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5214100000009

第9章 看穿现象背后的动机(3)

补偿心理的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并非不可避免。每个人只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用“其善”填补“其不善”之空缺,利用好心理补偿功能,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便可享受美好的生活!

责任扩散:困难面前,为何多数人都袖手旁观

1964年,美国纽约街头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吉诺维斯惨案,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的途中遭到歹徒持刀抢劫,吉诺维斯被歹徒无情地杀害。整个行凶过程持续了三十多分钟,而在这期间,总共有38名目击者从旁边走过,但令人震惊的是没有人上前制止,甚至没有一个人拨打电话求助于警察,致使本可避免的一出惨剧成为事实。

当一个人遭受不法侵害或是意外伤害时,众多的围观者却是无动于衷,甚至麻木地围观,于是我们不禁愕然,难道人类的良知已经丧失殆尽了吗?这更深层次的原因又到底是什么呢?据此,美国社会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责任扩散效应”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某种紧急情况下,如果在场的不只一个人,那么,这种帮助他人的责任就会被无形地扩散更多人的身上,扩散范围越大,个人的责任就会越小。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很容易想到:“既然别人都不出手,如果只有我出手,那岂不是白白地送死吗?”而正是这种想法抑制了个人应有的责任的意识。

2005年,震惊国人的公交乘务员掐死少女案,让众多人为之唏嘘,为之感叹。14岁的花季少女毛毛,在公交车上与公交乘务员辩驳的过程中,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乘务员活活地掐死。而当时车上没有一个乘客前去制止。

倘若当时有人站出来劝阻乘务员,或是督促司机赶紧把毛毛送往医院,或许一则悲剧就可避免。

而在事后寻找目击证人的时候,很多人仍旧选择了沉默。尽管最后,我们听到了正义的声音:“生命的脆弱只会体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但没想到在今天以这种方式体现……”肇事者也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但我们仍不禁要问:人们的正义感哪里去了?

一出出的悲剧在上演,难道真的是人类的道德在沦丧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责任扩散现象。责任扩散,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龙多不下雨”。也就是说,如果天上只有一条龙,当大地干旱的时候,它知道关爱大地是己任,于是就会责无旁贷地将甘霖普降大地。而当天上有好几条龙的时候,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它们对干旱的大地视而不见。因为它们很清楚,即使玉皇大帝怪罪下来,也不会只怪罪自己。

就责任扩散的问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还精心设计过一个实验,结果发现,面临危机时刻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实验是这样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被试者填写一张问卷后,自己便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者听到隔壁传来的尖叫声,接着,是椅子跟人一同跌倒在地板上的声音,随后是呼喊声:“噢,天哪!我,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是独自一人时的反应跟被试者是很多人时的反应大有差别。被试者单独一人时,其中有70%的机率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当有两个被试者时,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降为40%;而如果另一个人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者(即研究者的助手),则仅有7%的被试者尝试着提供帮助。

很显然,在听到别人的求助信号时,其他人的存在与态度,对自身的选择起到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这也正是为何困难面前大多数人选择袖手旁观的真实心理动机。因此,当一出悲剧发生的时候,围观者越多越没人肯站出来,很多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充当麻木的看客。

其实,责任扩散的事例在生活中到处可见,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往往都是责任扩散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避免责任扩散的事件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责任具体化。这样一来,被扩散到周围人身上的责任就会重新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这时候,这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强烈起来。一个人一旦在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就会马上采取行动了。

巴纳姆效应:为什么现代人大都相信心理测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圣者就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镌刻了“认识你自己”的铭文。然而,直至今日,人们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还是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暗示和干扰,因此别人的言行对自己总是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致使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作巴纳姆效应。

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曾经有位心理学家精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

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测验结果让参试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第一份是参加测试者自己的结果,第二份则是心理学家根据多数人的回答总结出来的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参试者认为,第二份结果则更为精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尽管第一份结果才是自己的结果。

了解了巴纳姆效应,我们就不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的现代人都相信心理测试。很多的心理测试,利用的就是巴纳姆效应,那些答案也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好比心理学家拿出的第二份测试人格特征的结果,正因为它综合并平均了每个人的答案,所以,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准确的。

其实,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心理测试用的都是一些涵盖面很广的话语,它们在多数人身上都可以体现。这就如同在浩瀚的大海里随便抓几条鱼,然后将鱼的特征进行描述,随之让海里的鱼都感到自己确实就是这样的。

因此,心理测试不是因为测试者多么高深莫测,只是他们懂得并利用“巴纳姆效应”,把握了人们从众的心理。

没个性化:为什么看演唱会时人会跟着大声唱歌

如果你看过演唱会或是其他娱乐晚会,你一定会发现,平时内向羞涩的自己,一向不太爱说话,更不太喜欢跟陌生人打交道,可是看演唱会时,你却发现自己在大声地跟着别人一起唱歌,音乐和歌声让你的内心情绪得到释放,于是,你更加喜欢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晚会。

其实,大多数人都一样,不仅看演唱会时会附和着大家一起大声唱歌,看体育比赛时也会跟着大家一起高声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就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支配他们这么做的心理动机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没个性化”现象。也就是说,当人把自己埋没于团体之中时,个人的意识就会变得非常淡薄,而一旦一个人的个人意识变淡薄之后,他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周围的人反而成为一道掩饰自己的天然屏障。在那里,没有人认识他,于是,他可以完全地放松下来做自己随心所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