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说话水平全集
15330800000015

第15章 演讲时的说话水平(4)

有位大学生发表演说时有这样一段话:“在生活中有棱角的人常常遭人非议;而我认为,一个不被争议的人,是个近乎平庸的人。世界在非议中被认识,真理在非议中被确立。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往往由于被激烈地争议,反而更强烈地闪耀出心灵的光辉!”这段谈论受主观感情的支配,不需要交待论据,也不需要论证,它在抒情中洋溢着演说者或悲或喜,或憎或爱的情感,流露出演说者的思想,因而获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真情实感是演说的灵魂,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演说者必须借重一定的形式,否则感情的表达就不畅快,效果也不佳。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有经验的演讲者在多次演讲后就会体会到一个事实:在演讲的最初十分钟内,吸引听众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保持这种状况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聪明的演讲者总是有一个好的开头,然后一直设法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听众。

如何开好头?卡耐基认为,你不必费多少脑筋,只要稍加注意就行了。

卡耐基在总结自己的经验以及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归纳了以下几条以资借鉴。

一、用故事开始自己的讲话

讲演者所用的故事,可以是一般的故事或幽默的故事。要能吸引听众且与演说主题相关。对于这两类故事,要区分对待。幽默的故事比较能逗人发笑,引起听众兴趣。但如果讲话者没有幽默的秉赋,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讲幽默故事也是收不到预期效果的。再者,如果听众听不懂你的幽默,效果也一定非常糟糕!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说一般的故事即可打动听众。只要讲演者列出具体的故事情节,或者时间地点人物,照样能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

二、借助于物品

展示的物品一定要与你的演讲内容有关,或者是能更有助于你表达主题。展示物品可以是一幅画、一张照片或一件其他实物;有的演讲者在一张纸上写几个字,也可以引出话题。

卡耐基在一次演讲中别出心裁,他拿出几根头发展示给听众,问听众这是什么?听众不知其意,皆答“头发”,卡耐基话题一转,问听众:“你们都知道头发是长在头上的,这几根头发为什么掉下来了呢?”一句问话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力,开始专心致志地等待卡耐基演讲,卡耐基接着说:“这就是烦恼的副作用。如此乌黑的头发长在头上多么漂亮,可是它却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养育它的‘土地’。我们为什么要烦恼呢?”

这一节讨论“烦恼的副作用”的课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卡耐基没有花多大工夫,仅仅用了几根头发而已。

三、在演讲开头提一个问题

就如上一例子那样,提一个问题,可以指引听众的思路,使听众按你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并同时产生一种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自然能使他们集中精力。

提的问题不宜过多,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即可,只有愚蠢的演讲者才在演讲开始时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四、用名言开头

使用名人的话语开头的好处是,名人大家耳熟能详,具有某种权威。许多人对名人都有一种崇拜感,所以,引用他们的话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吸引力。

五、用使人惊奇的事实开头

使用惊奇的事实开头,可以使听众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发听众的兴趣。

如果演讲者开始的时候说:“昨天夜里,本市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件,一只老虎在大街上引颈长啸,警局出动了……听众会马上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六、用赞美的话开头

大多数人喜欢赞美,因此,演讲者开始演讲的时候,可以对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表示赞颂,或对当地的自然风光、悠久历史、传统风貌等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之意,这样,易引发听众的自豪感,满足他们的自尊心,从而获得听众的认同,使自己接下来的演讲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七、用与听众利益相关的话题开头

演讲者能在开头的时候用涉及到听众自身利益的话语,那听众一定会竖起耳朵。

1954年8月7日,法国总理孟杰斯·法朗士在一次电台广播讲话时,用了一段简短的楔子:“八月中旬正是你们中间很多人休假的时候,我想如果打断你们片刻的休息时间,跟你们说几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你们是不会对我反感的,因为这些问题事实上对大家都是休戚相关的。”这样,听众就能从始至终被吸引住。

八、寻找共同语言

共同语言必须考虑到听众、场合等因素,可以寻找大家可能的共同经历和遭遇,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的需要等等作为演讲基调。

第五节引用警语方面的水平要求

卡耐基说:“我在孩童的时候常拿一根棍子,去横在一群羊要经过的门口来玩。当前面几只羊跳过了棍子,我就把棍子拿去,后面的羊,走到门口的时候,还是跳一下,一如前面的羊跳过棍子一样。它们要跳一下的原因,就是因为前面的羊跳的缘故。这并不是羊特有的现象,差不多人也是这样,大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别人的所做所为,信仰别人的信仰,并毫无疑问地接受名人所讲的一切。”所以,可以引用名人的话来增强演说的说服力。

在演说中引用名言是利用了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而且,名言一般精粹洗炼、寓意深刻,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激情,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就是说,在文章的关键处要用一句或几句警句来点明题旨。名言和警句是对生活哲理的概括,一方面反映出人对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是无法恰如其分地使用名言和警句的。而那些善于思考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语言精美、思想深邃,给人的印象总是深刻的,对人的内心冲击总是很强烈的。例如,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以富于诗人气质和理性思辩闻名,她的作品警句充满深刻哲理:“难道生命在于维持?生命在于奉献!不尽地奉献便是不尽地扩充生命。我只要生命的密度,不要生命的长度!”

(《心灵》)“不拘小节的可能不得人心,处处小心的可能处处得意;过于自信的可能欲速不达,安分守己的可能稳扎稳打。独创带来孤立,平庸带来团结;温暖造就优柔,严酷造就顽强……没有志向的人往往一生安宁,充满活力的人往往一生艰辛。”(《活力》)这些由现实生活引出的富于生命力的生活哲理,把人们习以为常而忽视的生活现象上升到理性高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读后让人难以忘怀。

当然,使用名言和警句应该从演说中的人、物、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引出,要运用得当,不能为讲警语而讲警语,故作卖弄,否则就显得做作了。名言的运用,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索并化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才能显出勃勃生气,才可以给演说增辉,但引用不贴切也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不好印象。

名言警句对于深化演讲主题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演讲中引用名言警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②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搞反。

③要反复证明一下原文是谁说的,不要张冠李戴。

④少用“据权威人士说”。

⑤引用“受欢迎的”名人的话。

⑥引用当地名人的话。

⑦引用有资格讲这话的人所说的话。

同名言警句一样,寓言典故也是言简意赅,内涵深刻的。在相同的境况下,运用寓言和典故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古人常用寓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梁惠王曾问孟子:“我对治理国家可谓费尽心机,考察一下邻国,没有一个君主像我这样对待百姓的,为什么邻国的百姓不见少,我的百姓不见多呢?”孟子说:“大王喜爱战争,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两军交战的时候,有两个士兵弃甲而逃,一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另一个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因为自己跑了五十步就笑话跑了一百步的人对不对呢?”梁惠王说:“不对,跑五十步只不过还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你的百姓增加了。”孟子在这里批评梁惠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意即你梁惠王的“政绩”与别的国王有什么很大差别,老百姓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在演讲的时候,可以借用古人成功的经验,因而“引经据典”已经成为我们论证的固定形式之一。但引经据典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①由于“经、典”大都是文言文,所以应尽量翻译成白话文,若是直接穿插文言文,恐怕听众自己还有个反省、暗译的过程,这样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都应由演讲者代替。

②翻译应尽量保持直译,直译确有困难,可以采取变通手法,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经、典”一定要贴切。

③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