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
15321600000032

第32章 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

那么,为什么石狮可以在福建乃至整个中国率先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呢?这一切当然与政府的运筹帷幄有关。1993年,三条从市中心通往沿海各镇的大通道直接促进了石狮城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与石狮人坚定不移地以发展经济为主要方向有关,做到了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频合拍。难以想象,如果石狮的经济发展缓慢,又怎能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梦想?

人们可能不会想到,在石狮这座休闲服装名城里竟有全省唯一的一个海运专业村,这里的村民曾经世代以捕鱼为生。早在1985年,人们已经意识到海洋资源逐渐匮乏,于是他们开始转战海上运输业。到今天,这里的村民几乎个个都参与到造船、跑运输的行当中来,成为石狮最富裕的乡村之一。一个船长的月薪就可达3万多元,轮机长达2万多元,船上的职员普遍月收入在万元以上,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船东,足迹遍布辽宁丹东至东南沿海一线。

石湖村人曾经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里75%的居民是回民,其先祖可以追溯到穆罕穆德二世。早在1000多年前,一群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来到泉州扎根,海洋运输贸易是他们的老本行。渐渐的,他们开始把中国视为生活和经商的乐土,大约300多年前,其中的一个郭氏家族从泉州惠安县迁入当时的蚶江镇石湖村,改革开放后,他们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变革首先是从解放思想开始的。1985年,一位年轻的退伍军人回到家乡当起了村支部书记,看着不远处石狮镇的热火朝天,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驱使他开始思考起家乡的明天。现状不容乐观,全村就那么数十艘小木船,每一次出海回来的收获都在意料之中,而且村民还有吃“大锅饭”的毛病。当时全村共有4个生产队,每个队70来人,每次出海小船上都挤满了人,照此下去谁都过不好,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靠土地,同时也不污染环境的生存方式呢?

第二年,这位村支书作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将全村所有的木船分产到户,每个村民折价资产2700元,当时很多人对他的做法不理解,时有姓“资”姓“社”的质疑声传来,而且由于船少人多,不够分,村民们也常有牢骚,没钱没船怎么办?于是他又发动大家筹钱集资,同时开始组织人手改造船只,就这样,石湖村在一个人的带动下开始了从渔业到运输业的转型。

其后的发展超过了任何人的想象。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人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致富了,有人自己琢磨造船修船,有人买来钢制的旧船,有人跑到浙江的造船基地下订单。小木船被彻底淘汰了,神气十足的农民在新船上安上了各种现代化设备,有的已经用上了全球定位系统。2005年,这个村子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艘万吨钢制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仅如此,村子里全民皆兵,家家户户齐上阵,从保养、配货、修船到造船,所有产业配套基本齐全。1978年,全村的渔业资产不过30万元,到了2008年已经突破了30亿元。

当我们在石狮船东协会见到这位当年的老支书时,谈起过去他仍不禁流露出几分自豪的神情。20年来,每一艘新船都改变着家乡人的生活质量,他们的活动范围在中国沿海无处不在,而且还正在琢磨着搞国际租赁业务,要让他们的万吨船跑向世界,成为海洋世界的公民。

同样在宝盖镇铺锦村,一群土生土长的农民在自家的门口办起了一个个小五金工厂,生活似乎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一件件各式各样的服饰配件被送往全国各地,有人坐镇家乡指挥生产,更多的人奔波于广州、杭州、成都、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专业市场搞推销,在珠三角的中山、虎门等地,他们设立的服装辅料经销店达两三百家,销量占当地市场的一多半,甚至在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到处都能看到“铺锦货”,产品所到之处就意味着一群石狮人的崛起。

石湖村和铺锦村的例子只是石狮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实际上,这里的每一个村庄在过去20年里都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灵秀镇的彭田村,就聚集了国内知名休闲服装品牌近10家,它们的变迁说明了一个道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这一点石狮人又走在了前面。

在今天的“中国运动休闲服装名镇”灵秀镇,由于相对接近城市中心,一个中心商务区正拔地而起,全镇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21家,“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家,“中国出口名牌”企业1家,“国家免检产品”企业10家,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70多家,品牌总数占全市的半壁江山;在被誉为“中国服装服饰辅料名镇”的宝盖镇,300多家服饰辅料企业生产的服饰配件、电脑绣花、电脑织唛、商标、拉链、衬布、纽扣和印刷包装等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等世界各地;在“中国西裤名镇”蚶江镇,这里不仅有发达的服装产业,而且作为石狮发展成为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桥头堡,在港口的带动下,一个现代化的滨海小城已初具雏形;在祥芝镇,两万多从事渔业的村民已经发展出了较为完善的渔业产业链,水产品加工大大缩小了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在鸿山和锦尚这两个镇,它们支撑起了石狮服装的原材料产业,到处可看到规模较大的服装面料企业、染整企业,一批龙头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上市。

我们可以发现,每个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在这些充满活力的产业小镇的护卫下,石狮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快速发展。我们相信,随着一个个周边镇的逐渐成熟,终有一天石狮将真正实现“一座城”的梦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导入产业经济也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实际上,就在这些小镇与整座城市的经济增长比翼齐飞的时候,那些相对发展较慢的村落也正在苏醒过来。

从21世纪初开始,石狮政府就开始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内的镇村和“城中村”实行整村连片改造,一步到位,其他镇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然后,每年每镇确定1~2个有条件的重点村,全市十几个村同时启动整改,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涌现出来。同时,认真落实市镇村三级5∶2∶3的比例筹措资金,发动民间各界资金投入,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当我们来到这一个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给人印象最深的,不仅是这些村子都有优美并极具人性的生活环境,而且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政府并没有“一刀切”。

从2001年开始,永宁镇郭坑村在政府的推动下,村民开始改造自己的家园,拆旧翻新,拆墙留路,拆厕绿化。几年来,村里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改旧建新、道路硬化、地下铺设排水管道,市里的公交车还在村里设立了两个站台,投资100多万元兴建的村民活动中心或者欢声笑语,或者有人在静静地看书,老年学校每月开课两次,经常有群众晚会在这里演出。

在前埔村,原汁原味的闽南民居仿佛让人回到了童年,在亲近乡土的同时又能感到现代经济的活力,昔日的猪圈变成了长满茂盛植物的绿地,先前弯弯曲曲的小路被人们精心地取直,但那些属于传统记忆的场所都被精心地保留了下来。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地无三尺平,下雨成泥泞”的小村。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似乎对生活意境有着自己的追求,每一处精心雕琢的地方又显得那么自然,每一个参观者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发端于乡土文明的审美情趣。

不过让前埔人最骄傲的还是村口的标准厂房,他们看准了市区工业用地日益紧张所带来的机会,村支书带领群众以股份制的方式将村民手中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开始了“筑巢引凤”的工程。随着一座座标准化厂房的落成,不断有企业找上门来,没几年工夫,就有将近30家企业在此落户,总投资近10亿元,130多个村民都在厂子里有了合适的工作,家庭主妇闲来无事,也去厂里领些剪线头、串珠带的活计,每天坐在家里轻轻松松赚个几十元,小日子越来越红火。

村支书告诉我们,随着企业的入驻,外来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很多人家都把空闲出来的楼层整理成客房,一方面增加了村民的家庭收入,另一方面也为打工者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两全其美。不仅如此,村里又专门集资建起外来人口大厦,30套单元房出租,底楼留下12个店面用来发展商业和服务业,仅此一项每年就能给村里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第三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像前埔村这样的故事在石狮并不少见,很多村民都与外来人口同住一处,每当逢年过节主人家大摆宴席时,都会邀请这些外来户共坐一席,如果你不听口音,会以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乡里乡亲。但城里的年轻人也遇到了烦恼,老人们说什么也不愿意到城里住,而且很多从城里退休的干部也回村建起了越来越漂亮的房子,并且抱定在这里安享晚年的想法,好像人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