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生活:让你受益一生的88个心理学定律
15214100000013

第13章 今天你可以很快乐(3)

老板来不及跟王敏唆,更来不及督促,他直接果敢决定:“让小刘来负责这份策划案,你去布置会场。”老板说这话时,眼神里的失望不加掩饰,王敏的心里更是“突、突”跳个不停。接下来,王敏的表现更是糟糕,她开始忧心忡忡,恐惧不安。办公室里,她总是感觉到别人异样的眼神,工作起来根本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回到家里,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跟自己一起住的弟弟这几天一看见她就跟老鼠见了猫似地逃离。

又是周五的晚上,王敏看到酒突然有一种一醉方休的冲动。结果,她如愿以偿地喝醉了。一觉醒来,已是大天亮,头有点疼,但感觉心情好了很多。弟弟这时在旁边小心提议:“姐,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出去走走吧!”

王敏跟弟弟去了游乐园,在那里,她的肉体受到了折磨,而她的精神却得到了释放。

例子中的王敏显然被那一份策划案搞得太紧张了,以至于焦虑不安,脾气暴躁。倘若生活中的你也跟王敏一样,时不时地就会焦躁不安,你就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变化了,一定要懂得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小假,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

事实上,紧张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紧张系数与工作学习效率呈倒“U”曲线的关系,适度的心理紧张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反而能起到良好促进作用,有助于人们的唤起注意力并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考验。但是,紧张过度就会物极必反,不但不利于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还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

其实,大多数的紧张是因为不够自信。适度的紧张是我们的“朋友”,是帮助我们全神贯注的“助推器”。所以,当自己感到紧张时大可不必一味地逃避,要学会遏制和缓解自己由于紧张而带来的坏情绪。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开展积极的自我对话,问问自己如此紧张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你不妨到郊外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这对缓解你的压力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因为运动本身就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踢猫效应:别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整顿公司的风气,需要在公司的员工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于是他许诺自己会早到晚回,给员工做表率。

就在他信誓旦旦地表态后不久,一次他由于看报看得太入迷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开车在公路上疾驰,结果由于超速驾驶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因为耽误了时间而迟到了。

他进入自己的办公室时愤怒至极,但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结果,销售经理气急败坏地走出办公室,接着又将自己的秘书叫到办公室并对她挑剔一番。

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作为公司的最底层,在公司里自然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泄对象,只好无可奈何地窝着一肚子气挨到下班,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儿子就大发雷霆,窝了一天的气立刻爆发出来。

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非常恼火,于是,为了发泄,便狠狠地踢了一脚自己家里的猫。

猫受到小主人莫名的一踢后逃出家门,一路狂奔,这时,一辆汽车疾驰而来,猫就这样惨死在车轮下……上面的例子里,坏情绪就像从金字塔的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一样,而那个无处发泄的、最小的元素—猫,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很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并不能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让自己的坏情绪毫无控制地蔓延,蒙蔽自己的心智,只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总感觉自己只有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才能平息心头的怒火。

其实,受到批评,人的心情自然不好,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批评之后所产生的“踢猫效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更是一个人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的一种表现。

一天,林肯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陆军部长斯坦顿气呼呼地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林肯一看到这个气急败坏的陆军部长,就知道他肯定又被人指责了。

“怎么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说说看,也许我能给你出出主意。”林肯笑着对斯坦顿说。

林肯一开口,斯坦顿就像是找到了发泄的对象,对他咆哮道:“唉,简直是太气人了,今天有位少将竟然用带有侮辱性的口气跟我讲话,可笑的是,他所说的事根本就不存在。”

斯坦顿满以为林肯会安慰他几句,然后痛骂那名少将一通,即使只是为了安慰。但林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回敬”那位无礼的少将。

“你可以在信中狠狠地骂他一顿,让他也尝尝被指责的滋味。”

“对,你说得很对,我一定要大骂他一顿不可,他有什么权力指责我呢?”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

林肯看完后,对斯坦顿说:“你写得太好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林肯一边说着,一边把看完的信顺手扔进了炉子里。

斯坦顿看到林肯把自己的信扔进了炉子,大惑不解,皱着眉头问道:“喂,你在搞什么,是你让我写这封信的,现在你竟然又烧掉了它。”

林肯笑着回答说:“难道你不觉得,写这封信的时候你的气已消了大半吗?如果还没有完全消气,那就接着写第二封吧。”

毋庸置疑,林肯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英明和智慧,世人有目共睹。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他无疑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因为他懂得,倘若不让斯坦顿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出来,他就会将其蔓延到一些无辜的人那里,这样下去,形成一条链条,这本该在他这里终止的“怒气”就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因此,林肯选择成为他发泄的对象,并帮助他将怒气就此消下去。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本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是身边的环境,还是身边的人,都会对自己的情绪有所影响。而这种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心理体验就是情绪。很显然,情绪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情绪,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给大家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而厌烦、压抑、忧伤、愤怒的消极情绪,也同样会影响身边的人,很容易造成一种紧张、烦躁甚至充满敌意的气氛。

这也正是为什么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心情不好,自己也心情不好的原因。因此,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坏情绪,避免让它成为平静湖面上的小石头,让涟漪一波一波地扩散开来。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的性情非常古怪,动辄就会大发脾气。他经常跟自己的小伙伴吵架,这件事情让他自己也很懊恼,但他却执拗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对他说:“孩子,从现在起,你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一周过后,院子里的篱笆上已经被小男孩钉上了36颗钉子。看着这些钉子,小男孩似乎开始悔悟,接下来的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避免和别人吵架。这样一来,他每天钉的钉子就越来越少了,而且他还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钉子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颗钉子都没有钉,他很高兴地跑去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掉一颗钉子。”男孩照父亲的话去做了。终于有一天,钉子全部被拔光了,他忙去告诉父亲。

父亲跟他一起来到篱笆边,看着千疮百孔的篱笆,若有所思地对他说:“儿子,干得不错!但是,篱笆上的这些钉子洞永远也不可能消失了。这就好比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然后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一样。”

小男孩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一改自己的坏脾气,跟身边每一个人都尽量友好地去交往,他的朋友日益多起来。

把一枚钉子钉在篱笆上,即使被拔了下来,篱笆上的钉子孔恐怕也难以消失了。在生活中,在坏情绪驱使下的恶言恶语,正犹如一把利剑插入了别人的身上,即便剑拔了下来,伤口犹存。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坏情绪的传递者。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然后轻装上阵

美国芝加哥郊外有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霍桑工厂。在同行业内,这个工厂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算是一流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里的员工却经常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待遇不好,以至于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了探寻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24年11月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对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试验,此次研究试验中,调查小组设定了一个被称作“谈话试验”的重要环节。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里,专家们分别找工人们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耐心地倾听他们对待遇、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不满,并将其言论记录在案。

正当专家们准备将这项调查结果呈报给工厂高层领导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经过“谈话试验”后,霍桑工厂的工人们不再抱怨,干活时更加卖力,工厂的效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原来,工人们对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有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又没有得到及时地宣泄,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后就演变成了抱怨、抵触等负面情绪。而这种不满的情绪一旦被他们带到工作中,就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工作效率。“谈话试验”恰恰使他们找到了宣泄的出口,释放了积蓄多年的不满情绪,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于是,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美国《读者文摘》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一位医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妇女打来的电话,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恨透他了!”“他是谁?”医生问。“他是我的丈夫!”医生为此感到莫名其妙,于是非常礼貌地对妇女说:“对不起,我想您打错电话了。”

但是那位妇女就好像没有听到医生的话似的,继续说个不停:“我一天到晚照顾四个小孩,而他却天天骂我无所事事。有时候,我想出去散散心,他却不让。再看看他自己,总是很晚才回家,问起来就很不耐烦地说自己有应酬,天才会相信他的鬼话……”

开始的几分钟里,医生一再打断她的话,并告诉她打错了电话,但她却是置之不理。几分钟过后,医生不再说话,而是听她把话说完。

妇女坚持把自己的话说完了,她长吁了一口气,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医生说:“我知道您不认识我,可是这些话我已经压得太久了,现在我终于说出来了,我感到舒服多了,谢谢您。对不起,打搅您了!”

医生还没来得及开口,电话那头已经响起“嘟嘟”声。

生活中种种的不幸和不满,总是会让我们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这些意愿中,最终能够实现的却寥寥无几。于是,各种情绪纷杂而来。而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能硬生生地将它们压制下去,而是要努力找到合适的发泄方法,将它们宣泄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正是霍桑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宣泄是为了改善情绪,但一定要注意宣泄的方式,不要随便就把别人当成自己的“出气筒”。

选择一个私密的空间,将自己的坏情绪统统宣泄掉,然后全新地走入生活才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工作高效的好选择。

周末的上午,白小松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找到那张银行卡,他筋疲力尽地瘫坐在床边。

开始的时候,他因为找不到银行卡而焦急、恼怒。慢慢地,他已经不再是为了找卡而找卡,而是转变成了跟卡、跟自己较劲。

其实,那张卡里并没有钱,只是他打开自己的钱包时发现卡“不翼而飞”了,于是他开始折腾起来,甚至顾不上想想自己上次用那张卡到底是什么时候。

其实,白小松动怒是有别的理由,银行卡只是一根导火线。连续两个月超负荷的工作,已经让他感到疲惫不堪,加之领导动不动就拿他开刀,这样一来,无名的怒火就一直在他心中积蓄。他看到自己的女朋友时总是一张苦瓜脸,以至于女朋友又时不时地抱怨。于是,当他发现卡不见的时候,感觉卡也在跟自己过不去。

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白小松终于在床头柜与床之间的夹缝里找到了那张令他火冒三丈的卡。

白小松用女朋友的修眉夹夹出了那张卡,将它掰了一个稀巴烂,然后狠狠地将它扔进了垃圾桶。

折腾了一上午,白小松突然感觉自己有一种长时间以来不曾感觉过的轻松。他坐在地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感觉肚子饿得难受。于是,他披上衣服,下了楼来到饭馆,点了两个菜一个汤,还有一瓶雪花啤酒。几杯下肚,白小松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爽!

一张卡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但它也成了拯救白小松情绪的“功臣”,让他愤懑、忧郁、不满的情绪得到释放。适当的宣泄就如同心理排毒,能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感。

诚然,一个人如果能够收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有涵养的绅士。但是,“绅士”也需要发泄。一味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致使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就会使人们在心理上形成强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旦超越了自己承受的范围,就会引发精神忧郁、孤独、苦闷等心理疾病,甚者精神失常。因此,适当的宣泄是缓解一个人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尽管有时这方法看起来就像白小松把卡掰碎那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