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开放的,世界才是开放的。自己开放的首要条件是眼光开放,看的多,看的广,看的全,才能长见识,长思想,长智略,长才能,长水平,长素质。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眼光的开放程度,对如何做事和处理问题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人,高水平的人,都是眼光开放、见多识广的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高屋建瓴的眼光,都需要有俯瞰全局的视野,都需要有顾全大局的思想,这样,做起事来才能点面结合,条块清晰,条条成理,头头是道,问题明确,事情圆满,一切都能做得有板有眼,顺理成章;而那些目光短视和偏见之人,做起事来常常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因循坐误。所以,做事情必须要有开放的眼光,开放的胸怀,开放的思想。有了这种开放,我们才能给自己安上一双千里眼,装上一对顺风耳,从而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万事万物皆备我心中。
另辟蹊径,别有洞天
善于做人处世的人,往往都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毕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可能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且多角度地研究问题,也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更容易去解决问题。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埃尔科兹酒店的电梯装载量不够,酒店召集了一些专家和工程师来讨论,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大家意见一致:多装一部电梯。但是这需要从底层起,每层楼都进入施工。正在工程师和建筑师们在热议讨论安装事宜的时候,一位正在拖地的清洁工人听他们说要给每个楼层打洞,就说:“那这里就会乱成一团粥了,还怎么营业啊?”
“当然,不过我们会处理好的。”一个工程师说。
另一个人说:“如果要考虑它的未来,而不至于影响营业的话,我们也只能这么做了,因为不装一部电梯不行啊。”
清洁工人拄着拖把,看着他们:“你猜如果让我来干的话,我会怎么干?”
一位建筑师好奇地问:“你会怎么办?”
“我会把电梯安装在酒店的外面。”
建筑师和工程师们面面相觑。
后来,他们真的把电梯装在了酒店的外面。这是建筑史上的第一次建筑革命。
现实中,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被固有的常识给困住,思维都在一个圈圈里打转,谁能突破这个桎梏,看到问题的另一个层面,谁就可获得思维上的升华。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不要总是依照旧俗常规来做事,偶尔另辟蹊径也会有惊喜。
《战国策·韩公仲》有则故事颇能让人回味。
公元前293年,秦国与齐国连横之后,向韩、魏两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韩、魏两国面临共同的威胁,但它们之间却貌合神离,互相之间并不信任,也不愿意真诚合作,而是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打先锋,结果连连败北。后来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企图将韩国抛在一边,单独同秦国议和,形势变得对韩国十分不利。
这时有一位谋士对韩相公仲说:“双胞胎的长相非常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分辨清楚;利与害在表面上也很相似,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分辨清楚,看透它们的本质。您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利与害相似的情形,也需要由明智的人把它们分辨清楚。如果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就能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否则就会败坏纲常、带来祸患。如果秦魏联盟不是您促成的,韩国就面临遭到秦魏图谋的危险;如果韩国追随魏国去讨好秦国,那样韩国将依附于魏国并遭到轻视,韩国国君在诸侯中的地位就降低了。那时候,秦王就要把他宠信的人安插到韩国做官,这样您的处境就危险了。”
谋士层层递进地分析引申出如何判断当时的政治局势后,又说:“从目前的形势分析,你不如主动去撮合秦、魏进行和谈。两国和谈成功与否,对于韩国都会很有利。若和谈成功,是你穿针引线撮合而成,韩国就成了秦魏联合的门户,既可以受到魏国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国的友善。再说,秦魏不可能永远互相信任,秦国会因为得不到魏国的援助而发怒,一定会亲近韩国而远离魏国。魏国也不会永远服从于秦国,一定将设法亲近韩国而防备秦国。这样您就可以像选择布匹随意剪裁一样轻松。由此可见,如果秦魏联合,它们都会感谢您;如果秦魏分裂,两国又都会争取您。这样做,进退对韩都非常有利。希望您能下定决心。”
从中可以看出,这个谋士不只是站在韩国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是从全局观察,从而得出化被动为主动的办法——主动撮合秦魏和解,同时取信于两国,而使整个局面向着有利于韩国的方向转化。
这就是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优势,也是灵活应变的一种表现,不仅对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可以灵活反应,应用在与人合作中,也能够善察利害,化被动为主动,找出问题的根本。
成功需要各种尝试
失败对于任何人、任何企业来说,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之所以有些人能够最终成功,有些人却被失败所阻挡,就是因为他们对失败所持的看法不同。
其实,能够正确看待失败,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在这次失败的时候,就以正确的心态和冷静的态度去面对,找出解决的办法,避免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会不知所措。
比尔·盖茨就曾指出: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正确对待,坚持到底,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经常冒着失败的危险,他认为,无论什么行业,失败总会存在的,因此合理的失误不应成为斥责他人的理由。为此,比尔·盖茨举了一个职业化的简单实例:在软件制作过程中,程序中的BUG(原意“臭虫”,此指程序错误)是怎样进入电脑的?很简单,是程序员坐下来写程序时放进去的。而且,BUG进入程序的惟一渠道只能归咎于程序。对问题或系统不重视、理解不全面或输入错误都可能产生BUG,这一切正是因为程序员的疏忽。但盖茨却从不因为程序的这种错误而责怪程序员。他认为必须承认员工不能十全十美,因此,程序也经常会被编错。
失败是理所应当的,关键是要能够接受它并以此作为成功的起点。
比尔·盖茨喜欢雇用犯过错误的人。“失败表明他们肯冒险,”他说,“人们对待错误的方式是他们应变的指示器。”在微软失败属于意料之中的事件,通往成功的大道上不可能没有大的失误。有时,犯错误的人反而被提升,只因为他们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当然,由于自以为是,而发生原本可以避免的失误,是不可原谅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比尔·盖茨在其所著的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接受迅速失败,而不是缓慢失败,最不该接受的则是没有失败。如果有人从不犯错误,那只能说明他们努力不够。失败的结果是试图去尝试其他可能。”
成功的管理者会去创造一种氛围:允许和鼓励合理的失败,提拔、奖励和支持敢于冒险的人,并且给他们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优秀的企业家能认识到,成就最大的往往是那种愿意而且敢于行动的人,四平八稳的船绝不会离开港湾太远。因此,他们鼓励员工冒险,允许、宽容员工因此而犯错误,并且能够认识到这是为个人和公司成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某企业推出“科技败将表彰会”,具体标准是:“只要你是在奋力革新争取成功,失败了照样奖励。”2004年4月14日,该企业的一名“科技败将”就领到了10000元的奖金。没多久,该“科技败将”不久就取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有3项获得了国家专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增强了企业的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能意识到在员工中形成冒险精神是促使个人与公司不断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杰克·韦尔奇这样说:“惩罚失败的后果是,没人会勇于尝试。”可以想像,当创新失败的员工遭受到训斥和否定,而没有被理解时,他们便学会了逃避责任和懒于创造。而一旦没有人勇于尝试新事物,公司自然会失去生命力。
在盖茨看来,面对失败要分析,而且更应找到错误地方及造成失败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微软公司在比尔·盖茨的领导下在失败中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经验。盖茨曾经拟了一份私人备忘录,标题是《微软最大的错误》。这张表的第一项是,让竞争对手之一的网景拿下了网络电脑市场。
在此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曾对人们所谈论的“网络时代”嗤之以鼻。
比尔·盖茨的与众不同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是绝不打肿了脸充胖子。他公开承认,他的公司迟于察觉因特网的成长与发展,就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当比尔·盖茨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立即写了一个电子邮件给麾下两万多名员工。信的题目是《因特网大冲浪》,看上去是一个新时代的宣言。比尔·盖茨在那里面说,网络将要彻底改变我们的产品。还命令他的员工,从明天早上开始,把你们计算机硬盘上的所有软件都删掉,以便重新开始。那个早上微软公司乱作一团,成百上千个工程师不得不跑到新的办公室去上班,有很多在当时还非常赚钱的产品小组,就这样解散了。在盖茨的努力下,微软迅速调整了战略,很快改正了错误,赶上了因特风商潮。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作为公司领导要有这种度量和勇气,要大声地向员工宣布:“我们奖励成功,也鼓励合理的失败。”要知道,失败常常会给你带来连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硕果。
第三条路更能成就大手笔
其实,做事业做的就是智慧,做的是谋略,其中有许多技巧和手段,来帮助我们迅速达到成功的目的地。就如同打仗,战略战术灵活而机变者,常常能稳操胜券。大智慧的人总是能以自己的“一两”而巧拨对手之“千斤”,赢得成功。别人难以预料的第三条路,也许更会出其不意地让你大获全胜。在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已是香港大名鼎鼎的地产商了。有一天,他掌握到一项重要绝密情报,英国在香港最大的英资信和洋行,虽然是九龙仓有限股份公司的大东家,但实际在该公司占有的股份还不到20%,简直少得不成比例。这一情报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怡和洋行在九龙仓的基础薄弱。当时,香港的尖沙咀早已成为繁华商业区,其旁边的大量九包名贵地实际地价已寸土千金;而股票价格却多年未动,股票面值低得不成样子。所有这些都是争夺九包名贵地的有利条件。此时,如果大量购入九包股票,即使股票价上涨五倍,也不会超过每股所代表的地价,只要偷卖20%股票即可与怡和洋行公开竞购。持股的老百姓,在相同的出价下,当然更愿意卖给中国人。因此,有把握早日购足50%的股票,将怡和洋行大东家的地位取而代之,这样就有权运用九包的名贵土地发展房地产,堪称一本万利。
于是,李嘉诚当即决定,分散吸进九包股票。从1978年起,他不动声色地悄悄分散户名,吸进18%的股份。
由于李嘉诚大量吸进九包股票,使每股10港元的九包股票迅速上涨到30多元,引起了怡和洋行的警觉。此时,李嘉诚的偷袭战已不再有效了,要干下去,就要转为阵地战。但两军对垒比实力,李嘉诚一时还不是怡和洋行的对手。如果李继续入股,怡和洋行必会以高价回收九包股票,它财大气粗,李嘉诚必将惨败无疑。这真是“行一百半九十”,李嘉诚处于进退维谷之地。
李嘉诚不愧为一流商贾,他决定主动撤退,以退为进,从而化险为夷。他的金蝉脱壳之计是寻找一个代替自己与怡和洋行作战的人,将全部股票卖给他。1978年的一天,在中环文华阁的高级隔间里有两位身穿中式服装的本地客人,使用普通话进行了一次短暂而神秘的会晤。
时间虽然只有20分钟,却决定了一笔价值20亿美元的九包脱离英资怡和洋行的关键性交易。
这两个人,一个是地产商李嘉诚,另一个就是船王包玉刚。
这究竟是怎样一笔生意呢?简单地说,就是李嘉诚将手中的股票2000万股全部卖给包玉刚;包玉刚将帮李嘉诚从汇丰银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
包玉刚因自身实力雄厚,堪与怡和洋行争雄,最后获得甚丰。这且按下不表,这里我们重点分析李嘉诚这一招的意义所在。
面对当时的局势,李嘉诚的选择似乎只在两种,一是与怡和洋行硬拼,见个高低。若拼得过怡和洋行,吞下这块“大肥肉”自然最好。但根据对双方财力的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种选择就是放弃,但全盘放弃又实在可惜。于是,精明的李嘉诚巧妙地找出了第三条路:一条退且有利的出路,在与怡和洋行正面交锋的战场上主动撤退,并以已经获得的前期成果作为“筹码”向包玉刚进行交易,以换取包玉刚帮助自己从汇丰银行承购英资和记黄浦股票9000万股。换言之,在主动撤退后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转换一个方向进攻。
应当说,这一个新的攻击点也是选择得非常适当的。当时在香港的头号英资是怡和洋行,第三号是英资和记洋行。李嘉诚的实力虽不及怡和洋行,但想盘夺和记洋行还是有很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包玉刚将手头的9000万股黄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偷偷转手卖给李嘉诚后,李嘉诚便如虎添翼,举手之间即可吞掉和记洋行。事业竞争就是斗智斗勇斗实力。有智慧才思路开阔,眼界开阔,大智慧者总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事业插上翅膀,实现腾飞,到达理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