳啊!”汉隐帝为此十分感动。后来,汉隐帝又提出加封郭威为地方藩镇,郭威还是不受:“宰相位在臣上,未曾分封藩镇,还有节度使也有功劳。”汉隐帝越发觉得郭威淡泊名利,十分难得,打算再赏赐他,郭威第三次推辞道:“运筹策划,出于朝廷;发兵供粮,来源藩镇;冲锋陷阵,出于将士,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
大将郭威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将功名归于大家,这实在是低调处世的典范。这不仅免遭朝廷上下的嫉妒,而且在朝廷中留下了好名声。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不等于双方直接简单、毫无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们本着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于对方的东西系上美丽的红丝带送给对方。
人们都有这样的观点,我自己就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世界绕着我转。比如,我们把一次郊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拿给你看,你的眼睛首先往哪里看呢?当然是你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你最感兴趣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这并不是批评,只是一种实际情况,人对自己大凡都是如此。如果一味从你的观点来看,其他人的感觉会好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心理需要,就好比自我中心意识的思想在发话:“快来看我啊,多么与众不同!我的故事比你的精彩。”心里的这个声音也许不会说出来,但心里却坚信着“我的成就就是比你的重要”。是啊,人人渴望自己被关注、被倾听、被景仰、被认为不同凡响,而且通常是跟另外一个人比较而言。这种意识驱使着我们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以便将周围人注意的中心引到自己身上。想想看,这在无形中却败了别人的兴致,从而疏远了自己与他人,真是对谁都没有好处。
虽然我们积习一时难以根除,但想想拥有这种把光环让给他人的自信,将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好事,更何况做到这一点无需面对艰难困苦,你需要的只是勇气和毅力以及一点点谦虚而已。不要故弄玄虚:“你猜我今天干了什么?”静下心来认真地倾听,你只需要说:“这真棒!”或是“后来呢?”这就够了。这样,与你交谈的人更会感到和你谈得来。而且,你是听得如此专心,他会心生感激的。于是,你变得可爱起来,别人下次还愿找你聊,你越来越受欢迎了,因为你和蔼可亲,善解人意。
当你克服了爱抢风头的习惯时,你就会跳出需要别人关注的消极心态,转而拥有一种慷慨地把光环让给他人的自信。你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相反,你的成熟美自然地昭示着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度,一种并不张扬的高度,你的内心就会升起一股奇妙的平静感。
把光环让给别人是一种低调处世的谋略。例如,一位领导能够把光环让给下属,非旦不会失去光环,反而会更加增加光环的亮度,而且还将成倍地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使下属更加尊敬你,更加努力地去工作。
但行好事不问前程
中国的古文献《名贤集》中有这样的句子,“善欲人知,不是真善”,这对人的心理分析可谓是入木三分,真正做善事的人是不图回报的,而且他也不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要是好事,就尽力为之。
陈女士认为自己太倒霉了,总是遇上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先说她的先生,先生是搞科研的,为了工作常常是废寝忘食,像照顾老人、孩子什么的家务活半点儿也指望不上他。为了支持先生的工作,陈女士一狠心,就把工作辞了,回到家里当了个全职主妇。这个牺牲够伟大的吧,但先生却似乎一点也没有被感动,还反过来指责陈女士越来越俗气了。另外,与她们住同一单元的小两口就是由陈女士充当的红娘,时常小两口闹点矛盾也是陈女士前去做说服人。两家父母闹意见还是她劝解开的,结果呢,这对小夫妻没事的时候就把陈女士丢在一边。陈女士一想起这事儿,就气不打一处来,但更可气的还在后头呢。今年春天的时候,丈夫的一个远亲的孩子要跨学区转学,因为知道陈女士有点门路,所以就千求万请的,碍于情面陈女士只好披挂上阵,没想到接收学校的管理太严格,陈女士费尽千辛万苦,求爷爷、告奶奶地折腾了几天,事情也没办妥;而那位亲戚一听事儿没办成,脸立刻拉了下来,对陈女士的苦心没有半句感谢。不仅如此,那位亲戚还到处说陈女士虚情假意,不地道。陈女士不但没得到感激,还落了一身不是,她这一气就病了一场。病好后,她逢人就说:“现在的人都是狼心狗肺。以后啊就自己管自己,别人的事儿啊我再也不跟着瞎忙了!”
陈女士的委屈确实可以理解,她热情地付出,热心地帮助别人,但她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她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感恩。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想一下,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在仰赖着他人的奉献,那么,在抱怨别人不知感恩的时候,我们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了吗?陈女士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知道,生活中也曾有许多人曾经给过她无私的帮助,只是她忘记了这一点。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不论是穷人或富人,他的灵魂一定是贫乏的。人们总是这样,对怨恨十分敏感,对恩义却感觉迟钝,所以下一次当你要怨恨别人的忘恩负义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做好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