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皇宫情殇
15324400000024

第24章 摧残女性,锦衣玉食的悲惨世界(3)

秦始皇的残暴,加上连年战争,到西汉时人口剧减,儒生董仲舒上疏说:“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董仲舒的这封奏疏基本上被采纳。所以,汉高祖刘邦下令禁止人殉,并鼓励妇女多生育。具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更加重视董仲舒关于废除人殉的建议,并影响到储位皇帝的执政行为。汉宣帝刘洵在位时,赵缪王刘元要求16个婢女从他而死,导致刘元一族被取消了封国称号。但汉朝反对人殉并不彻底,一些小的诸侯国用人陪葬仍时有发生。毕竟,汉朝禁止人殉,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唐、宋这样曾以官方禁止过人殉的大王朝,也发生过人殉现象。

但到了明朝,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不知为什么又恢复了人殉制度。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朱元璋死后,嗣皇帝朱允文炆让众多年轻美貌的宫女陪了葬。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46名妃子陪他入了孝陵。一个皇帝死了,竟带走了46名如花似玉的宫女,你看残酷不残酷?

这么多陪葬者都同朱元璋埋在一个坟墓里吗?非也。明孝陵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前,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探测,发现这些妃子、宫女的墓地有三处,分布在朱元璋墓的周围,意在让她们众星拱月般围着他,好伺侯他的阴灵。

由于朱元璋的影响,几乎断绝的人殉制又在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复活了。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死后,30多位后宫佳人被勒死殉葬。据史书记载,朱棣刚死,嗣皇帝、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就根据父亲生前与宫妃的关系,圈定了30余殉葬者的名单。“帝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辍,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俱引升堂,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

由于所殉嫔妃中有两位朝鲜选献的美女韩氏和崔氏,所以,《朝鲜李朝世宗实录》有这样的记载:“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据说朱高炽主持殉葬仪式时,还与这些可怜的女人一一话别,有的女人提出自己的母亲年老需要照顾,朱高炽点头同意。

朱高炽明仁宗死后,由他29岁的儿子朱瞻基继皇帝位,是谓明宣宗。宣宗在位10年间,继承明朝开国60年来的基业,开创了“仁宣之治”的黄金时期,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朱瞻基死后,殉葬者中有一位叫郭爱的才女最令人伤心同情,她仿照楚辞写了绝命书:“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余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则可悼也。”郭爱是从朱皇帝的祖籍地安徽凤阳选进后宫的,进宫后仅仅20天,就成了殉葬者。

但郭爱的“绝命书”,算是唤醒了明英宗即朱瞻基长子朱祁镇的良知,他临死前留有遗诏,嘱废掉此恶俗:“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后世勿复为。”出于赎罪和同情,朱祁镇还对为其父殉葬的宫人进行了安抚,说:“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史学家和后人对朱祁镇废除人殉的做法评价甚高,“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

1644年,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然而,已被明英宗朱祁镇废止的人殉制度又被清太祖奴尔哈赤复活了。人殉的复活,足以说明清朝统治者在不少方面又开了历史的倒车。

奴尔哈赤统一了女贞,建立了后金,奠定了大清王朝的基业,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可他68岁崩驾时,却硬要比他小31岁的宠妃乌喇那拉、阿巴亥陪他而去,“俟吾终,必令殉之”。时年37岁的阿巴亥,12岁嫁给奴尔哈赤,为奴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为了保全几个儿子,阿巴亥不惜演出了“盛妆自尽”的悲剧。此外,奴尔哈赤生前的四位宫女也落了陪葬的下场。

还是康熙大帝事事都比较开明。康熙二十年(公元1673年)皇帝降旨,禁止奴仆随主殉葬。从此,人殉制度才寿终正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寡妇院”:前朝后妃的活坟墓

皇帝死后,后宫中成百上千的后妃无疑都成了寡妇。这么多的寡妇不能与新皇帝的后妃混在一起,于是宫廷把她们集中起来,安排在一个院里,俗称“寡妇院”。到了清朝,这种“寡妇院”更加完善。按清朝的祖制家法,皇帝不能与前朝的嫔妃同居于东西六宫。看来,这一规定有其必要性,如果前朝、新朝的后妃都住在一起,混了班辈,皇帝就难以辨别谁是新人谁是旧人了。

明清以前的皇宫都名存实亡,今天我们只能看看明、清尤其是清朝的“寡妇院”。故宫的慈宁宫曾是明朝贵妃的住处,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慈宁宫修葺一新,德高望众的孝庄皇太后成了这里的第一位清朝主人。打那以后,慈宁宫成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的正宫,太皇贵妃、太妃、太嫔等前朝遗孀也依祖制居于区内各宫,因此,后人把慈宁宫称为“寡妇院”。

这“寡妇院”先前还算高贵。以孝著称的前清三帝——顺治、康熙、乾隆,常到慈宁宫向他们的祖母、母后请安,并在此为太后举行庆寿大典。康熙曾作诗说:

九天旭日照铜龙,朝罢从容侍上宫。

花萼联翩方昼永,晨昏常与问安同。

然而,住在“寡妇院”的主人虽然锦衣玉食,但免不了清冷孤寂和长夜难明。在她们终日不离的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再也无人怜爱的女人们,一个个如丧考妣,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百病丛生,一片凄凉。大多数时间,她们只能吃斋念佛,与青灯古佛相伴。

据史书记载,明代经历16位皇帝,先后有4位皇后被废。她们或因为无子,或因为妒嫉成性而失去了皇帝的宠爱,终于遭遇被废而打入冷宫的厄运。明景帝皇后汪氏为人贤慧,但膝下只有两个女儿,没有生下儿子。后来,妃子杭氏生下朱见济,景帝立其为太子,遂废英宗长子、原太子朱见深。汪氏多了一嘴,认为这样做不好,景帝大怒,汪氏立即被废,幽禁于冷宫,而将杭氏立为皇后。景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欲将汪氏殉葬,幸亏大学士李贤力保,说汪氏两女幼小,需母亲抚养,汪氏才免于一死。

其实,住进慈宁宫的,都是些失势的寡妇,先帝在世时就备受冷落,住进“寡妇院”后则更加不堪。据清宫医案记载,这些寡妇大都因肝气郁结而造成肝胃不和,御医多以疏肝理气、清肝和胃之剂,给予调理。如光绪帝的瑾妃,就一直没有得到光绪帝的宠幸,所以种下了难以治愈的“心病”。从太医院保存至今的脉案看,瑾妃和她的妹妹珍妃患的都是肝病,“肝气不畅,饮蓄中州”,一个重要原因是遭遇悲惨,心情受到极端的压抑,导致肝气郁结而患了肝病,加之受妹妹事件株连,给了这颗孤独的心又一致命打击。在光绪帝死后,年仅35岁的瑾妃已是病魔缠身,心灰意冷,不可自拔了。在瑾妃40岁至51岁去世这段时间,她又患了甲状腺机能亢进,导致内分泌失调,双眼球向外突出,日渐消瘦,身体每况愈下,忧伤之情难以拂去。据说,她曾在景山建一小亭,经常约定时间,通过望远镜与其母亲遥遥相望,聊慰母女骨肉之情。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想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一诗中所描绘的老宫女的悲惨遭遇: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小结

进入皇宫的花季少女,除了极少数后来成为皇帝宠爱的后妃和宫女,享受荣华富贵外,绝大多数女人则是“红颜暗老白发新”,终生没有出头之日,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难得一见。宫廷中虽然锦衣玉食,殿阁楼台,但它对宫女来说,是一个没有个人隐私、没有公民合法权益、没有生命保障的悲惨世界。不幸进了这个世界,少女们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这个悲惨凄凉的世界里,女性受到了无情的摧残和压迫。在封建帝王眼里,女人只是供他们玩乐的会说话的工具,可以任意支配和处置。他们可以拿她们做性启蒙的实验品,明目张胆地将她们奸淫,让她们失去少女的童贞;他们可以把少女脱得精光进行无所不至的裸检,根本不顾她们那点可怜的隐私和羞耻;他们让妇女把双脚缠成“三寸金莲”,以满足他们病态的审美情趣;他们把被自己战败的前朝后妃和宫女统统俘虏过来,全部变成自己的性奴隶;他们把老皇帝的后妃打入“寡妇院”,让她们伴青灯叩鼓磬依经孤守,在无比的凄冷中度过余生。最令人感到惊骇的是,不少皇帝死亡后让大量的嫔妃和宫女做了陪葬品!

总而言之,皇家所有对待女人的残酷手段和罪恶行径,都出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礼教,出于至高无上的皇家特权。但刑不上大夫更不上帝王将相。因此,同外面的世界相比,皇家在践踏、残害女性方面就更加恃无忌惮,更加无所顾忌,其悲剧性就更加突出。这是一个表面上锦衣玉食而实际上毫无人性可言的悲惨世界,仅从这一个侧面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非灭亡不可,不灭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