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5314900000033

第33章 放开手,让孩子学会交往(2)

【案例回放】

案例一

昨天下午,叶然妈妈去学校接她的时候,就顺手在路上给叶然买了一包小气球,里面只有一个紫色的小气球,但是其他的颜色每样都有好几个。在路上叶然和妈妈一起碰见了她的一个同学,个头要比她大好多,两人都很兴奋,一起玩起气球来。叶然妈妈看气球挺多的,就打算让叶然送一个给同学,于是就叫叶然的同学自己挑一个,那个小同学听了非常高兴,就挑了一个紫色的气球,但是叶然却不愿意了,说自己只有一个紫色的,说完便从她的同学手中抢回了气球。妈妈看女儿这样马上就批评她,叶然看到妈妈严肃的样子,于是十分不情愿地挑了一个粉红色的给同学。那位小同学拿着粉红色的小气球讪讪的走了,走时还说紫色的气球会爆掉的,叶然听了非常不高兴,还说:“早知道粉红色的也不给你。”

还有一次,朋友带了孩子到家来,妈妈让叶然和朋友的孩子一起玩积木,可是不到五分钟,朋友的孩子哭着跑过来说:“阿姨,我没有积木,叶然不肯把积木给我玩。”望着孩子带泪的脸和坐在身旁的朋友,叶然妈妈一时感到非常的尴尬,于是气愤地跑到正在游戏的叶然身边质问她:“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为什么不把积木分给妹妹玩?”“这是我的东西。”叶然用坚定的眼神看着我。这时,妈妈又以商量的语气对叶然说:“对,这是你的东西,但是妹妹是客人,你理所当然应该把自己的东西和妹妹一起分享,把你的积积木分一点给妹妹,和她一起玩,好吗?”“不,这是我的东西,我不愿和她一起玩。”叶然仍然坚定地回答,这个回答可真是把妈妈气得够呛,由于有朋友在,叶然妈妈又不好使劲为这件事跟她较劲,只好另外找了些玩具给朋友的孩子玩。

叶然妈妈还说透过平时的一些小事也可以看出,叶然总是显得很“小气”,跟别人很难好好相处,所以一直很头疼叶然的脾气,更不知怎样才能让她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案例二

乐乐天生活泼好动,是一个人见人爱的乖孩子。因此,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得非常好,人缘很不错,许多小朋友都喜欢和他一起玩。

一天,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婷婷拿着一本英语书哭丧着脸溜进我们家,要乐乐教她英语。原来,婷婷的爸爸要求她每学完一节英语课后,必须熟读并弄懂每个单词及句子意思,不会的问同学问老师,绝不允许打“马虎眼”混过去。她答应得好,可实际上她并不会做,学过的课文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爸爸检查后限其在傍晚前必须将不会的地方弄懂。她慌了,于是就急忙来请教乐乐。

其实,乐乐的英语也不太好,面露为难之情。看到乐乐这种为难的表情,妈妈立即鼓励:“乐乐,你就帮助一下婷婷吧,不会读的地方可打开复读机来听呀,不懂的句子就翻开笔记来看呀,还可根据单词的意思来翻译呢。”于是在妈妈的鼓励和提醒下,乐乐答应了婷婷的要求,当起“老师”来。“重担”在肩,乐乐是既打开复读机,又翻开笔记本,半天下来,终于替婷婷“解了围”。

第二天,婷婷笑嘻嘻地来到我家,说是特意来感谢乐乐的。原来昨晚她爸爸再次问及那些不懂的地方时,她全部能正确地做出回答,爸爸表扬了她。看得出乐乐内心充满着成就感。

【妈妈这样做】

孩子在交友的发展过程中是将个人的自我世界融入众人的群我世界里去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在交友的过程中,学会了解他人的需要,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一是学会包容别人的错误,二是学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为孩子的辩证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使孩子在交友中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从自我中心的意向中走出来。

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同时,教给孩子交往的技巧,这样孩子才会爱交往、会交往。

(1)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

作为妈妈,千万不要轻视孩子的害羞现象,因为这是他们交朋友的巨大障碍。研究表明,约有11~15%的孩子有过分害羞的倾向。非常严肃的妈妈常使害羞的孩子更加胆怯,说话结巴。这时妈妈如果强行纠正,那孩子的结巴就会愈演愈烈。妈妈的不断唠叨或用高压手段纠正孩子,只会使他更加恐慌。其实,任何成胁行为,如责骂、讽刺、挖苦或唠叨不仅不会对孩子有丝毫帮助,而且会使他更加退缩,使他从害羞转入严重的心理障碍。

那怎样克服孩子的害羞心理呢?妈妈应该循序渐进地带孩子去社交场所,能够帮助他解决胆怯心理。例如,妈妈可以把孩子带到某个集会,或带到公园,把她介绍给别的孩子,并建议女儿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对方看,也可以让孩子在同伴中放松自己。先让她认识的一些人,或请几个她可信赖的人——友善的邻居、愿意帮助人的叔叔,尤其是朋友的孩子,请他们慢慢地接近孩子。总之,妈妈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

(2)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乐观的孩子是比较受欢迎的,因此妈妈首先要让孩子摆脱自卑,自卑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压抑,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从而产生退缩、逃避行为。妈妈要告诉孩子,要树立信心,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妈妈在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老想着不好的;教孩子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学校。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自信地面对同学。

每个孩子经历、兴趣、能力、个性都是不一样的,硬要去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那是不切实际的。妈妈应该教育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对待差异,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交往中,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如果某个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也就喜欢经常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那么其他的孩子是不会喜欢他的,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因此,良好的个性培养还是离不开妈妈平时的教育。

(3)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

有些妈妈会非常反感自己孩子带一些同学回家,在妈妈看来,孩子太多实在是太闹了。但是现在,妈妈要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妈妈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提高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妈妈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增加对孩子的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妈妈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妈妈不要规定孩子交什么类型的朋友,应该允许孩子结交一些年龄不同、性格不同或者特长不同的朋友。例如,孩子结交了在写作、绘画或者音乐上有特长的朋友后,就等于找到了一位好老师,孩子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让孩子独自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牵涉到寒暄、问候、交谈和有关礼物等的问题。孩子一个人去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出面接待,特别是当客人或朋友与孩子年龄相仿时,妈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4)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妈妈应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人到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在集体活动中,应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做事,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他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妈妈应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能赢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久而久之,同学会对自己热情起来。

妈妈还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也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具有深厚友谊的伙伴,多与之交往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

德国歌德说过:“不管努力的目标是什么,不管干什么,单枪匹马总是没有力量的。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教孩子学会交往,有利于他们处世、做人,适应社会的环境。

而且人际交往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也是孩子社会化的动因,如:合作,助人,友爱,谦让等许多技能的获得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所以,妈妈一定要对孩子的交往问题加以重视,这样孩子才能在形成良好的品格,才能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

3.让孩子独立社交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给妈妈们带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很多妈妈都染上了过度保护孩子的坏习惯。其实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交往需求,也应该支持孩子的正常交往活动。毕竟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交往需求,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会用哭、笑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情感,一旦孩子学会走路说话以后,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游戏成为他们交往的重要内容,上学以后,就开始注重交往中与同伴友谊的持久性。每一次的改变,都说明孩子在从自我走向社会,从幼稚走向成熟。

只是很多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担心,担心他们是非不分交到坏朋友,担心他们的朋友会把孩子带坏。而且中国传统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加上现今社会上,小团伙、黑社会及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很多妈妈在孩子结交朋友一事上都甚为担心,深怕他们交上坏人,影响一生。其实,妈妈不妨拉开自己与孩子的距离,毕竟同龄人之间的想法以及相处模式都会有他们自己规则。如果妈妈过多的干涉,反而会把孩子的社交生活弄的一团糟乱。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

朋友是每个人生命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对许多人来说,一生中最温暖、最持久的友谊都是在童年时代建立的。许多孩子都会找到一个或几个与自己同悲同乐、共度童年的小伙伴。

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沟通、联系和合作,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密切,人际关系越来越被人看重。妈妈爱孩子,希望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就要从现在起,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放手让孩子进行自己的社交活动。

交往是发展儿童社会性一个重要途径。儿童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让儿童学会交往是妈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就像和看待成人一样,妈妈对不同孩子的第一印象也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孩子们的可塑性强,性格发展又及其变化。如果妈妈只是单纯的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念去帮孩子挑选朋友,那对孩子来说就太公平了。

【案例回放】

案例一

亮亮正和小朋友们玩的是满头大汗,开心的不得了!这时,亮亮妈妈给孩子们拿来零食,碰巧她看到一个五岁的小朋友正在用力打一个布娃娃,打的那叫一个认真和投入,而且脸上的表情很愤怒,亮亮的妈妈没有走开,一直在观察这个孩子,令她惊讶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居然还建议小朋友们玩挺危险的打架游戏。

亮亮妈妈立刻觉得自己的孩子绝对不能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如果继续玩下去,那亮亮也变成那样凶残可怎么得了!可不巧的是,那个孩子正是儿子的好朋友。于是在亮亮的担保以及解释下,亮亮妈妈决定对这个小朋友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真的正在变得越来越积极乐观,越来越有礼貌。而且还邀请亮亮到他家里做客,还拿出点心和牛奶招待他,拿很多玩具出来玩,俨然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亮亮的妈妈后来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有段时间吵架、打架很凶,因此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不过现在这一家人又和好如初了。所以,小朋友也变得开朗乐观起来!

案例二

张兰的女儿双儿刚刚上小学,女儿在学校的各种表现都令张兰感到满意,而且也很乖巧。但是双儿身上还是有张兰的不能忍受的地方。双儿有一个好朋友,每次到双儿家里来玩的时候都会用一些较为成人化的语言和同学“煲电话粥”。对于这个现象,张兰感到很担忧,总觉得这样继续下去,双儿会朝着不好的方面去发展。于是张兰就决定要和女儿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