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5314900000003

第3章 作为妈妈,你会倾听吗(2)

【妈妈这样做】

只要妈妈试着去了解孩子的哭声,你便会发觉孩子的世界跟你心中所想的那个世界是及其不一样的,他们也会有要发泄的喜怒哀乐。可是即便是妈妈了解到了孩子的哭声,那要怎么去平复孩子呢?

(1)靠近孩子,轻轻地搂住他,让你们的目光相接。

抚摩和爱抚的目光是妈妈给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持。搂住孩子并注意相互位置,让他在愿意时能望到你的眼睛。不要让他趴在你的肩头上哭,或一直把头埋在你的膝头上。要温和地鼓励他抬头望着你,感受你对他的爱。如果他能注意到你充满爱抚的目光,就可能哭得更厉害。不过也许他根本就不望着你,那也没关系。他的注意力是在自己的坏情绪上,他还没有把它们清理完。足够的哭泣和你的耐心倾听终会使他放松下来,恢复与你的全面接触。

孩子哭的时候,情绪会随之放松。他在宣泄悲伤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感受到妈妈的反应。温柔的触摸,轻抚他的面颊,把他搂在怀里轻摇,不时地轻吻他的小手,都会把妈妈的关切直接送入他的心田。言语几乎是多余的。也许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可能没有什么对应的表示,但只要你看到孩子越来越放松,就知道他已经接受了你给予的每一分爱。

(2)和蔼地请孩子把他的烦恼告诉你。

放声大哭的孩子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地感到委屈的。委屈越深,孩子就会越不容易开口谈。这时妈妈要做的就是对孩子说,你想了解他的烦恼,然后,就耐心地听孩子说。有时候,尽管孩子是把委屈说完了,但是还是会大哭不止,而且好久也说不出一个字来。所以,妈妈要凭借孩子的表情、哭泣的声调、以及孩子看你时的眼神等大致推断出他的烦恼所在。所以,妈妈要保持对他敏锐的观察,不论孩子是否开口谈自己的烦恼与否。而且妈妈要知道,哭在前,谈在后,然后是新的认知,牢牢把握住这个规律,妈妈才会更加了解孩子的委屈。

(3)允许孩子畅快地哭,不要有时间限制。

孩子之所会哭,大部分仅仅只是因为刚发生的事,一小部分可能是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孩子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很久,一般达半小时到1小时之久。因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妈妈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妈妈的支持和关注。

其实我们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而这个落泪就不仅仅只是因为事情的难过了,那是因为心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的到了抚慰,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妈妈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能越深地感受到轻松愉快。

说到时间,妈妈们会觉得很难办。在她们自己看来,怎么会有那么多半个小时来坐下听孩子哭呢?如果浪费掉了这半小时,那谁去准备晚饭呢?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会轻言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作些努力。不过许多妈妈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妈妈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只需在孩子发脾气时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自己不良情绪的机会,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也是让妈妈自己放松情绪,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机会。

3.不要中途打断孩子:“妈妈,我还没说完呢”

有时人与人之间进行交谈,就好像是在打乒乓球一样。这个人说了几句,那个人就会马上对此发表他的评论。当那个人的评论停止时,第一个人又接着说自己的,然后第二个人又继续他的评论。每个人都等对方一停,就继续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每个人都没有想着去倾听他人的观点,却试图让他人确信自己的观点。犹如这样一幅图画: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将他人打来的球击回去,而没有先将球接住,从各个方面认真地打量一下,然后再还回去。这样做也许会妨碍打球,却不会妨碍对话。

毕竟,如果我们想了解他人的视角和想法,我们首先必须试着用他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事物。请您不要就对方的话立刻以评论的方式来回答。首先应试着去了解对方指的究竟是什么。当然这不仅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于对待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孩子吧。

一个人的思维不仅要敏捷多变,还应当十分流畅。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说话很快,也十分流畅的人,他的思维就一定很流畅。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流畅的思维能力的时候,就应当从孩子的说话开始。所以当孩子和妈妈说话的时候,不管妈妈有没有事,也不管妈妈当时是不是正在考虑别的问题,也不管妈妈当时的心情是好是坏,都要特别注意,不要轻易打断孩子说话,不要使孩子的思维中断。因为一旦打断了孩子的说话,就会使他的思维出现了空白。如果妈妈经常这样,孩子的思维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断裂了的思维,总是不能很流畅,也就不能很敏捷。

人常说,孩子的心里没秘密,他心里有一点事就要说给妈妈,说给同学,说给愿意听他话的一切人,正因为这样,孩子们一天到晚,就象小麻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当孩子在家里对妈妈叽叽喳喳没完没了的时候,有些妈妈就烦了,于是就打断孩子的话。如果孩子的讲话经常被妈妈打断,孩子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间歇,这种间歇经常发生,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种阻滞性的思维特点,总是不能很顺利地去沿着一种逻辑把自己要想的问题考虑得很完整,很严密。比如孩子写作文,他总是不断地一张一张地撕作文本,没写几句,就觉得不对头,撕了重写。没写几句,又觉得没法再写下去,再撕了重写。一堂课下来,一个作文本都快撕完了,文章也没有写出来,到底要写什么,连他自己也不清楚。

一些妈妈为什么要打断孩子说话呢?当然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觉得孩子的话太无聊,没意思,不中听,不入时,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些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未免有些太高了。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有孩子的情感,有孩子的语言,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思想来衡量孩子,来要求孩子。如果让孩子每天都讲祖国利益、雷锋精神、牺牲奉献、一心为公,那还能是孩子吗?就是大人也不能每天把这些事挂在嘴边。

其实当父母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他们常常更多地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并没有站在心理交流的立场上。妈妈告诉你一些事情,是为了让你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照此去做。如果在这件事上你是懂道理的,你就应该明白这点,而不应该觉得受到了伤害。如果你在听了一个毫无恶意的意见后,把门“砰”地一声撞上就走开,那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但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是这样的。与孩子交谈的规则和与成年人交谈的规则是一样的,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掉进同样的陷阱。必须估计到孩子会作出和成年人同样的反应。

所以,我们应该从同孩子进行交谈的方式中了解到:我们打算让孩子如何看待我们,他们才可能怎样很好地和对方交谈。用教育的方式做不到这点,只有平等的交谈方式才能做到。

【案例回放】

早上刚起床,小刚就急急忙忙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个梦。妈妈当时正在准备早饭,心思都放在准备早饭上去了,根本就没有时间搭理他,就制止了小刚说话,让他赶紧去洗脸刷牙。到了饭桌上,小刚又和妈妈谈起了自己的梦,说梦见自己长了两只翅膀,谁知道妈妈非但没有夸奖小刚的想象力,还直言说他太无知了,人怎么会长出翅膀。看到妈妈的反应,小刚很是失望,而且从那之后,小刚就变得很沉默。几天之后,妈妈察觉到孩子的变化,才意识到当初自己的行为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于是妈妈就做了小刚最喜欢吃的红烧排骨,在饭桌上,妈妈还特意表达了对小刚的歉意,而且还故意提起前几天的话题,看到妈妈对自己的梦感兴趣,小刚兴高采烈地给妈妈重新讲起了他的梦境。这次妈妈不但没有打断儿子的话,而且还很用心地在听,这样小刚又恢复了之前的活泼,看到儿子的转变妈妈也很高兴。

其实大多数妈妈都对孩子疼爱有加,可是真正尊重孩子的妈妈却很少。当孩子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妈妈如果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常会打断孩子的话,很难让孩子把话说完。妈妈若不打断孩子的诉说,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不仅是在对孩子进行平等待人的教育,也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最好手段。孩子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鼓励和帮助,所以倾诉的欲望强烈,如果妈妈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孩子想说的话说不出来,就会逐渐失去对妈妈诉说的热情,养成孤僻、内向的不良性格。妈妈打断孩子的话,不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必然会造成亲子沟通的障碍。聪明的妈妈要给孩子尽情诉说的机会,这样妈妈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才会更加融洽。

刘洋刚刚在结束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总算是没有辜负这一段时间的辛苦训练,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急着想给妈妈讲讲自己的高兴事,回家后什么也没做直接就绘声绘色的对妈妈讲他在运动会上的表现。可是由于刘洋才刚上一年级,掌握的词汇还不够多,越是想讲的精彩,就越是出错,都懊恼的不知道要怎么继续了,可是在刘洋讲述的时候,妈妈不但没有表现出厌烦,而且还帮着刘洋用形象的词语描述他想表达的场景。

有了妈妈的帮助,刘洋连连说:“是,妈妈您说得真对。”于是在这种如此和谐的沟通环境中,刘洋不管做什么事情,情绪都很高涨,还立志在学习成绩上也取得突破。妈妈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话,在聆听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并用自己的话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帮助孩子理清思路,让孩子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孩子如果表达得好,妈妈要对孩子进行赞赏;孩子如果表达得不完善,要给孩子及时的补充,帮助孩子完整地表达。孩子会因此不断积累表达的技巧,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妈妈这样做】

孩子也是有话语权的,他想说话的时候,妈妈应该给他机会表达。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会变得沉默,懒得跟妈妈说话交流了。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妈妈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除了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