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高标处世 低调做人
15328000000013

第13章 低调做人是最高明的韬光养晦术(4)

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描写当时名士庞统(号称凤雏)不露真本事、待价而沽的故事。

三国时期,流传有“卧龙、凤雏得一人而安天下”的说法,即是说,魏、蜀、吴三国,不论哪个国家得到卧龙或凤雏其中一人即可夺得天下,可见凤雏先生庞统的本事是非同寻常的。但是庞统生得怪异,不太令人喜欢,吴国孙权没有留用他,他就去蜀国投奔刘备,此时庞统怀有孔明的推荐信,如果庞统见到刘备呈上孔明的信件,定会得到重用,但庞统鄞见刘备时并没有呈上这封信,只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的,因此,刘备也未能重用他,只是让他去治理一个小县。身怀治国安邦之才的庞统没有拒绝这个一般人瞧不起的职位,他这样做,是他不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吗?非也,他深知,靠人推荐不足以服众人,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果然,当刘备对他所管辖的耒阳县的政务产生质疑时,他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不到半日即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人心服口服,使张飞大为惊讶。试想刘备听到张飞的禀报后,对庞统的才华能不暗自佩服吗?庞统适时地不露真本事,低姿态入场,在可以一显身手的时候,才将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副军师中郎将。

好汉不露真本领,实乃处世的至高境界啊!

一个身具高深才德的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尤其是一般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青年,往往会由于在团体中表现得太拔尖、太露骨,为此而遭受一些自己不好也见不得人好之徒的嫉恨,于是陷入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被动境地,可见该藏则藏,该露则露,也不失是一门高深的处世学问。

“野心”别外露,外露遭贬黜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出现纯粹的“野心家”应该是很个别的现象,我们所谈论的“野心”从真正意义上讲,也无外乎是隐藏在个人心里不宜让别人知晓的一些“志向”和“企图”。但在现实生活当中,你的这些“志向”或“企图”,即使是正当的,而一经在你身上得到表现的时候,总会有人感到受到了威胁。他们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影响力,对你进行打击,使你过去的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因此,你如果真的怀有某种“野心”的话,可千万要谨慎点,切莫轻易外露,否则,你可能会因此而自毁前程。

张胜志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结果被录用了,而后,他主动找到公司人事主管,说自己不怕苦累只是希望能到挣钱多的岗位上工作,原因是,自己是农村来的大学生,几年大学下来,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不算,还欠着外债。人事主管很同情他,把他分配到了营销部当推销员。因为这家公司生产的健身器材很畅销,推销员都是按销售业绩计算收入,因此尽管张胜志是个新手,可几个月下来,他得到的薪金却比其他部门的员工多,由此,他也就下定决心在营销部干下去。

张胜志毕竟是大学生,头脑灵活,爱思考,时间长了,他就发现了营销部里一些工作上的疏漏,管理也不规范,因此他除了不断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外,还把心思用到了营销部的管理上,并且还经常向经理提出一些意见,对此,经理总是回答说:“你提出的意见很好,可我忙不过来呀,改进工作慢慢来吧。”经过几次和经理谈话,张胜志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营销部墙上的组织结构图表中有副经理一名,可他到营销部已近半年,却从未见过副经理,难怪部里有些工作无人管理呢?

并且,张胜志通过打听了解到,营销部经理的薪金有时高过公司副总经理,副经理的薪金也高过推销员的几倍,于是,他萌发了觊觎营销部副经理一职的想法。想了就干,就在一次营销部全体员工会议上,他坦陈了自己的想法,经理照例当众表扬了他。可没想到,自那次会议后,张胜志的处境就越来越被动了。他初来乍到,并不知道那个副经理之职,已有许多人在暗中等待和争夺,迟迟没有定下来的原因就在于此。而张胜志的到来,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他只是个小雏,羽翼未丰,不足刮目,但时间一长,他频频问鼎此事,又加之他有学历,人们便感到他的威胁了,这次他又公然地要争这个职位,无疑是惹了马蜂窝,一时间,控告他的材料堆满了经理的办公桌,什么张胜志不讲内部规定踩了我客户的点;他泄漏了我们的价格底线;他抢了我正在谈判中的生意……这些控告任何一项都是一个推销员所承受不了的,对于此事的起因经理心里最清楚不过了,为了安定部里的情绪,不至影响营销任务,经理经与人事部门商定,不久,将张胜志调走了。

张胜志的遭遇对于我们身在职场中、且要出人头地的人来说,不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吗?

4.藏锋敛迹不会轻易遭遇敌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当然是一种自信。但有些时候,比如才具尚不成熟,时势有所不利之时,你若一味地恃才逞强,锋芒毕露,不仅不能脱颖而出,也许还会锉锋断刃,折戟沉沙。聪明的人不仅善于露出锋芒,而且更善于藏匿锋芒。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里。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致对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十足、锋芒毕露,处事不留余地,待人牛气冲天,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在人生旅途上屡遭波折。

人这东西,“同患难易,共荣华难。”所以,在打江山时,各路豪杰汇聚在一人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主子当然需要这样的人杰。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不会江郎才尽,总让皇帝感到身边有诸多威胁。历史上有多少人因此而丢官丧命啊!所以,到了一定时候,一定要掩盖自己的才华,不要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再三阐述君子不可太露其锋芒的思想,决非反复玩弄词藻,实在是对处世经验的深切总结。“不可太露其锋芒”,并不是销蚀锋芒,而是指人应隐其锋芒,不要恃才恃权恃财而咄咄逼人。其实,隐藏锋芒也是一项强化自己的学识、才能和修养的过程,有利于培养自己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技巧,是放弃个人的虚荣心而踏实地走上人生旅途的表现。

孔融是孔子的正宗谪系子孙,孔融长大后在世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孔融虽然是“大圣之后”,又在世事动乱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见识与匡济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部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

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早年刚刚踏入仕途,他就初露锋芒,纠举贪官,董卓操纵朝廷废立时,他又每每忤卓之旨,结果由虎贲中郎将左迁为议郎。后来在许昌,孔融又常常发议论或写文章攻击嘲讽曹操的一些措施。太尉杨彪因与袁术有姻亲,曹操迁怒于他,打算杀他。孔融知道后,顾不得穿朝服就急忙去见曹操,劝说他不要横杀无辜,以免失去天下人心,并且声称:“你如果杀了杨彪,我孔融明天就撩起衣服回家,再也不做官了。”由于孔融的据理争辩,杨彪才得免一死。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当时连年用兵,又加上灾荒,军粮十分短缺,曹操为此下令禁酒,孔融又一连作书加以反对。对于孔融的一再与自己作梗,曹操是早怀嫉恨的,只因当时北方形势还不稳定,而孔融的名声又太大,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开始对孔融下手了。他授意别人诬告孔融“欲规(谋划)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罪状就是孔融以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这样,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孔融被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

在日常社会中,人们总是想方设法要出人头地,古时那些读书人哀叹:“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华的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们都是庸才,胸无大志,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而已。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露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这样,旁人便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行动露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阻力,成为破坏者。曾国藩曾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价而沽。天才能做到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所以古人说: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可见天才的锋芒就像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己!如此来说,还不如没有。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得意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太重要。适度地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夹起尾巴做人,掩饰起你的才华,才能顺利地走好你的人生之路。

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

大多数人都有张扬自己的表现欲和卖弄自己的兜售欲。而这种欲望常常会使自己心态失衡,举措失体,并很容易引起别人的侧目和反感,导致自己陷于被动的人际环境中,进而造成磨难不断,运途多舛。

苏东坡是宋代有名的文人,年青的时候,他仗着自己聪明,就颇有点恃才傲物、锋芒凌人的架式,只是王安石惜才,才给了他一点小小的惩罚。

有一天,王安石与苏东坡在一起讨论王安石的著作《守说》。这本书把一个字从字面上解释成一个意思。当他们讨论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笑道:“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做’驷‘,天虫写作’蚕‘。古时候的人造字,是有它的含义的。”东坡故意说:“’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不知道苏东坡是开玩笑,连忙虚心向他请教,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他们的爹妈,一共是九个。”王安石一听,不说话了,心中暗暗觉得东坡虽有才,但不免轻狂了些。

过了不久,苏东坡由翰林学士遭到贬谪,削级降职,被皇帝派往湖州做刺吏;三年期满,又回到京城。苏东坡在回来的路上便想:当年得罪这位老太师,也不知他生气了没有,回去得马上拜访他。所以,他还来不及安好家,便骑马往王丞相府奔来。

东坡到相府门口,立刻被门前的一些听事的小官吏引入门房。守门官说:“您在门房里稍稍坐一下,老爷正在睡觉,还没醒呢!”东坡点点头,便在门房内坐下了。

守门官走后,东坡一人等得无聊,便四下打量起来,看到砚下一叠整整齐齐的素笺,上面写着两句没有完成的诗稿,题着《咏菊》。他看了看笔迹,认得是王安石的,不由得笑了起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二年前我看这老头儿下笔几千言,不用思索;二年后怎么江郎才尽,连两句诗都写不完!”于是取过诗稿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