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不生气不赌气:与孩子沟通的8堂课
15314900000022

第22章 批评正确了,孩子会自觉认错和改错(5)

有的妈妈把让孩子执行某项劳动任务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比如孩子忘记写数学作业了,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后母亲知道了,对孩子说:“今天罚你刷碗!”这样会使孩子对劳动产生反感,这也违背了让孩子热爱劳动这个教育的基本原则。因为我们的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孩子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感到快乐。而以劳动惩罚孩子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

在惩罚孩子之前要进行说理,不过,在这个时候说理要就事论事,一定要将一些让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切记抽象地讲大道理,越简洁明了越好,有些妈妈在数落孩子时,滔滔不绝,反复唠叨,殊不知,这样只会使孩子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耐烦,最终产生逆反心理,索性不听了,不改了,所以说,有经验的妈妈往往只把为什么犯了这个错误要惩罚的道理讲一遍,然后,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做。

总之,对孩子进行教育是一门关于爱的艺术,他与管束是分不开的的,并且既不能光靠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成为扭曲的暴利教育。妈妈可以通过合理的批评和惩罚手段来达到警醒孩子的目的,以此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过错。

7.先肯定,再批评:“妈妈,是我不好,对不起!”

表扬孩子固然对增强孩子信心有好处,但是如果一味地表扬,从不批评惩罚孩子,他也会经不起挫折,对孩子的成长也很不利。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惩罚,但是这个批评、惩罚不是对孩子的伤害和心理虐待。这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弄不好会伤害孩子,打击其自信心。

所谓惩罚,就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所以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指出孩子的过错或者不足,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妈妈的意见。否则,如果一味地数落、责怪孩子,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那些热情向上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要忘记先赞美,然后再批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明治式批评,即厚厚的两层表扬,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批评。这种批评方式,通常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不会对妈妈或老师产生反感。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心态:觉得批评就是否定,而表扬是肯定。三明治式的批评,用了两个肯定,只有一个否定,肯定的多,而否定少,自然也使被批评者心理更平衡。

【案例回放】

案例一

曹清是个三岁的小女孩,有一次,妈妈带她去赵县玩,妈妈走得非常累了,曹清还非让她抱,不抱就坐在地上又哭又闹,还动手使劲打妈妈的脸。妈妈见此非常难过,心想这孩子真不懂事,妈妈对她那么好,她还动手打妈妈,真是没良心。于是妈妈训斥了孩子几句,然而孩子非但没停止哭闹,反而哭得更大声。妈妈一气之下不理她,让她一个人哭去了。

这时同行的阿姨走了过来,给曹清擦掉脸上的泪水,对她说:“这么漂亮的小姑娘,一哭多难看啊,曹清还是小班长呢,怎么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呢?你看妈妈每天给你做饭、洗衣服、讲故事,还要陪你睡觉,今天又带你出来玩,妈妈多辛苦啊!如果你还打妈妈,她多伤心啊,妈妈要是再也不管你了,行不行啊?”

曹清哭着说:“不行!我不要妈妈不管我!”阿姨接着说:“曹清在幼儿园里是懂礼貌的好孩子,知道打人不对,打妈妈就更不对了是吧,快去给妈妈道个歉,我们还是好孩子。”

在阿姨的鼓励下,曹清走到妈妈厩前,拉着妈妈的手,惭愧地说:“妈妈,是我不好,对不起!”

如果只是一味的对曹清进行责骂,估计她会哭到现在吧,可见,对于孩子的批评如果先进行表扬的话,就把他带到了一个高的位置上去了。这样孩子的心里肯定是开心的不得了,为了在那个高的位置上坐好,他自己心里就会知道怎么样做,才能不掉下来。如此一来,就为妈妈的批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童欣的父母离异,他跟妈妈住在一起,因此每次到爸爸那里,只要他有要求,爷爷、奶奶和爸爸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他的愿望,哪怕是一些不合理,甚至有点过分的要求,都会顺着他,因为家人觉得没有给孩子完整的爱,就应该在物质方面来满足他。他的妈妈也觉得孩子从小就没有享受到父爱,只要他有要求,都会毫不吝惜地满足他,觉得只有这样,她心里才会好受些。

正是因为家人的恣意宠爱,使他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懒”!童欣在家吃完饭,从来不收拾,在哪儿吃的饭,碗就在哪儿,更别提帮助妈妈做些家务了。稍微有点身体不适就请假不去上学,显得特别娇贵,这一点还表现在课间操和体育课上,只要身体有稍微不适或自己觉得不想去,他就不云了;有时候还不交作业。总之整个人的精神面貌都特别差。童欣的这些表现妈妈都看在眼里,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知如何是好。再说了,孩子之所以这样,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于是,妈妈找到老师,希望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改掉童欣的这些坏习惯。面对这些情况,老师也感到很难处理。一开始,老师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童欣只好了几天,后来又是老样子。老师见这种方法没效果,只好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然而效果更差。于是老师又和他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得知童欣从小就喜欢听到别人表扬,一表扬,他就会做得好些。所以老师试着改变方式来教育他。

有一天课问操,童欣又没有去,也没有向班干部请假。等到中午吃过饭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这次她没有直接问他课问操的事,或是训斥他,而是问他中午在学校吃饭是否习惯,并叮嘱他少吃零食,多吃米饭和蔬菜,这样才会对身体有好处。此时,童欣的神色中透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由于童欣个头高,平时又不注意坐姿,使得他的背有点弯曲,老师就把他的背扶起来,让他挺直了腰板,并夸他说:“这样小伙子多精神,多帅气啊!”

听了老师的夸奖,童欣露出了笑容。老师觉得批评教育的时机到了,就面带微笑,温和地问:“你今天怎么没有去做课问操呢?说说你的原因。”童欣说出了实情,原来是昨晚没睡好,稍微有点着凉,觉得身体不舒服就没去做操。于是老师就这点指出童欣意志力不坚强,不能坚持这些不足,并鼓励他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不能因为一点点原因就什么都不做。

指出童欣的不足后,老师又对童欣说:“老师希望你能逐步改进,而且也深信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无论是学习还是别的方面!”经过这次的批评后,童欣明显有了改进,偷懒的行为渐渐少了,而且妈妈告诉老师,童欣在家里也能够主动收拾碗筷,帮助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妈妈这样做】

批评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批评孩子越要尊重孩子。批评是为了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是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为了取得心理的平衡。

但是究竟应该怎么去批评责罚孩子呢?有的妈妈在孩子犯错后,常常立即就批评孩子,或者放一些诸如“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等回家了有你好看的!”之类的狠话。这样的话只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孩子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二是孩子没将批评当一回事,把妈妈的话早忘了。

这样的做法根本无法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在批评孩子前先肯定了孩子有值得妈妈赞扬的优点,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个好孩子,并将自己内心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妈妈的苦衷,也明白她在妈妈的眼中并非一无是处。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大人的不一样,所以在批评前,要向孩子说明原因,讲明道理,让他明白你为什么批评他,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就会感到很委屈。

卢梭曾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说过:“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先对其表扬一番,使其心情愉快,自信心增强。然后再将话题一转,提出不足之处和应改进之处,此时孩子就不会有被批评之感,而是觉得的确有改进的需要,趁这个机会再对孩子加以表扬和鼓励,会更加坚定孩子改正的决心。这就是表扬—批评—再表扬的批评方法。

孩子还很天真,会经常犯错误,这就需要妈妈耐心地教导。如果非要批评孩子,最好能同时准备甜头,让孩子即使病在心里,还能甜在心里。并且适时地鼓励孩子,让其有被信任的感觉,如此才能创造更好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