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15321600000004

第4章 铁证如山(3)

就像这踩不死的“资本主义荸荠”一样,在石狮人的文化基因中,在闽南这块特殊的土壤里,在石狮人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中,做生意从来就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在举国上下大搞“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里,不甘寂寞的商品意识的本能早已穿越了石狮几代人的生命历程。

“文革”时期,正当全国人民一起挥舞“红宝书”大跳“忠字舞”的时候,石狮人却在政治海洋的波涛中做起了“红色生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现商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这就是石狮人的英雄本色。

有人看到国营工厂即使加班加点也无法满足毛主席纪念章的需求,马上回家自己画出纪念章图案,然后印出模子,砸烂家里的铝锅捣鼓成最原始的模具,接着用废弃的针筒吸颜料再喷上去,尽管粗制滥造,却能一夜之间行销大江南北。看到有人靠像章发财,石狮人一哄而上,一场废铜烂铁的收购大战瞬间打响,一夜之间30多家像章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时间,铝片成了石狮最紧俏的物资,凡是含铝的物品都无一不回炉打纪念章。更令人称奇的是,马上有人又专门做起了铝片生意。于是,短短一段时间内,一条围绕毛主席像章的产业链迅速形成了。

不仅如此,石狮人的产品开发意识在“顶风作案”时已牛刀小试,不仅有领袖的头像,而且还衬以革命圣地延安、遵义会址等各种背景,很快不仅有铝制的,还有瓷制的,品种繁多,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但像章做好了,运输却是一道显而易见的难题。在那个年头一旦物品被发现长途贩运,而且是毛主席像章,后果不言而喻,那么怎么才能把生产出来的像章运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去销售呢?

接下来的故事在今天听起来像是传奇,实际上这不仅是一个石狮农民的传奇,更是一群人的传奇。

一个年轻人在当地收购了大量的纪念章后勇敢地出发了,临行前他小心翼翼地把装满这些像章的十几个木箱钉得严严实实,然后搬上火车。火车一开动,他就把一条事先准备好的毛巾搭在胸前,毛巾上别了一溜做工最精美的像章,很快他开始在车厢里来回穿梭,一见到解放军战士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坐到旁边拉家常。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立刻被毛巾上琳琅满目的像章所吸引,于是他慷慨地一人送一块,在最短的时间里与解放军战士打成一片。火车到站之后,解放军战士看到他吃力地搬出一个个木箱,立刻毫不犹豫地发扬雷锋精神,二话不说一人扛一箱就走,这时候他的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车站管理人员一看到这阵势不明就里,还以为是军用物资,于是一路顺利过关,就连热心肠的解放军战士也自始至终被蒙在鼓里。就这样,凭借一个人的胆略和头脑,石狮毛主席纪念章的产、供、销一条龙彻底被打通了。

讲到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家的那段经典论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非常胆壮起来,有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任何法律,有了200%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有了300%的利润,甚至敢冒死刑的风险。”抛开意识形态的纠缠,这段话充分描述了商人的特点,石狮人也不例外,也许闽南人说得更形象一点:“再咸的盐水也有口渴的人喝。”

实际上,石狮人之所以敢一次次喝“资本主义”的盐水,除了具有商人的秉性,更重要的“渴”是直接来自生理上的饥饿,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民族的共同记忆。

千百年来,闽南人对家乡的情感始终充满矛盾。“闽南好是好,光长石头不长草”,虽说是“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窝”,但人们只能在精心平整过的山石坡上种点口粮,石狮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两分地,用当地人的话讲是“风头水尾露沙地”,仅有一点可怜的田地也只能种些花生、番薯,今天的很多石狮人还清晰地记得全家上顿下顿吃稀可见影的地瓜粥的情形,常常连猪食一样的番薯渣也不够吃,一句话,太穷了,活不下去。于是,石狮、闽南乃至整个福建,凡是沿海的居民,都不仅善于经商,而且敢于冒险,虽说“走马跑船三分命”,但他们被逼无奈只能决然奔向大海的另一头,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赴汤蹈火。

也许是见惯了历史的风云变幻,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上石狮的商业活动时兴时衰,几度枯荣,但这些沧桑都丝毫不能改变这群人的思维方式和对生活的信念,反而是一次次凝聚他们性格中坚毅的一面。如果我们能理解“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石狮人的性格了。

在生存危机面前,任何外力和道德说教都只能显得苍白无力,与其说石狮人在市场经济中展现出令人惊异的生存智慧和商业勇气,不如说这是一种被生存环境逼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就像一朵朵沙漠玫瑰,条件不允许的时候难免枯萎,但一旦你把它放入水里,一夜之间就能爆发出生命的光彩。

因此,石狮人从来对各种意识形态的评价就不感兴趣,即使在最困难的20世纪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全国典型时,石狮人仍理直气壮地辩驳说:“自古以来,就说唐宋元明清和解放前吧,我们中国哪有资本主义?没有资本主义,怎么个复辟?顶多只能说我们有资本主义表现吧!”这种冥顽不灵、死不悔改的口气大概只有真正体验过生活艰辛的人才说得出来。

或许我们也可以把石狮人的这句话看做是人们对一个时代最诚实、最朴素的回答,正如一位早期的苏联诗人曾经所呐喊的那样:

不是因为别的,

只是因为在这残酷的年代,

我曾经歌颂过自由。

人们说我多大胆,

不是我大胆,

在这严酷的年代里,

普普通通的诚实便被称为大胆。

更多的石狮人在《铁证如山》面前只是淡然一笑,没有任何悲愤的意味,甚至有点儿见怪不怪了。一位华侨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反而大声说:“太好了,这不等于给石狮做了个大广告吗?我敢打赌,今后就是花1个亿,10年内也达不到这个效果,肯定大发!”思考问题的角度是如此独特,看待问题的眼光是如此超前,以至于不幸被这位华侨言中的这一天真正到来时,石狮人自己却已经没有多少新鲜感了。《铁证如山》的故事就像一个古老的寓言,它的出场既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行将结束,也同时预言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实际上,历史上一次次暴风骤雨般的打击“资本主义复辟”运动不仅没有改变石狮人的头脑,反而是锻炼了他们的筋骨,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也为这个小镇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脱颖而出拉开了序幕。

石狮人是天生的乐天派,他们性格奔放,有时候还有点儿任性,但他们活得很真实,那首广为传唱的闽南歌《爱拼才会赢》就是当地人心灵的真实写照,歌词这样唱道:“一时失意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不要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命,总吗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这首歌同样是石狮人的最爱。多少年来,正是这首豪气冲天却又不无哀婉的歌谣伴随着他们开始了一段段陌生的旅程,度过了一个个背井离乡的夜晚,它,就是石狮人前进中的《马赛曲》。

人最可怕的不是软弱,而是缺乏对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不难想象,就是这样一群桀骜不驯的人,就是这样一群不甘饥饿的“石头”,一旦久旱逢甘霖,又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做不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