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孩子留足成长空间。不要好为人师,急于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孩子。让他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去碰壁,去疗伤。挫折与失败中崛起的体验,会令孩子受益终生。
(5)给孩子留足自我主张的空间。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决策。妈妈只做必要的引导提示,甚至不必管他。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任何妈妈也替代不了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不要与孩子贴得太近,要与孩子保持合理的距离,将亲子关系调整到和谐自然,那样就足够了。
3.跌倒了,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可见一个人要拥有良好的承受失败与战胜挫折的能力,和受到挫折后百折不挠、不向失败屈服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妈妈应当鼓励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鼓励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孩子生命的“刀”更锋利些,应该坚决摆脱‘过分保护’的教育方式。
然而很多妈妈却不明白这点,他们总是不敢让孩子去经历风雨和困难,认为这就是保护孩子,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困难和挫折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一味地保护孩子,就不可能让孩子形成坚强的意志,而意志薄弱的人又怎能成才呢?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摔跤和失败,这个时候,妈妈要做的是鼓励并协助孩子自己爬起来,而不是在孩子跌倒的时候,赶紧跑过去扶起来。这样孩子会产生依赖心理,以后如果再跌倒,就会一味地寻求妈妈的保护与帮助,而不会自己爬起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关键在于妈妈怎么去雕琢他。在孩子摔倒的时候,应当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因为孩子的每次失败,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训,让他以后的人生步子更稳健。只有让孩子自己勇敢地站起来,才能坚定地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案例回放】
案例一
罗瑞瑞是家里的独生女,平时,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爷爷奶奶更是视她为掌上明珠。只要是罗瑞瑞想要的东西,妈妈都会尽量地满足。罗瑞瑞也很争气,整个小学阶段,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三名,亲戚朋友无不夸罗瑞瑞是个好孩子。小学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了一所理想的重点中学。
可是入学以后,罗瑞瑞却觉得越来越失落: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了。身边的同学都是那样优秀,课堂上,罗瑞瑞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那么多的同学似乎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老师的目光在罗瑞瑞身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开学不到一个月要确定班干部,结果名单里也没有了罗瑞瑞;语文课上,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竟然答错了……这一切都让罗瑞瑞不断地怀疑自己,责备自己,她甚至感到自己再没有脸面回去见妈妈了。
案例二
夏杨小时候,有一次朋友之间家庭聚会,我无意听到夏杨在对一个跌倒了的小朋友说:“摔倒了,要自己爬起来,是你自己不小心嘛!对不对?”
如此小的男孩,竟以“小大人”的口气开导摔倒的同伴,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小男孩的心智要比同龄人成熟很多。那他的妈妈是如何对他进行教育的呢?
夏杨小时候摔倒了,只要确定他是安全的,他的妈妈都会冷处理,告诉他:“是你自己不小心,下次要注意了。”能自己站起来,就不去扶他。后来,在路上他自己摔倒了,我们就在旁边看着,他自己站起来之后也不哭,显示出自己很勇敢。
【妈妈这样做】
妈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论希望孩子将来干什么,都要培养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困难、面对挫折,不能一味地将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以为多给孩子方便,少让孩子遭受挫折就是爱孩子,实际上是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创造力培养的机会,只能让他们长大后陷于平庸和无能。
人只有经历过挫折,从小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才会获得成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孩子一点挫折,对孩子的一生是大有益处的。放开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适当地给以小小的“刁难”,让其自己解决,孩子几经如此“折磨”,将来就不会像温室里的豆芽那样,一碰就断。
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挫折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自我激励机制,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正是孩子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壮骨剂”。
(1)对孩子进行挫折意识教育。
妈妈要首先排除“怕”的干扰,敢于放手,不怕孩子碰壁、撞钉子。让顺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看到,出现挫折是一种必然,一定要勇敢地面对它。成功的人大多是不怕挫折、有能力经受挫折的人。妈妈要让孩子明白,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它是人生最亲密的朋友,关键是如何面对它。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挫折,教育孩子面对挫折不害怕、不退缩,敢于迎着困难上,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
(2)培养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增加孩子应对挫折的经验,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能力不是通过说教得到的,而是磨炼出来的。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有意识地给孩子设计一些困难,给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培养他们良好的耐挫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还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创造一些高于孩子承受力的难题或情境,暴露他们的弱点,发现问题,激发动力,即让孩子多吃苦,多储备能量,在吃苦中获得经验,在储备能量中增长能力。
(3)有意制造挫折情境磨炼孩子。
在逆境中,很多孩子都容易产生消极反应,他们往往会垂头丧气,甚至采取退避的方式回应逆境。这是做妈妈的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因此在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用你的鼓励,让孩子走出逆境。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挫折可分为若干层次,从低层次挫折向高层次挫折的发展,是良好的社会状况、良好的个性成熟的迹象。挫折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强化和坚强意志等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度、适量的挫折,能为孩子创设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克服困难的情境机会。
妈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使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确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孩子处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4)提升孩子解决难题的能力。
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妈妈应引导和培养孩子在不同情境下战胜挫折的应变能力,激发孩子的知识积累和大脑潜能,激发他们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可贵的人生智慧和坚忍的意志品质。
4.培养有主见的孩子:“哎呀呀,我该怎么办呢?”
现在的父母保护欲都很强,无论孩子的年龄是大是小,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需要被保护的,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孩子总是无法独立,直到踏入社会工作,还是缺少了应有的肩膀,无法承担责任。这种环境,间接使得孩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凡事都有父母或师长的指示,自己怎么想,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反正,他们说的一定是对的,听父母的应该不会错。直到长大后,才慢慢发现思考力是多么重要的能力,但是却已经错失培养的最佳时机了。
思考应用最多的符号是语言文字。孩子们的思考,就是应用文字符号的逻辑来处理所接触事物的过程。
例如,当你抱着咿呀学语的孩子观赏一朵花,你指着花说那是“一朵花”,这时“一朵花”的语词与花的形象发生联结,如果重复说几次,孩子听到“一朵花”这个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一朵花的影像。这就是记忆,是孩子们赖以不断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运作。
很多人对小孩子的教导,往往停留在这个记忆的阶段,未做深一层次的启发与指导。比如一朵花的性质很多,包括形状、颜色、香味等等,如果不从分辨与归纳中教孩子思考,他的学习活动就没有机会从记忆提升到对事物的分辨、整理与分析。
人本来就有思考的潜能。就是父母亲不教孩子思考和处理所接触的事物,他也能从记忆、认识、分辨和整理中自行学会思考。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如果一切由他自己去尝试摸索,他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很可能会落后。
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分辨、归纳和整理分析,孩子的思考能力开始进步,处理资料的方式和过程愈来愈精细熟练,愈来愈合逻辑。这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过程。很多孩子在学校里的功课不及别人,不是由于天赋不如别人,而是思考能力缺乏有效的教导。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可是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会失去什么?
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只是把目光放在孩子的课业成绩上。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就可以满足他的任何愿望,却疏忽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家长们千万要记住: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才能有意识地去独立做事、独立做人际交往,别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
每当学校举办户外活动,我们的老师总是对孩子嘱咐再三,像注意安全啦,要遵守秩序啦,不要乱跑啦,队伍排整齐啦……然而外国的老师却只说六个字:“按时回来,去吧!”我们的孩子在自己的地方被绑手绑脚,而外国的孩子在他们的地方却能玩得尽情尽兴。
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唯恐孩子发生意外,不仅不敢像国外的家长一样让孩子走向大自然探险,就连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也担心被车碰撞到、遇到坏人等。我们不是常见到行色匆匆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围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家长吗?总觉得孩子长大后就能放手了,然而却因为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总让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保护下,却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孩子的不同源自于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外国的孩子来说,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他们的文化熏陶及所接受的教育与我们的也就不同。因此外国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具有相对独立的思考;相较而言,中国的孩子,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其所接受的大多是传统式教育,结果独立思想缺失,创新思维匮乏,与西方的孩子相比,竞争力就要稍逊一筹。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比如单独活动、自行购物、与小朋友交往、独立完成作业等,越是有一定的困难度,越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让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够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变得坚强起来。
【案例回放】
案例一
小军是妈妈眼中标准的老实孩子,有教养,守秩序,爱学习,态度友善,听妈妈的话。但是过于中规中矩,遇事缺乏主见,不能灵活而自信地应对。
有一次,小军因为打预防针来晚了一些,小朋友都已经坐好了准备去吃点心,老师让小军自己去找把小椅子坐下,可过了一会儿,走廊里传来了轻轻的哭泣声,问小军怎么了,他委屈地说:“我找不到小椅子,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师提醒他:“除了走廊,到教室的其他地方也可以找一找,还可以请小朋友帮忙。”在教室的角落里,小军终于找到了椅子。
有一次做游戏,小军扮演的是肯德基的小小服务员,他对老师说:“我今天要给小朋友的惊喜是吃东西就送一辆小汽车。”老师立即支持他的这个好主意。接下来,他就来到了百宝箱开始制作小汽车。只见他拿起一张蓝纸就来问老师“我可以用这个做吗?”“你先试试行不行呢。”老师没有直接答复他。几分钟后,他又来征询老师的意见,“用手工纸好还是盒子好?”“你觉得哪个更好呢?”老师问。这下,他就完全没了主意,“哎呀呀,我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排颁奖仪式,小军作为领奖者也加入其中,妈妈也特地来看他了。这时候老师说:颁奖的礼仪小姐和领奖的小朋友到大厅去彩排。一群小女孩跟着老师下去了。一会儿,偎在妈妈身边的小军突然站起身:“老师,我是领奖的,我要下去吗?如果要下去,但是小朋友都已经走了呀,我该怎么办?”说完以后,又看了看妈妈,希望能够从妈妈那得到回答。可是妈妈却说:“不用担心,一切有老师安排呢。不知道怎么办了,你就等老师安排啊”
小军之所以在幼儿园做什么都问老师,就是因为妈妈从不给孩子决定的权利,做什么都得问妈妈,由妈妈决定,长时间下来,使孩子形成了优柔寡断的性格,从而也使孩子养成了遇事不知所措的习惯。
案例二
甜甜从幼儿园一直到上小学,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她妈妈包办,她倒也乐得逍遥自在。可是,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孩子的弱点很快就显现出来了,毕竟,身边如果只有妈妈的话,什么事情都不用让自己操心。可是在学校里老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同学讲什么;她也就信什么。不论对错与否,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
为了让女儿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甜甜的妈妈为她提供了许多实习的机会。买衣服时,让她自己选择款式、颜色;买书包时,无论是米奇卡通公主系列的,还是史努比系列,都由她自己决定;买文具、课外书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