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的重新界定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经济繁荣程度往往取决于经济自由度,经济自由度越高,将意味着市场主体拥有权利越多。可以说,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从逻辑和理论上来看,这是必然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成就,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决策者做对一件事情——给予老百姓权利的重新界定。要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重新界定,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创造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
创造财富需要人类的劳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可以创造财富。勤劳而不能富有,这就是劳动过程中做了很多无用功。如果这个社会都在做无用功,这背后必然是体制出了问题。如果一种体制奖励人们做无用功,惩罚人们做有用功,这个社会肯定会贫穷落后的。尽管很多时候,决策者都希望人们多一些有用功,但是采取了社会强制度很高的方式,那么结果只能导致更多人做无用功。
没有经济自由度,普通老百姓的选择就很有限。道理很简单,老百姓要是在家养一头猪、一只鸭、一只鸡的权利都没有,那么这些劳动力资源将被空置了。本来,这些劳动都可以创造财富,但是被禁止了。要是强制他给公家养猪,看起来也可以创造财富,但是实质上却是做了很多无用功。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积极劳动,把猪养得很好,却未必得到相应回报。他不能从中得到好处,他会积极去干活吗?不要说他思想觉悟不高,这都是人类的共性。要提高他们劳动积极性,就必须让他们能够从劳动之中得到好处。实践证明,养自家的猪是最有积极性的。这场改革就是,政府同意农民可以养自家的猪,于是老百姓权利得到重新界定。
产品的物理性质并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并不是这个房子物理意义上功能好,就一定值钱,而是关系到背后一系列的产权问题。如果房子产权受到约束,价值必然下降。要是规定一幢别墅不能转让、不能出租,只能自住,虽然物理性质没有受到破坏,但是市场价值却下降得很厉害。市场经济认可的不仅仅是产品物理性质,更重要就是背后的产权制度安排。产品物理性质可能很好,但是如果产权制度约束了,那么这些物理性质就不能有效表现出来。一幢别墅,要是不能转让,也不能出租,就不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其中的物理功能。没有转让权,就不能让最需要的人来使用,市场价值必然会下降的。
经济自由度增加了,人们就有更多选择。选择越多,就越有利财富的创造。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就是市场主体的权利界定再界定的过程。市场经济将意味着个体和企业有更多选择权,有了更多决策权。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些意义都深远重大。这场经济体制转型,提升了中国经济质量,维持继续高速增长。
产权清晰将有利于制度成本降低,但是产权清晰的划分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确实是很艰难的任务。从1978年的改革,中国就是在作一系列的产权划分。权利的重新界定需要进一步做到产权清晰。产权就是包含着一系列权利,所以产权的意义不在于“产”,而是在于“权”,也就是“权利”,英文上说的“Right”。要是没有附带的权利,产权就无法何从谈起。
要知道,公有财产尽管在法律名义上规定了主人,但是这个财产主人数量却是惊人的,有13亿人之多。很简单的常识,属于越多人的财富,得到关心就越少。就这样,公有财产就成为政府官员暂时管理的财产。可以看出,公有财产的效率是很低的,这是产权不清晰造成的。公有财产的产权糊涂化,又如何去创造价值?如果我们相信没有人比你更爱你自己,就很容易明白公有制的弊端。
保护产权并不等于保护市场产权价值,而保护产权相应的权利不能侵犯。很多时候,我们强调产权的保护,但是却无意之中破坏了产权。完整的产权必须至少包含转让权、收益权、使用权。物价上涨,于是提出价格管制,但是却很少想到,价格管制就是对产权的一种侵犯。要知道,完整的产权,必须尊重产权者的定价权利。价格管制就剥夺他们的定价权,间接剥夺他们的收益。市场经济就是利益的场所,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市场参与者作出无谓的牺牲。频频干预市场,就是等于对产权的变相侵犯。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面临转型,也出了很多问题。未来20年,中国老年龄化对经济冲击很大。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将会面临更多问题。实际上,人权就是产权,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比如,我对自己拥有产权,拥有相关的权利。维持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最关键的不是政府做了什么,而是给予普通公民有了多少权利。
可以说,中国改革的道路还很远。高等教育制度仍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人口政策仍然处于计划经济观念。其实,这些领域需要进行改革,作了一场权利的重新界定。客观来说,中国人口不是过多,而是面临过少的威胁。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这对中国的崛起是十分不利的。其实,公民生育权利问题,一样也需要一个重新界定。
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绝对不能否认改革30多年所创造的奇迹。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是不可否认的。这得要感谢当年决策者作了权利的重新界定,否则就没有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即将处于一种转型阶段。这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一个经济体能够维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是什么因素决定的?从亚当·斯密经济学思想那里,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增长的动力,靠着是专业化分工。分工可以让每一位劳动者迅速提高技术,分工越细技术进步也就越快。
改革开放,从而让中国融入国际市场分工。分工程度往往取决于市场规模,更细的分工就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改革开放最初的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基本上是南方沿海地区,比如珠三角等地方。这些沿海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高速增长,主要是有能够充分国际分工的市场,从而发挥自身优势。
尽管中国经济有成功的一面,但是改革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同时政府规模越来越大。权力对市场经济影响仍然占有一定比重,国家资本主义轻轻来了。人口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也开始凸显了。实际上,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人口过多造成的,而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公务员热现象,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说,绝对不是一种好现象。
人口红利的消失,这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未来10年,或者再长一些时间,中国劳动市场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张维迎教授提到一份数据:“1988年中国单年生了2500万个儿童,2008年只生了1500万个儿童,降低了1000万。”到时,保姆、工人、护士、年轻服务员等行业的工资将大幅提高。出生人口不断减少,到了2020年左右,中国将有很多中小学教师要失业。市场对一些体力活需求将增加,从而刺激劳动力价格上升。同时,技术工人也将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对于中国来说,劳动者素质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几十年时间。这不是十几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很长的时间。未来20年里,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这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未来这20年时间里,中国经济是否突破困境,继续前进。中国改革将往何处?能否做到成功的转型?这些问题都困扰着很多人。
市场化改革能否坚持下来,这是拷问中国经济问题关键所在。如果土地没有真正私有化,就无法真正实现房地产市场化。政府垄断土地,从而控制着土地供应量,结果导致房价居高不下。教育、医疗并没有真正市场化改革,但是把问题都归咎市场化。这样,就使得民众对市场化产生误会,结果就让市场化成为替死鬼。事实上,市场化的领域,往往都是骂声比较少的。汽车、衣服、饮食等领域,我们几乎没听到什么骂声。但是,铁路、医疗、教育等领域没有市场化,结果骂声很多。同样,房地产也没有真正市场化,所以骂声还是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