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纠结 不抱怨 不生气
15314600000038

第38章 不抱怨家庭,怀一颗感恩的心(3)

青少年朋友,哪一个最孝敬父母呢?相信大多数同学都会认为是小女儿,因为小女儿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是的,孝心需要行动。比如,父母身体不舒服时送上一杯水,或帮助轻轻盖好被子,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都能使他们感到温暖,身体会不知不觉地好很多。许多同学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妈妈买菜回来,自己主动去接一接,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自己动手洗了衣服或者主动拖了地板,爸爸、妈妈发自内心地高兴;自己给奶奶送上一杯水,奶奶会露出幸福的微笑。事不在大小,关键要行动。

5.“孝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旧中国有一本广为流传的画册,叫《二十四孝图》,上有图画,下有解说,通俗易懂,讲的全是尽“孝道”的故事。其中有一幅叫《郭巨埋儿》,说的是汉代有个名叫郭巨的人,家境贫穷,他的老母常将自己的那一份饭分给三岁的孙子吃。郭巨看了心中不安,认为这样会影响母亲的健康,不合“孝道”,决定埋掉自己的儿子,以免老母分食。于是名振天下。

中国是个讲究孝道传统的国家,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甚至将尊老爱幼提高到影响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提倡尊老爱幼,讲究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世界美丽不美丽全看人人有没有爱心,而孝道中的“孝心”则是爱的重要部分。当然,象郭巨为了老母埋掉儿子,为免不合常理而有夸张之嫌。封建社会这种“孝道”到了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的时候,就被抛弃了,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冷酷的现实。

高老头的两个女儿,依靠高老头的金钱,一个高攀贵族,成了伯爵夫人;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了八十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阿谀之能事。但是不久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家的大门,在公寓里过着穷困的生活。起初他还可以每星期去女儿家吃一两顿饭,后来就连大门也不能进了,因为他的钱袋越来越瘪了。高老头死前想见女儿,哭天喊地,也是枉然。高老头叹道:“钱可以买到一切,买到女儿”,“倘若我留着家私,没有把财产给她们,她们就会来了,会用她们的亲吻来舔我的脸!”

从郭巨埋儿到高老头无钱被弃,这生动地表现出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当今人类社会,较之古代社会,不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比过去的社会大有进步。然而,社会的进步,只不过表现出生产力更先进,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不说明社会完美无缺。先进和落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永远贯穿着整个社会。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社会是在矛盾和斗争中前进的。

故事说的是越南战争刚刚结束,一个美国士兵打完仗后回到国内,在旧金山旅馆里他夜不能寐,他转动着翻来覆去想着心事。午夜,他给家中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

“爸爸、妈,我就要回家了,”

“欢迎你呀,孩子!我和你妈想你呢!”

“可是我带回一个缺一条腿和一条胳膊的残疾人,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帮他另找一个地方住下,好吗?”

“不,他只能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道。

“孩子,你不知道,他会给我们造成很大拖累的,他会有活路的。”

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挂断了。父母在家等了许多天,未见儿子回来。

一个星期后,他们接到警察的通知,到旧金山见一个人。他们见到坠楼自杀儿子的尸体,并且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正好少了一条腿和一条胳膊。

大家看了这件事不知有何感想,我想,这也许就是自私付出的代价!我们不能因此说这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子,只能说这个儿子希望得到父母真诚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在“不拖累的”前提下的爱。我们每个人在震撼之中能否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对待父母子女和亲友,或邻里朋友,我们的爱心,我们的感恩之心,有多少?扪心自问,我们在某些稍许触及自己利益的时候,是不是良心还在?为了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过去有恩于我们的人?

有一件真实的故事感人至深。

一九八零年在《重庆晚报》上刊登了一则离奇的“征母启事”,启事上写道:

生母于我平反前逝去,遗憾未能竭尽人子之义!今欲觅一位出身清贫孤苦无依之年逾八旬的老人为母,定保证其晚年安乐。

原来,傅亚光生于解放前,小脚的母亲早年守寡,一手把他拉扯大。不仅如此,还靠帮人洗衣做苦工,含辛茹苦供他念了大学体育系。傅亚光先生解放前曾获得全国武术冠军。解放后,不等儿子报答养育之恩,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屡遭劫难,几次被送到劳改农场,一蹲就是几十年。在农场,有一次,他得重病躺在床上生命垂危。老母得知后,千里迢迢赶到儿子身边,悉心照料,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

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母亲在孤独寂寞中,在生活的重压下等待着儿子回来,老母年年盼月月盼,盼得头发花白,盼得眼睛几近失明。傅亚光在自己的痛苦之余,常常感到对母亲的深深愧疚!!

一九七九年,傅亚光终于解放平反,补发了在当时来说一笔可观的工资。他虽已是六十余岁的人了。但他很快就动身回家接母亲,以此想宽慰母亲风烛残年的寂寞的苦难的心。不料,一个惊天霹雳在他面前炸响,:老母已经谢世!

可想而知,这在傅亚光先生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刻骨铭心的遗憾——永远无法报答母亲,永远的遗憾!我们可以理解这种特殊的无法尽孝心的痛苦和遗憾。

于是就有了这则“征母启事”。后来征得一88岁的老妪为母。三年后,东北的一个农村姑娘得知此事后,主动要求做他们的孙女和女儿,愿意照顾两位老人,不久,一个三姓、三代的人组成了这个特殊的家庭。

爱是一种多么震撼、多么伟大的感情,爱的力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在人类社会中,“孝心”使得每个家庭幸福美满,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调,更有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大地上,有着对父母深深的爱尽孝心的人,他们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正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2000年,从黑龙江塔河县,驶出一辆普通的三轮车。是的,一辆普通的脚踏三轮车,后座用铁皮搭建了一个“小屋”,上面写着“夕阳红特别慢车”。75岁的东北老人王一民就是踩着这辆车,载着他百岁高龄的老母亲吴慧珍从黑龙江老家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9省3市万里行程。

这对出游老人中母亲吴慧珍已有百岁高龄,儿子王一民也已75岁,家中已是五世同堂。一天,王一民去弟弟家看望老母时,母亲突然对儿子说:“一民啊,我没几年好活了,你带我出去逛逛?”同年5月1日王一民就蹬着一辆写着“七旬老翁拉百岁母尽孝儿女之心”字样的三轮车,离开了家乡塔河县,开始了万里游历行程。这一路上虽然很辛苦,但老太太心情特别好路上从没生过病。老太太说,这是因为,儿子实现了她毕生想到外面“走走看看”的梦想。

王老看起来非常健朗,丝毫没有萎靡困顿的样子。“俺娘身体很好,出来还胖了两公斤。”他告诉记者,刚出来时,原打算走到上海就往回走,但因所到之处不仅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欢迎和关注,也受到了沿途群众的关爱和帮助,一路上净碰到好人好事,他就越来越精神,心里越来越亮堂,决定继续走下去。于是他将车上的字样改成了现在的“七旬老翁拉百岁老母游走天涯奔向吉尼斯”,继续南下。现在他已经蹬车带老母走过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等9省3市,历经一万多公里行程,日前已进入深圳特区。决定下一站再去海南,之后便回头北上。

爱心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孝心也是如此,一个人再老,只要他(她)的父母在,就永远是儿女,那么孝心就该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辉。而没有孝心,对父母甚至失去良心那怕一时失去良心都是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