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国诸城:21世纪中国城市与区域竞争
15321100000020

第20章 分中部城市崛起:如何挺起龙腰(2)

芝加哥的崛起其实借助的是两大时势:其一是国内市场的统一。芝加哥崛起于19世纪后半期,彼时美国南北战争已经结束,整个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使得芝加哥的大陆枢纽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果美国当时仍是南北分立,或者内部关卡重重,则其中心作用必将被削弱。其二是美国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向型经济。美国立国之初,由于人口稀少,其贸易活动主要是与欧洲的贸易往来。自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移民的增多、消费能力的提高,美国经济快速起飞,外贸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美国由此转型为内生性经济大国,国内消费的比例,远大于外贸,工商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而工商业均为自由流动因素,这使得芝加哥成为美国内陆商业交易的大中转地,其“大陆枢纽”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直至今日,美国国内消费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约为70%。

而目前,武汉尚未等来国家大势的彻底变化。

未来,中国将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沿海,逐步向内陆推进。而这种过程,往往历时久远,美国从外向型经济体向内向型经济体转移,历时半个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只历时30多年,如以美国为标准,中国欲转型为内生性经济尚需20年,纵使加快进程,最快也需要10年以上。

同时,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大众消费,占经济总量仅为30%的大众消费品,才是真正可以流动的要素,而这种要素,又由于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体现出“诸侯经济”的特点。国内关卡林立,使大量财富不能跨省流动。武汉的内陆枢纽的作用,亦因此大打折扣。中国的收费高速公路占全球的70%,跨省过县,运输费用繁重。海南的西瓜,运到北京后价格要翻数倍。内地的制度环境,要达到沿海的水平,亦需漫漫长路。而国内关卡的取消和市场的统一,牵涉各个地方利益,亦非短期可以解决。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都非武汉力所能及。

第二节武汉能否担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中部崛起,已在2004年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而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5年,正是舟至中流的时候,2010年,国务院确定武汉为中部地区唯一的中心城市。近来,河南方面亦召开最高规格会议,研讨中部崛起大势,欲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

在中部塌陷将近30年后,中部崛起战略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6省推向前台,同时,作为各自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太原等城市,亦争当中部崛起的龙头。

执大象,天下往。

在均衡战略下,大陆型大国的中部之中,往往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中心。虽然武汉居中国经济地理的天元之位,其他中部中心城市却并不认同,而是希望“乱世英雄起四方”。

长三角公认的中心城市是上海,珠三角公认的中心城市是香港,环渤海公认的中心城市是北京,而在中部崛起中,中部地区却难以找到领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乃在于在中部诸省中,没有一个远远领先于其他省的经济中心,而在这些城市中,亦没有诞生在各个方面远远超越其他城市的中心城市。

目前,中部各省份各有优势。湖南靠近广东,民营经济发达,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地。安徽与江西东向争锋,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江西则在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原三块地域间徘徊。湖北与河南均称自己位居天下之中,湖北拥有水利之便,而河南则有煤都之资源。山西偏居北方,靠近环渤海经济圈,基本处于中部边缘。

而在未来的中部龙头城市中,争夺最激烈的,将是武汉、郑州、长沙三地。

武汉无法成为中部公认的领袖,某种意义上乃是因为其脚下的土地湖北,在与河南和湖南的竞争中处于下风。20世纪80年代初期,湖北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在全国第6位,而在2009年则下滑到了第10位。

在2009年的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排名中,湖北、河南和湖南均进入了万亿俱乐部。其中,湖北为1283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河南为19367.28亿元,大约为湖北的1.5倍。而10年前,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湖北的3/4强,10年间,河南的综合发展速度是湖北的整整两倍。湖南的生产总值为12930.69亿元,略超湖北,仅次于河南而居第二。虽然武汉的整体实力超过郑州与长沙,但是,河南和湖南的实力却超过了湖北,令武汉能否争得龙头之位充满了悬念。

从国家战略角度而言,武汉是中部崛起当然的龙头,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后,中国第四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成为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物流商贸中心及现代制造业中心。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亦提出武汉要做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从个体城市的个体竞争力来看,中部最大城市的排名分别是武汉、郑州、长沙。2009年,武汉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500亿元,郑州为3365亿元,长沙为3300亿元。虽然武汉实力明显超过郑州和长沙,但是,如果从增长速度上来讲,武汉却又是最慢的,特别是对比长沙,更是如此。1994年,长沙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武汉的一半,而今,长沙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近武汉的3/4,论综合增长速度,长沙高出武汉一倍。

虽然武汉的单一城市实力超越郑州和长沙,但是,武汉城市圈却面临着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的强劲压力。

在武汉成为国家钦定的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后不久,河南召开中国发展研讨会,欲以“中部崛起的核心城市”的身份抗衡武汉,与武汉展开城市群落的整体竞争。而自20世纪末开始,在各国、各地区角逐竞争力时,单个城市竞争力逐渐被区域整体竞争力所替代。

武汉是中部6省中最具竞争力的中心城市。2002年,湖北启动“武汉城市圈”战略,以武汉为核心,加上周边的黄石、孝感、黄冈等8个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省的60%和50%以上,几乎倾全省之力。而在武汉城市圈中,武汉在整个城市圈所占的比重亦达2/3以上。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另有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8个城市,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占河南省的50%以上。不同的是,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的比重尚不到1/2,整个城市群呈分散模式。但是,若论总体实力,中原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已经超过了武汉城市圈,这也是郑州不愿雌伏于武汉之下的原因。

长株潭城市群成员比较简单,以长沙为中心,以株洲和湘潭为两翼。长株潭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湖南省的一半,但是,其聚焦作用却不可小视。长株潭城市群聚集了湖南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的创新优势。目前,长株潭城市群准备扩大为“3+5”城市群,即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五市。在承接珠三角产业方面,长株潭城市群的承接能力虽比不上武汉城市圈,但其整体发展速度、产业协同度,却高于武汉。长株潭城市群大有超越武汉、后发制人的勃勃雄心。

所以,武汉虽暂居优势地位,但是郑州和长沙,携本省经济发展大势,以及捆绑城市群的优势,亦有了与武汉争雄之心。特别是郑州,作为传统的中原腹地,却要被武汉夺走中部区域中心的宝座,实在难以甘心。在交通领域方面,在高铁时代到来以前,郑州因为地处东西向的陇海线和南北向的京广线的交汇处,其陆上交通地位自然比武汉更为显赫。郑州与武汉争雄,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势下,中部崛起的中心,不可避免地呈分散化趋势。武汉虽大,但是辐射能力不足;中原城市群先天资源丰富,实力均衡,但是郑州优势不足;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迅速,但是总量偏小。如此,中部崛起暂时会出现多中心的局面,直到一方远远超出其他方,才可以加冕为中部之王,而武汉,只能说是“储君”,尚未正式登基。

除了在城市实力、省际实力、城市群实力方面存在差距之外,武汉相比郑州和长沙,亦有内在的重大区别。

在既有的产业领域,武汉与郑州、长沙存在巨大差异。

武汉的国有企业在国内遥遥领先,其重工业基础,非郑州和长沙可比。东汽、武钢、武重、武汉造船厂等国有企业,均为行业巨头。而长沙和郑州,则是民营经济发达。这几年,河南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其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全省经济总产值的60%以上,郑州更是达到65%。就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数量而言,郑州是武汉的两倍。而长沙的民营经济也达55%。民营经济与明星企业家,正是最近几年长沙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54423家民营企业,为长沙贡献了接近60%的国内生产总值。长沙吸引了LG、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等世界500强的目光。而无论武汉还是湖北,其民营经济比重均不足50%,这也是湖北近年来发展速度落后于河南与湖南的根源。

而在一些具体产业方面,长沙和郑州,亦比被重型国有企业挤占了生存空间的武汉更为灵活和丰富。例如,长沙虽在大学方面比不上武汉,却有全国领先的创意产业以及传媒产业。此外,相比湖北专注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简称“东汽”)、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简称“神龙”)等传统汽车企业,长沙则与比亚迪合作,其新能源汽车产业甚至将超过武汉。在烟草行业,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能与云南烟草实业公司、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抗衡的巨头之一,风头盖过靠兼并红安卷烟厂扩大规模的武汉卷烟厂。

在未来产业方面,中部诸多城市的支柱产业,则存在着同质化之忧。

长三角和珠三角发展到最后,亦难以避免出现同质化倾向,如中山与顺德、东莞的制造业之争;而在中部地区,这一趋势更加难以避免。条块分割的“诸侯经济”模式,使中部地区各自孤立发展,自成体系。在产业规划上,中部地区各城市间亦多有冲突和争抢之处。例如,武汉、长沙、郑州、合肥等,均将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武汉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中心城市,以及中部崛起的龙头,不仅需要一城独大,更需要武汉城市圈以及湖北的整体崛起。只有湖北成为中部实力最强的省份,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最强大的城市群,武汉成为中部最发达的城市,三位一体,方才可以平息纷争,打消其他城市争雄的野心。同时,在发展速度上,武汉应该通过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等努力,重新焕发活力,如此,才可以造就全方位的领先,成为无可争议的中部之王。

第三节武汉直辖,大势未成

兀立黄鹤楼,观两江汇流,江水汤汤,浩瀚无穷。

武汉是一座富有雄伟气魄的城市,亦与很多伟大事件与伟大人物命同一线。

结束两千年帝制时代的武昌首义,即发生在这里。中国几代最高领袖,亦对武汉情有独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首推武汉。毛泽东一生中最钟爱的城市,亦是武汉,在其青年时代的迷茫时期,毛泽东即在武汉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在其晚年,毛泽东则在武汉畅游长江,寻找烈士暮年的勇气与豪情。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将南方之行第一站设在武汉。

在全国城市中,能够被称为大者,唯上海与武汉。但在全国几大直辖市中,却没有武汉的身影。自2003年以来,中国增设直辖市的设想广为流传,其中,武汉、西安等城市呼声日高。不过,就现实而言,武汉直辖,大势未成。

无锋重剑,不争而雄

就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武汉在全国主流城市中尚处于中下游。若以兵器论道,武汉这把宝剑并不锋利。

但是,就其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而言,武汉却是一把重剑。虽不轻巧,却刚猛沉雄。其历史积淀和未来潜力,均不可小视。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武汉形胜险要,自不必说。其居天下之中的地位,无人可撼。而这种地形,使武汉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亦有局部产业,自然处于全国无可取代的地位。作为长江航道的中心、南北动脉的中心,武汉在中国交通的南北交汇处,同时作为距离世界最大水力发电枢纽三峡大坝最近的大都市,武汉的能源成本是上海的1/3,工业成本是北京的1/8,交通成本是上海的1/4。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武汉即涌现出了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全国商贸流通业的龙头,武汉亦成为中国商业物流的中心。商业的奇峰突起,凸显了武汉不争而雄的巨大潜能。假以时日,武汉将在更多领域成为中国的中心。

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遍观中部六省,唯武汉一城独大。若论中部崛起的龙头,武汉责无旁贷。无论是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编者注),都使武汉具备了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武汉的重工业,在全国位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