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15321600000036

第36章 新生代的力量(3)

于是,蔡文胜马上让人克隆此前一个在国内已经很成功的导航网站,火速推出了自己的265导航网站,一番折腾之后,265导航网站的流量在全球排名进入前20名,很快引起了风险投资商IDG集团的注意。

每一个从事互联网的人都渴望风险投资的降临,此时的IDG集团也在不断寻找能下金蛋的“母鸡”,但风险投资商在选择对象时更看中团队领导人的能力,他们深深知道,任何投资归根结底都是投人。事后IDG投资人回忆说:“当时正值互联网复苏,IDG准备在导航网站里找点机会投资,最先看上的是hao123网站,但谈过之后觉得不太合适,于是找到了排名第二的蔡文胜,当时我们也担心啊,这个人连大学文凭都没有,怎么谈啊。结果那天晚上我到他那里一谈就是几个小时,我被他的聪明和想法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看上的不是265,是这个人和他脑子里的想法。”

至今仍让蔡文胜感到自豪的是,他是IDG投资过的所有创业者中学历最低的人,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提交过商业计划书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就在IDG决定投资1000万的时候,265导航网站创办仅有一年,所有职员加起来仅5人,连公司都还没注册,他唯一的武器就是对商业的理解。

从此在很多人眼里,蔡文胜成了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个神话。他经常出入于各种IT高峰论坛,与那些海归们侃侃而谈,或者站在高等学府的讲台上为那些商学院的学子们讲述成功的秘诀,当如饥似渴的学生们一个劲儿地追问时,他只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们:“其实做互联网和卖服装一样。”

或许这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回答,但我们不敢确定学生们到底能听懂多少,因为他们不曾经历过这样一个个瞬间:当他们还在读书的时候,这个青年已经厌倦了服装生意;当中国的互联网大潮涌起之际,这个青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并发誓要征服它,他把每一个决战的夜晚都精确到秒,然后向既定目标发起最猛烈的攻击;当很多梦想者都对未来感到失望的时候,他坚信明天一定会到来;而就在看到前人已经成功的榜样时,这个青年决心做得更好。

这些追问者真正不解的地方在于,他们中很多人都不了解福建,也不了解闽南,甚至是第一次听说石狮,如果他们有机会到石狮体验一段时间,一定会了解最真实的答案。

今天的蔡文胜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激情燃烧的青年,尽管互联网在中国从兴起至今还不到15个春秋,但他已经熟悉了这个新世界的气息,他可以坐在北京四合院的槐树下与朋友们一起探讨未来,聊聊生活,兴之所至时,他会以赛车手的速度狂飙在北京郊外的原野和山谷之间。

就在与我们交谈的期间,蔡文胜显得很放松,实际上,很多网民常用的应用软件背后都有他的投资,他的商业思维并未改变,他仍耐心地挖掘着一个个有可能的金矿,而且充满乐趣。

临别时分,蔡文胜颇有兴致地打开手机给我们看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他与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的合影,后者是他投资的公司的一位董事;另一张则是他少年时练武的一个瞬间,一个阳光少年对准镜头做出了标准的侧踢动作,看起来身手灵活,身后是他家乡的一片青葱。

此时我们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幅这样的画面: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这个热爱拳脚功夫的少年很快就告别家乡,踏上了一段青春跌宕的征途。很多年过去了,他的足迹辗转于东南亚与祖国之间,经受了不知多少次商业的磨炼,但无论他走到哪里,家乡会不时在心头浮出倒影。我们也可以想象,无论日后他在互联网的世界遇到什么困难,家乡都会是他一次次汲取力量的源泉。

遇见纪建强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2008年7月的一天,西子湖畔赤日当空,杭州泉州商会成立三周年暨第二届理事会就职庆典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坐在前排的一位年轻人很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对于3万多在杭州经商的泉州人来说,这一天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杭州和泉州两地相关的政府官员以及有分量的闽商大佬都前来捧场。早在大会召开前,杭州分会的一群年轻人就已经广撒英雄帖,告知各路江湖好汉,随后开会的前两天,他们包下西湖边望湖宾馆的几层房间,于是一个个在全国各地打拼的石狮人都如约而来,有人还特意在石狮的报纸上打出了祝贺纪建强连任会长的祝贺广告,对于他们来说,这更像是一个兄弟聚会、联络感情的节日。

让我们有些意外的是纪建强的年轻,同样年轻的还有杭州分会旗下400多家会员单位的代表们。

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群体,他们分布在服装鞋业、陶瓷建材、水暖阀门、电子通信、建筑装潢、物流运输、水产果品、辅助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各个行业,而且像这样的泉州商会在长三角地区有25家,人数多得难以确切统计,常常是一整个村子的年轻人集体而来。

1989年,19岁的纪建强只身来到杭州,从此一驻扎就是18年。最开始他只是来杭州做服装生意,他的大哥已经在村子里办起了服装厂,为了打开全国市场,决定派弟弟来杭一试。

那个时候的纪建强不会想到,15年后自己将成为泉州商会的发起人之一。当时他只知道拼命地卖服装,很快他看到越来越多的石狮人在身边汇聚,哪里有新的市场中心,他们就会跟到哪里。纪建强几乎见证了一座城市服装市场变迁的全部历史,而且他的生意多年来一直快速增长。

像每一个石狮青年一样,纪建强为人仗义,敢于打拼,善于经营,在圈内颇有威信,“他是一个很厚道的人”,这是朋友们对他的普遍评价。不到20岁的纪建强很快爱上了杭州这座城市,并把全国营销中心设在了这里。他告诉我们,杭州历来是长三角的传统商业城市,占领了杭州就等于拿下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杭州人做事讲规矩,门槛高,对历练生意很有好处,生活也不错。

应该说,纪建强在服装领域的成功有其必然性,当然也得益于家乡大本营的强大支撑,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后来角色的新变化,作为也许是最年轻的泉州商会会长,他对文化的融合自有一番感悟。

杭州分会的成立最早事出偶然。一位泉州人在当地遇到了些麻烦,简单地说就是被欺负了,于是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得出的结论是大家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有必要联合起来。于是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2004年杭州分会宣告成立,从此在杭州的泉州人有了自己的家。

随后,商会的发展有些出乎这些年轻人的预料。值得注意的是,从商会成立之初,他们就试图建立一套人性化、合理的游戏规则。从法律意义上讲,商会已不是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被杭州政府承认的民间组织。他们的抱负似乎更远,极力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杭州的主流社会。

为了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会,这些年轻人开始摸索制度化生存的道路,充分发挥每一个会员的积极性。普通会员入会门槛极低,凡事群策群力,除了必要的费用,其余的日常费用大多由商会核心成员个人承担。对于这一点,纪建强始终坚信商会组织者必须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

很快所有会员都尝到了组织的甜头,商会为他们组织一年一次的体检,请法律专家培训,也许是有感于温州商会的快速发展,他们更重视新商机的寻觅,与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

当我们见到纪建强的时候,他正忙着生产企业的日常经营,但谈起商会的未来他仍充满信心。

我们已经感觉到,这群年轻人渐渐学会了集体应对外面的世界,实际上他们正开始尝试着抱团进军各种前沿领域。借助商会的平台,他们正悄悄酝酿着以“联合舰队”的方式去搏击风浪。

而从纪建强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种微妙的变化。18年的江南生活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只是使他做事更沉稳,更富有组织性。他已经不再只是当年猛于做生意的服装老板,随着社会角色的多重化,他和在杭州打拼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已经开始在一个更开放的平台上崭露头角。

这或许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曾几何时,温州人让世人领略了现代商会的力量,并因此而获利颇丰。那么,当这些新一代的闽商们联合起来的时候,无论单打独斗的能力还是规模上都毫不逊色于前者,而当这种集群效应一旦显现出来,未来的中国市场经济又会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作为一个群体,闽商也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商帮,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他们从未消失过。一代代华侨迫于生计纵横五湖四海,也一次次接受了海洋文明的洗礼,创造了一个个商业王国,开疆辟土的能力可谓独树一帜。在如今遍布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福建人,活跃在内地各省市的福建商人至少有上百万之众,可以说是最全球化的商帮。

在此我们更愿意把杭州·泉州商会的成长看做是新一代闽商的精神诉求,正如闽商自己所宣称的那样:“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这些年轻人不仅继承了老一辈闽商的优秀基因,而且正迎来21世纪海洋文明的洗礼,不过这一次他们再不用远走他乡,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已开始在中国大地上萌芽。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杨紫明、蔡文胜还是纪建强,我们不仅是讲述了三个石狮年轻人的故事,更寄望于新一代闽商的集体崛起,同时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坚信,这一天的到来是迟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