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鬼谷子·三十六计:一本书读懂兵书三绝
15227000000038

第38章 三十六计(7)

【评析】

假途伐虢,与远交近攻恰恰相反,远交近攻是以攻击接壤的国家为目的;但假途伐虢则是越过中间地带去攻伐一个遥远的敌国。两个同为计谋,都属于先发制人的策略。但二者使用的条件和目的则有所不同。远交近攻适用于敌人都比较强大,而且是为了消除最近处的祸患而设;假途伐虢则适用于中间地带比较薄弱,且战争的目的是摧毁远方的劲敌,还能顺道把弱小的中间地带收归麾下。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但是这两个国家关系很好。如果攻打虞国,虢国就会出兵相助;反之亦然。大臣荀息建议晋献公拿出良马美玉献给虞国。晋献公还有点舍不得,认为这些东西是国家的珍宝,怎能随便送给外人?荀息认为,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就必须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荀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晋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非常高兴,不但同意借路,而且要派兵打头阵。虞国大臣宫之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绝对办不得。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正所谓唇亡齿寒。虞公却说:“为了一个扶不起的力量薄弱的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不明智的!”晋大军通过虞国,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大喜。晋军大将装病,说因为病重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慷慨允诺。数日后,晋献公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两个国君相约在野外打猎。不久,就见虞国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占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良马美玉又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第五套并战计

并战,即兼并战、吞并战。并战计,是针对本来是友军后来反目为敌这种情况而实施的计谋。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1]。曳其轮也[2]。

【注释】

[1]句中的几个“其”字,均是指盟友、盟军。

[2]曳其轮也:语出《周易·未济》,拖住了车轮,车子就无法运行。在这里意为,如果抽掉友方精锐主力,就如同把车子的轮子拖住,友军的阵势非垮掉不可。

【译文】

频繁地变动友军的阵容,把它的精锐劲旅抽换掉,这样其内里空虚,不久就会自行垮掉,我们只是静静等待即可。等其阵势垮掉后,我方就可以乘机把它全盘控制。这就好比只要我们把车轮拽住,整个车子也等于被我们控制住一样。

【按语】

阵有纵横,天衡为梁,地轴为柱。梁、柱以精兵为之。故观其阵,则知精兵之所在。共战他敌时,频更其阵,暗中抽换其精兵,或竟代其为梁柱;势成阵塌,遂兼其兵。并此敌以击他敌之首策也。

【评析】

偷梁换柱,有时也称为“偷龙转凤”、“偷天换日”,俗话说的“调包计”和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也是同一个意思。该计谋是指我军同别的军队协同作战,多次变换其阵线,暗中调走其主力,等有机可乘时趁机把它吞并,为我所用。古代的战阵,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战阵前后,称为“天衡”,首尾相对,就像战阵的大梁;贯穿中央的部位,叫作“地轴”,就像战阵的支柱。这些类似于支柱、大梁的部位,都要用精锐兵力部署。因此,观察敌人的战阵布局,就能够看出对方精兵所在的位置。当你与友军共同打击别的敌人时,在相互配合作战的同时,还要频繁地更换阵势,暗中把友军的主力抽调出来,甚至可以让我之军队代替其主力作为大梁和支柱。这样,友军的防守空虚,我方就可以立即把它兼并,并把这部分兵力马上用来投入战斗中。所谓“友军”,只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利益相关而暂时的联合而已,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

不过,从军事谋略上去理解本计,也可将其实施对象视为敌军。对敌作战时,想方设法以假乱真,调动敌人,分散敌人兵力,促使敌人变换阵容,使其主力不能发挥作用,然后攻其薄弱环节,趁机消灭它。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之间爆发了官渡之战。袁绍派大将郭图、颜良进攻曹操,把曹操的守将刘延围困在白马这个地方。曹操领兵北上,准备去解白马之围。这时谋士荀攸向曹操献计:袁绍在白马的兵力强大,要想解白马之围,必须把袁绍在白马的主力调动到其他地方。他建议曹操可以先领兵去延津,装作要渡河去攻打袁绍后方的样子。这样,袁绍就得把在白马的主力调换下来,换成战斗力较弱的军队围攻白马,而把主力用来抵御进攻延津的曹军。曹操采纳了,果然袁绍听报后,大惊失色,连忙把围攻白马的主力回撤,只保留小部分兵力围守白马。曹操乘袁绍主力兵力回撤之机,率军袭击白马,袁绍军大败。曹操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主要就是依靠“偷梁换柱”之计。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1]。刚中而应,行险而顺[2]。

【注释】

[1]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凌,控制、凌驾于。警,警告、敲打。

[2]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语出《周易·师卦》。刚中而应,指将领只有威严适度才能得到士卒的响应和拥戴。行险而顺,指如果主将威严适当,坚毅果敢而不残暴、不软弱,士兵就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杀向敌人,最终取得战斗的胜利。

【译文】

强大者想要收服弱小者,让其乖乖听话,就要善于运用警告的方法去诱导。采用适当的强硬手段,恩威并施,就会让手下乐于效命、冒死杀敌。

【按语】

率数未服者以对敌,若策之不行,而利诱之,又反启其疑,于是故为自误,责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诱之也。此盖以刚险驱之也。或曰:此遣将之法也。

【评析】

指桑骂槐,字面意思是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作为一军之首领,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如果军队无法指挥,士兵一盘散沙,主将的号令无人听从,还谈什么打仗!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军纪严明,如有名的岳家军、戚家军等。对自己的士兵和下属,要做到刚柔相济,既在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又严禁出现在军事上有令不从的情况。统领着几支不听调遣的部队去打仗,调动不了他们,如果想用金钱去利诱,他们反而会生疑。这时可以故意制造些错误,然后硬说是别人的过失,责备别人,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挥的人。这种警戒,是从反面去诱导他们,使他们折服。这种方法是用强硬和险诈收服士兵,使之服从。也有人认为这就是调遣部将的一种手段。《孙子兵法》上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也就是说,士兵不听话、不熟悉你的军令,这是做将领的过错。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指桑骂槐也就是杀鸡儆猴、敲山震虎。当初管仲降服鲁国和宋国,就是用的敲山震虎。管仲先让军队攻下弱小的遂国,这基本上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对鲁国却起到了有效的威慑作用。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建立联盟。宋国见齐鲁联盟,也只得依附于齐国。管仲的敲山震虎,基本上没有付出代价,就让两个国家臣服了。至于杀鸡儆猴的指桑骂槐之计,在古代的军事谋略家那里用得较为常见。春秋时,齐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带兵抵御晋、燕联军的入侵,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司马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司马穰苴一早来到营门,约定时间过了很久,庄贾还是迟迟不到,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酒气姗姗来迟。司马穰苴问他为何不守约,庄贾仗着自己是齐王的宠臣,说亲戚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所以来得迟了。司马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耽误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当斩!”司马穰苴即命拿下庄贾,斩首示众。庄贾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齐景公使者没有赶到之前,庄贾已经被斩首示众。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把违犯军令的大臣按照军纪处死,个个吓得发抖,无人敢不遵将令。由于司马穰苴的杀鸡儆猴,所以他的部队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在战争中多次取胜。

吴王阖闾读了《孙子兵法》后,非常佩服,就立即召见孙武并问他:“你的兵法精妙绝伦。你能不能当面给我演示一下,让我开开眼界呢?”孙武说:“这个不难。您可以随便找些人来,我可以当着您的面演练。”吴王想看看他的本事,就故意刁难他:“我的后宫里美女众多,她们可不可以?”孙武一笑说:“行呀!任何人都可以操练。”吴王从后宫叫来一百八十名美女。众女一到校军场上,只见旌旗招展,战鼓排列,煞是好看。她们嘻嘻哈哈,根本不当回事。孙武下令将一百八十名美女编成两队,并命令吴王的两个宠妃作为队长。等两队都站好后,孙武命令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然后严肃地说:“练兵非儿戏!你们一定要听从命令,不得嬉笑打闹,如果谁违犯军令,一律军法处理!”美女们以为大家是来做游戏的,并不认真。无论孙武怎么下令,她们都不遵从。孙武沉下脸来,说:“按军法,违犯军令者斩,队长带队不力,推出斩首!”吴王一听,慌了手脚,急忙派人对孙武说:“将军确实善于用兵,军令严明,吴王十分佩服。这次,请放过寡人的两个爱姬。”孙武回答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吴王既然要我演习兵阵,我一定要按军法规定操练。”于是,将两名爱姬斩首示众,吓得众美女魂飞魄散。在后来的操练中,众女就处处按规定行事,一丝不苟,不敢马虎,达到了孙武想要的效果。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1]也。

【注释】

[1]云雷屯:语出《周易·屯卦》。猛烈的乌云和焦雷,到了冬天就隐藏屯聚起来,等待第二年春天再爆发出来,就可以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译文】

宁可假装糊涂而不行动、不作为,也不假装知道、自作聪明地轻举妄动,胡作一通。应该深深潜伏,表面上绝不让人看出一点痕迹,这就像冬天的乌云雷电,都在积蓄力量,等待着来年春天的爆发一样。

【按语】

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武襄(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傥不如意,恐沮师。”武襄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帖钉之,加以青纱笼护,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视,乃两面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