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只有失败的父母 没有平庸的孩子
15316800000004

第4章 教育观念决定孩子的一生(3)

星期一下午放学后,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磊磊走进家门,一回来就嚷嚷饿,自己径直吃起了饼干。

妈妈问:“你今天有作业吗?

“一点也没有!”磊磊含糊不清地回答,嘴里塞满了饼干。

“你星期一总是没有作业,”妈妈疑惑地说,“这怎么可能?

“我们就是没有嘛!”磊磊坚持说,但妈妈发现磊磊的脸色不太自然、略显紧张地看着自己,“老师没有留作业,”他又咬了一口饼干,“我不觉得老师留了作业。

这时候,妈妈很想彻底检查磊磊的书包来证明自己的怀疑,或是戳穿磊磊的谎言。但是,她忍住了,妈妈打算给儿子留一点面子。

“嗯,听起来你好像并不是特别肯定,为什么不打个电话问问同学呢?是不是真的没有作业?这只要一点点时间,如果是你没留意,明天去上学不是很麻烦吗?

磊磊一声不吭,也没有去打电话,这并不是因为特别肯定没有留作业,根本不必去打电话;也不是他懒得打电话,而是因为已经一再告诉妈妈没有作业了,他在犹豫:应不应该改变自己的说法或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是不是当时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没有注意到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自然地说,“这种情况经常会碰到。”

磊磊走到电话旁,拿起了电话。

“喂,真的吗?你告诉我吧?”磊磊在电话这头有些含糊地问。

妈妈走开了,假装忙着做事,擦擦柜子,整理一下书架,她似乎没有必要去注意儿子与同学的对话。

磊磊放下电话,一边走回自己的房间一边嘟囔:“真有作业!我还以为今天可以好好玩一下了呢!”

妈妈听见了,也表示惋惜:“真可惜,看样子今天你没有时间好好玩了,不过,周末我们可以想想到哪里去好好玩一次。”妈妈又真诚地补了一句,“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我就在隔壁。”

当孩子处于迷惘之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及时为他指出正确的方向。磊磊的妈妈就做得相当不错,既教育了孩子,也顾及了孩子的尊严。

世间没有什么更甚于父母对子女的友善和爱了。然而,因为太爱孩子,便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关注,对孩子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不少父母自从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我,为了教育孩子“真、善、美”,不容孩子存在丝毫的偏离。如发现孩子有某种不良行为,就不顾孩子的尊严,从自己的角度大加指责。

有太多的爸爸妈妈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许孩子发泄不满,不允许孩子指出大人的过失……可以说,他们很少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尊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独立意志和独立追求的人,他们也不知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而总是以自己的陈旧思维框束孩子,以自己浅薄的底蕴熏染孩子,以自己过分的期望强求孩子。蓦然回首,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自私、怯懦得让人吃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到了让人无奈的时候,他们是否能警觉,有许多东西就是被他们扼杀了。

有许多的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孩子整天在想些什么,不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只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更不懂去顾及孩子的面子。其实,孩子相信自己能做的,比实际上他们能做的,重要得多。如果父母粗暴地揭穿真相并坚持到底,强迫孩子放弃心里最渴望的追求,孩子肯定会用某种办法来反抗你。孩子是在希望“做他自己的主人”,维护自己的尊严。

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进步,但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维护他们的尊严,给他保留一定的权力。这样,孩子就不会再感受失败,同时也不再那么顽固地反抗,反而比较容易放弃坚持、承认问题。

尊重孩子的隐私

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这时孩子更需要理解与尊重,孩子的隐私更是如此,父母也不存在特权。

星期日,赵亮的儿子与同学出去玩了。赵亮一个人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儿子的书桌上很乱,就走过去想整理一下。鬼使神差,赵亮突然有打开儿子抽屉的欲望。他想:反正我也是为了儿子,这应该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他就打开了儿子的抽屉。在抽屉里,赵亮发现了一个蓝色的笔记本。

儿子在日记本的第一页上写道:“自从我上初中以后,我的心里就开始十分空虚与孤独。父母只关心我的学习,他们根本不明白我心里真正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每天当我伏在桌前,永不停止地写那些永远写不完的该死作业时,我就特别的痛苦,我多么想能有时间到外面去打打篮球,踢踢足球,轻轻松松地活动一下啊……

读完儿子的日记,赵亮内心感到了一种强烈的震撼。他原以为自己的心灵与儿子贴得很近,可万万没有料到儿子并没有把他当作朋友。

傍晚,儿子回到家里,又关上房门独处。用晚餐的时候,儿子突然问:“爸,妈,你俩谁动了我的东西了?”

赵亮假装糊涂地说:“没有啊。

见爸爸的态度如此坚定,儿子什么也没有说,满脸不悦地走开了。

两天以后,乘着儿子不在家,赵亮又偷偷溜进儿子的房间,企图从日记里洞察他内心的秘密,令赵亮吃惊的是,抽屉上不知何时被安了一把锁头。顿时,他的大脑一片空白,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晚上,当儿子回到家后,赵亮鼓足勇气对儿子说:“儿子,爸爸犯了一个错误,你能原谅爸爸吗?

儿子沉思片刻,冷冷地说:“不就是偷看日记的事嘛,我不想再谈这件事了。”

“如果你原谅爸爸,就把锁打开好吗?别把爸爸当贼似的。”

儿子气呼呼地说:“这是钥匙,交给你,这回你该满意了吧?”

几天以后,当赵亮再一次来到儿子的房间,打开抽屉时,却惊讶地发现,那个日记本已经不知去向了。

有一天,儿子突然对赵亮说:“老爸,你是不是很失落?

“这话怎讲?

“因为我把日记扔了,并发誓不会再写日记了。

赵亮惊愕地醒悟到:儿子心里有了一把锁。

作为父母,最好不要乱翻孩子的东西,不要看孩子的日记,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写日记是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自我意识的表露,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秘密,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就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孩子一旦发现了,就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不满情绪,从而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这当然也包括孩子。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孩子的私人空间,它完完全全属于孩子一个人,他们把所有的不希望别人知道、不希望别人了解的心事妥善地保存在他的隐秘世界里。尊重孩子的隐私是父母保护孩子的重要内容,父母不能借人帮助教育孩子而不尊重甚至窥探孩子的隐私。即使这个所谓的”秘密“在大人眼中是多么幼稚、可笑,甚至算不上什么隐私,但这仍是孩子最珍贵的东西,他不希望有人干预他的世界。

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总爱把自己的抽屉锁上,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这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隐秘世界“是孩子自由个性的体现,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人再不可随意进人自己内心世界的”警戒线“。

应该注意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教育孩子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才能,允许其自由选择,不必多加干涉。

其实,父母要想了解孩子的心思,大可不必通过偷看日记这一途径,完全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谈心,让孩子心甘情愿把心里话说出来;或者也可以借某个话题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旁敲侧击“。平时,父母要与孩子多交流,多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真诚的平等交流。只有这样,父母才有可能了解到孩子心中的秘密,并根据秘密的不同性质,帮孩子减少心中不必要的秘密,以减轻其心理上的负担。

保护孩子的”隐秘世界“是对孩子的尊重,父母也会因此赢得孩子的敬重和爱戴。

严而不厉,爱而不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任务。近些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不仅社会对教育异常重视,而且每个家庭更是将对子女的教育列为家庭活动的重中之重。但是教育却始终不得其法。社会上普遍出现教子两大误区:一是对孩子过于严厉;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

有一个小孩,不知道他是幸运还是不幸,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他的学习一直都很棒,或许他是遗传了父母的”知识“细胞吧!但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见到小孩开心过,一提到作业,他的眼神就黯淡了下来……

为什么学习优秀的小孩,写作业却不是他感到自豪荣耀的事情,反而像他内心的一片阴影呢?

原来,父母对他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每次作业,无论做的好坏,父母都会反复给他撕掉。这个孩子的成绩无论多么骄人,在争取”父母放弃撕掉作业“的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这个小男生戴着一副眼镜,在学校里可以放松一些,但一回到家就特别的拘谨。

对于这位小男生,真叫人捏一把冷汗,小男孩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的内心深处总保留着恐惧的阴影,他的成绩能一直保持下去吗?这位小男生能在恐慌与压抑中支持多久呢?难道在其父母心中,小男孩的成绩比他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吗?在父母的严厉教导之下,这位成绩不错,内心却不健康的孩子,除了恐慌,就是压抑。在他的身上难以找到一颗纯真与欢快的童心,在他的脸上也少了几分纯真的微笑。

有一次,罗伯特在例行体检时,斯罗内克医师发现他的牙齿被蛀了一个大洞。于是,罗伯特被带到老牙医那里,接受治疗。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上演了,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人性冲突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罗伯特到了牙医的办公室里,准备开战。

“坐到椅子上去,年轻人。”牙医说。

罗伯特盯了对方一会儿,说:“如果你硬要我上那个椅子,我就把我身上所有的衣服脱掉。”

“孩子,你就脱吧。”这位牙医冷静地说道。

男孩毫不犹豫地脱掉衬衫、内衣和鞋袜,然后挑衅地看着牙医。

“好了,孩子,”牙医说,“现在到椅子上去。”

“你没听清楚?”罗伯特激动地说,“我刚才说的是,如果你要我坐到那个椅子上去,我就脱掉‘所有的’衣服。”

“孩子,那就脱吧。”医生应道。

罗伯特继续脱掉他的长裤和内裤,最后一丝不挂地站在医生和助理面前,赤裸裸地站着。

“现在,到椅子上去。”牙医说。

罗伯特照做了,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很配合。在蛀牙钻好也补好之后,他听从指挥,顺从地从椅子上下来。

“现在还我衣服来。”男孩说。

“抱歉,”医生答道,“告诉你妈妈,今天晚上你的衣服由我来保管。她可以明天再过来取。”

候诊室里坐满了患者,罗伯特的妈妈带着全身光溜溜如刚出生婴儿般的罗伯特走出候诊室,根本不理会那些在一旁窃笑的人们,他们经过这些人的身边到走廊上,搭公共电梯到停车场。

第二天,罗伯特的母亲返回诊所拿衣服,并要求和牙医说句话。她发表了这样的感言:“你不知道我多么感谢昨天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你知道吗?罗伯特用脱衣服来威胁我已经好几年了。每当我们到公共场所,他要是对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我又不立刻答应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威胁说要脱光身上的衣服。你是第一个拆穿这张假面具的人,医生,这件事对罗伯特的影响实在是不可思议!”

从上面这则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溺爱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

一位对孩子无可奈何的母亲,不得不去找儿童教育专家帮忙。

专家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

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

这位妈妈点了点头。

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你觉得孩子用的时间太长,怕累着他,为此,你拒绝他自己整理床铺,对吗?

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

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找人拉关系,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

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盯着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你再也不让他走近洗碗池的那一刻起,很多人都会知道这一切的。

这位母亲急切地询问,那今后我将如何做呢?

出乎这位母亲意料,专家这样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对子女过于溺爱,就会使子女成长为温室里的花朵,虽然美丽却没有丝毫的生存自理能力,严重者会造成性格的扭曲,没有“自然”生长的优势;然而,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会导致孩子无法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父母要切记教子基本原则:严而不厉,爱而不溺。

千万不可“贿赂”孩子

现在的子女大多都被父母宠爱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自送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午休做的很好被“奖励一块糖果”开始,孩子们就爱上了“受贿赂”的生活。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公主帮妈妈拿一下什么东西,或者去买一瓶醋,都要有所报酬。在这些孩子心中,似乎父母为自己无休止的服务全是应该的,如果自己做一点什么事情,甚至是十岁多的孩子为妈妈递过来一杯水都渴望得到回报。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养成了特别自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