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5328000000022

第22章 低调做人是最隐蔽的匍匐前进术(3)

2.直木先遭伐,井甘易水枯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是说人们选用木材时,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质甘甜可口的水井总是被人首先淘干。同样,在社会上,那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易出风头,惹人注目,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因此说,人们在努力表现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想到不利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使自己在社会上求得保全。

憨者喜欢卖乖,智者喜欢卖憨

把目标和意图藏在心里,含而不露,让人捉摸不透,暗地里偷偷摸摸地把事办成了,再让天下人大吃一惊。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持你那仅有的“存在”。动刀动枪的战争不常有,但在社会丛林里,人生的战争却天天上演,有时候你是强者,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却又是个“弱者”。当你沦为“弱者”时,与其苦斗,不如智斗,为了保持你那微小的仅有的“存在”,可以“诈死”、“装败”来寻求生机。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是一副死样子,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了!

这就是“诈死”!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高速逃走,于是巢中的卵获得保全。

这就是“装败”!

人类对“诈死”与“装败”的运用最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两军对峙时,较弱的一方面就不得不“诈死”或“装败”,以寻求生。而实力较强的一方,有时也会为了尽快打败对方而采用“诈死”或“装败”的策略。

“诈死”和“装败”若诈得像,装得真,通常可以产生下列的效应:

——-混淆对方的判断,制造对方作判断时的负担,并使其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踏入陷阱。

——-延迟对方下决心的时间,因为对方对你的动作,势必有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你喘息的时间。

——-助长对方的骄气,使其松弛警戒,而你则可趁此寻找求生的契机。

——-诱使对方解除对你的压力,因为对方也巴不得赶快卸下心头的重担,你的诈死装败正好制造了他们心理上的借口。

如果实力较强的一方“诈死”和“装败”,则可降低对方的戒心,甚至让对方以为有机可乘而作出飞蛾扑火的动作。不过一般来说,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会为了面子,不屑采用这种策略。

出头的椽子先烂

更多地暴露自己,就会更多地经受世间的风吹雨打,相对于隐蔽处的椽子自然要首先腐烂。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讦。

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可脱逃,立即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的友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至丢了性命。要以此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吴王的朋友深为震动,回去立即拜贤人为师,努力克服意气神态上的缺点,生活俭朴,最后赢得了很多人的称赞。

不要与强者争锋

在强者面前示弱、在弱者面前示好是低调做人和寻求自我保全的大学问。但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人不得此中精义,喜欢与强者争风吃醋,到头来只能是自讨苦吃。

战国末期的著名政治家李斯是为秦王谋划国事的重臣,他建议对现存的其他六国进行各个击破的方针深得秦王赞同。他分析了各国形势,认为韩国最弱,且为秦之近邻,应以此为突破口,“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赞同李斯的主张,并让他具体谋划灭韩之策。

正当李斯踌躇满志的时候,半路却杀出个程咬金。

这个人就是韩非。韩非为韩国贵族,早年曾与李斯同就学于荀卿,攻读刑名法学之术。但两人选择的道路却截然不同:李斯择地而处;韩非却眷恋故国,情系家园,学成归国,渴望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即倾,振兴韩国。韩非一向学习勤奋,研究法家之学深得要领,能吸取法家的法、术、势三派之长兼收并蓄,融为一体,取长而用。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法家政策,如: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厉行赏罚,奖励耕织,谋求国家富强,等等。他屡屡进谏韩王,但昏聩无能的韩王却根本听不进去,一心只在享乐上。

韩非平素不受韩王重用,当得知秦先亡韩的消息后,韩王才想到韩非,急忙派他出使秦国,说服秦王,以图存韩。

韩非原为韩王的使者,但以后的事实却使情况发生了陡转急下的变化。原来公元前234年,韩非到了秦地,眼见国富民安,一派万象更新、蒸蒸日上的景象,知道这是个英明国君治下的国度,在此英雄可以一展宏图,韩非为之振奋,而秦王读过韩非的《内储》、《外储》、《五!》等文章,很是敬重和爱惜韩非,就把他留在秦国,想日后重用他。

“人择明主而仕”,也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一山不容二虎,李斯与韩非,就此结下矛盾。韩非并非等闲之辈,一旦得到秦王重用,李斯地位则岌岌可危。

韩非当年就学时,才学在李斯之上,因为口吃,不擅言辩,更使他致力于著说撰文,日久,则文笔日益锋利洗练,非李斯可比。此时,又不能审时度势,臣服于李斯,这就使得李斯怕他受秦王重用夺走自己受宠的地位,也怕他破坏自己“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计划,于是下决心除掉韩非。

常言道:无毒不丈夫。李斯为除掉韩非,不择手段,心狠手毒。李斯以先伐赵而缓伐韩等为借口,在秦王面前轮番诽谤谗陷韩非。日久,使秦王渐渐对韩非心生疑窦。李斯见火候已到,不失时机地谏秦王道:“韩非身系韩国公子,终究是心向韩国,必不肯为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日后若放他归国,定然贻害不浅;不如寻他个过错,依法诛杀了事。”秦王既已对韩非产生疑心,便同意了李斯不放虎归山之议,将韩非拘捕入狱。李斯怕秦王日久会明了真相,重新起用韩非,就急忙派人送毒药给韩非,催促他马上自杀。韩非一入狱,就多方设法上书秦王,申辩其冤情。但李斯对此早有所料,预先已将牢狱各关节都堵住,使韩非哭诉无门,只得被迫饮鸩自杀,时为公元前233年。

除掉韩非,李斯一方面除掉一个心腹大患,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得以借韩非智慧,为我所用,一石二鸟。

同行是冤家,竞争对手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命运。可惜当时韩非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李斯在秦国位高权重,又深得秦王信赖。韩非未识时务,只知进,不知退,面对强手竟不识眉眼高低,硬着头皮与之争锋,显然缺乏低调做人的功夫。

善用拟态和保护色

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是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例如有一种枯叶蝶,当它停在树枝上时,褐色的身体就像一片枯叶那般。“保护色”与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当它在这个环境里时,它的天敌便不易找出它来;蚱蜢好吃农作物,它的身体是绿色的,这颜色便是它的保护色。

因为“拟态”和“保护色”,所以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才能代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而一般来说,具有拟态的往往兼有保护色,其生存条件较只具保护色的当然要更好。

在人的世界里,也存在“拟态”和“保护色”。最具体的例子便是间谍,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并且要避免被人识破,他们所使用的“拟态”和“保护色”就是在角色扮演上尽量和周围人接近,让人分不出他是“外来者”。所以间谍执行任务时,都要先模拟当地的生活习惯,穿当地的衣服,说当地人的话,吃当地的食物,研究当地的历史、民俗,为的是把自己“变成”那里的人,以免被人辨识出来。这是人类对“拟态”和“保护色”的运用。

你不是间谍,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当间谍,可是在生活中,你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有所了解,并且好好运用,尤其当你和周围环境相比较,呈现明显的“弱势”时,更应该好好运用这两种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生存本能。

例如初到一个新单位,应尽量入乡随俗,认同这个单位的文化,随着这个单位的脉搏呼吸。也就是说,遵守这个单位的“规矩”和价值观念。这是寻找“保护色”,避免自己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另类人物,否则会造成别人对你的排挤;如果你鹤立鸡群,自以为是,那么你在工作中处处受掣肘的感觉就会如影随形,常伴常随。当你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后,你便成为了这个环境中的一分子,从而达到“拟态”的效果了。到了这个地步,起码的生存环境就己经营造完成,不致发生问题了。

“拟态”的特色之一是静止不动。有保护色,又静止不动,那么谁都不注意你,你也就免遭许多麻烦。因此在人性丛林里,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必须严守“静止不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乱发议论,不显露你的企图,不结党结派,好让人对你“视而不见”,这样低调伏藏,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拟态”和“保护色”的本能是生物演进的结果,“弱者”有,“强者”也有。“弱者”是为自身安全,“强者”是为了不让“弱者”发觉而可进行扑杀。大自然的奇妙,其实也一样存在于人性丛林之中,这种低调做人的妙处,足可以让每个人细细体悟和深深玩味。

3.得意之时切勿忘形

得意忘形乃是人生的大忌,因为人一到此时便忘乎所以了,该谨慎的也不会太谨慎了,该思考的也很少思考了,该忌讳的也不太忌讳了,倒颇有些蛟龙腾跃嫉水窄,大鹏展翅恨天低的踌蹰自负。但月满则亏,乐极生悲,洋洋自得的高视阔步固然让人艳羡,一跤跌倒的狼狈难堪也足以令人慨叹。因此,春风得意之时常给自己敲敲警钟,泼泼冷水,当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位居显要处,要常反躬自省

人一旦出头了,发达了,除了自己容易得意忘形之外,同时也容易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被人品评,被人臧否。因此,越是春风得意之时,就越是要经常反躬自省,越是要讲究低调做人,融入大众之中。惟此,才能做到更有效地保护自己。

大凡做官的人,尤其是做高官的人,没有不想自己要有一个好的结局的。然而很多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有一个好晚场呢?曾国藩以他自己身居高位的体验,认为主要应在平时领会居高位之道。他具体开出三个药方,以防居官之败。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于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惟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惟恐自己不能胜任。《周易·鼎》上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说的就是不胜其任。方苞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难道不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体会吗?孟子说周公有与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虑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继日,难道不是在惟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体会吗?

曾国藩说:越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越大,而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因为“高处不胜寒”啊!那么,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绳索已朽,形容随时有翻车的可能。做官何尝不是如此?

他详细阐发说: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如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东家的货财不甚爱惜一样。介之推说:“偷人家的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曾国藩说,我略微加以改动:“偷人家钱财,还说成是盗,何况是借国君之名器获取私利呢!”曾国藩认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就是违背了不干预之道,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在这个方面应视手中的权势于虚无,因而也会少生无妄之想。

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了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是艰苦卓绝的时候,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力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更是益觉如蹈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不终也“终”了,不胜也“胜”了。

曾国藩为一名政府大员,不管是出于自卫,还是出于名利,他也曾面临过无数的空中乱石袭击的危险,但都能化险为夷,不管别人如何评判,他自己最后还是功德圆满。如果我们不去评判当时的是非曲直,只从保护自己方面言之,曾国藩身上仍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才高而不自炫,位高而不自显

自己明明有才能、有见地,却要深藏不露,还要匿壮显弱,抑聪示愚,这其中隐含着深刻的人生进身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