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茄果类蔬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55300000015

第15章 生理性病害(4)

(4)番茄植株整枝、打顶过早、过重也可产生卷叶。因为根系吸收输送的磷酸,是经由下部叶片输送到上部新生叶片的,打顶过早磷酸无处输送,就积累在下部叶片中使之老化而卷曲。

防治方法

(1)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

(2)精细整地,适时定植,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温和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

(3)适时、均匀灌水,避免土壤过干过湿。

(4)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

(5)保护地番茄在高温时,要及时放风,控制温度不过高,放风量要逐渐加大,不要一下子放风过急。

(6)适时、适度整枝、打顶,打顶不要过早、过重,保持合理的叶面积,既要防止番茄生理性卷叶(王久兴)旺长,又要防止早衰。

(7)生理性缺水所致卷叶发生后,及时降温、灌水,短时间就会缓解症状,但干旱后应避免在高温的中午补水,以免因地温突然降低,根系不能适应反而吸水受挫,引起生理干旱而加重卷叶;发生缺素所致卷叶,可对症喷施复合微肥1~2次。

(8)采用遮阳网覆盖栽培。

发病症状2,4-D药害主要表现在果实上,果实顶端出现乳突,俗称“桃形果”或“尖头果”。叶片受害表现为向下弯曲、僵硬、细长,小叶不能展开,纵向皱缩,叶缘扭曲畸形。受害茎蔓凸起,颜色变浅。生产中,浓度偏高,涂抹花梗后,在涂抹处会出现褪绿斑痕,即通常所说的“烧花”,这些花大多会过早脱落。

发病原因低温季节栽培番茄,为促进坐果,往往用2,4-D处理番茄的花,但如果抹花不当,就会造成药害。主要原因是所使用的2,4-D药液浓度不当。果实产生药害,一是2,4-D浓度过高;二是重复抹花;三是不管什么时候处理花均采用相同的浓度,不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相应降低浓度。叶片、茎蔓产生药害,是2,4-D直接蘸、滴到嫩枝2,4-D药害为害叶片2,4-D药害为害果或嫩叶上所致。有时附近田块施用2,4-D飘移过来,或用喷洒过2,4-D而没有洗净的喷雾器喷农药或叶面肥,均能造成番茄2,4-D药害。

防治方法

(1)处理浓度要适宜。适宜的2,4-D浓度为10~20毫升/升。随着气温增高,降低浓度。高温季节采用浓度低限,低温季节采用浓度高限。一旦发生因2,4-D浓度过高引起的药害,可通过浇大水,增加施肥量,促进植株生长的方法缓解。

(2)处理方法要合理。由于2,4-D会对番茄的叶片产生为害,使叶片皱缩,颜色加深,出现条形蕨叶,生长缓慢,所以只能处理花朵。为防止2,4-D液滴到嫩枝或嫩叶上,严禁用2,4-D喷花。常用的处理方法为涂抹花梗法和蘸花法。

采用涂抹花梗的处理方法时,先在配好的药液中加入少量红色(或其他颜色)的颜料作标记,然后用毛笔蘸药,在花柄的弯节处轻轻涂抹一层2,4-D药液,也可涂抹在花朵的柱头上。这种方法要一朵一朵地涂抹,缺点是费工,同一花穗内的果实生长不整齐,第一个果很大,以后依次减少,成熟期不一致。因此,效果不十分令人满意。要掌握好抹花时机,初花期花数少,可隔天1次,盛花期花数多,要每天1次。对当天开的花也要注意,处理早了易形成僵果,处理晚了易形成裂果。

蘸花法是把开放的花轻轻按入2,4-D药液中,让整个花朵均匀地蘸上2,4-D药液。这种方法处理后容易引起果实尖顶,形成桃形果,此法多在劳力不足的情况下采用,效果不如涂抹花梗法好。

对同一朵花不要作重复处理,重复处理同一朵花,会因花上的2,4-D药量过大而发生“烧花”。为避免重复处理,在配制好的2,4-D药液中,要加入广告色等带有颜色的指示剂,以便在处理番茄花后,在处理部位留下标记。选用指示剂时要注意,不要选用碱性或酸性较强的材料,以免涂抹后腐蚀花朵,造成落花。为慎重起见,最好先做试验,确定其不会对番茄花产生为害后,再正式使用。

(3)处理的时期要适宜,适宜的处理时期是花开放前后各一天。花蕾过小,耐药性较差,容易烧伤花蕾;处理过晚,花已开放多时,保花效果不理想。一般抹花时间最迟不要超过开花后48小时。

(4)使用替代药剂。与其他保花保果药剂相比,使用2,4-D最容易出现畸形果,因此,目前生产上为提高效率,可用微型喷雾器直接向花序上喷洒其他更安全的保花保果剂。可选用番茄灵(防落素),浓度为25~50毫升/升,低温时用40~50毫升/升,高温时用25~30毫升/升。也可用番茄丰产剂2号50倍液喷花,更安全。

番茄缺硼

发病症状番茄缺硼时,新叶停止生长,植株呈萎缩状态。最显著的症状是小叶失绿呈黄色或橘红色,生长点发暗或变黑,幼叶叶尖黄化,叶片变形。幼叶的小叶叶脉间失绿,有小斑纹,叶片细小,向内卷曲。严重缺硼时,叶片和生长点枯死,茎弯曲,短而粗,茎内侧有褐色木栓状龟裂。老叶变成浓绿色,叶柄变粗脆弱,易使叶片脱落。

根生长不良,变褐色。花和果实形成受阻,嫩芽、花和幼果易脱落,坐果少,成熟不一致,果实起皱,表面有木栓状龟裂或木质化斑点,易产生畸形果,果皮上有褐色锈斑。

害虫(蚜虫等)为害也可造成新叶畸形,因此一旦发生时要仔细观察有无害虫。缺钙表现为生长点附近发生萎缩,但缺硼特征是茎的内侧木栓化。

发病原因土壤酸化,硼素被淋失或石灰施用过量均易引起缺硼。土壤干燥,有机肥施用少容易发生。施用钾肥过量时也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提前底施含硼的肥料。在番茄苗期、花期、采收期或发现植株缺硼时,用0.05%~0.2%硼砂或硼酸溶液叶面喷施。隔5~7天喷1次,共喷2~3次。

番茄缺镁

发病症状在第一个花房膨大期植株下部老叶出现失绿,叶脉间出现模糊的黄化现象,而后向上部叶片扩展,形成黄花斑叶,严重的叶片略僵硬或边缘上卷,叶脉间出现坏死斑或在叶脉间形成褐色块带,致叶片干枯或整叶至全株黄化。

发病病因

(1)低温影响根对镁的吸收。

(2)土壤中含镁量低,有时土壤中不缺镁,但由于施钾过多或在酸性及含钙较多的碱性土壤中影响了番茄对镁的吸收。

(3)有时植株对镁需要量大,当根系不能满足其需要时也会造成缺镁。

防治方法

(1)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保持中性,必要时可施用石灰进行调节,避免土壤偏酸或偏碱。

(2)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配比合理,当镁不足时,施用含镁的完全肥料,生产上常用番茄叶片缺镁症状的镁肥主要有钙镁磷肥、硫酸镁等,前者多做底肥。应急时,可在叶面喷洒1%~2%硫酸镁水溶液,隔2天喷1次,每周3~4次。

(3)适当控制浇水,避免大水漫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

(4)提高地温。

番茄紫斑叶

发病症状植株瘦弱矮小,叶片僵硬,无光泽,脉间有紫红色斑块。植株下部老叶变黄,边缘上卷,有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枯斑。病株果实小,生长慢,成熟迟。

发病原因这是由于植株缺磷所致。番茄期和结果期需磷较多,容易缺磷。一般酸性或偏酸性土壤及土壤紧实情况下容易缺磷。另外,土壤水分不足或温度偏低,可降低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或根系的吸收能力,使植株出现缺磷症状。

防治方法

(1)调整土壤酸碱度,提高磷的利用率;土壤含磷量少,可在定植前施足磷肥,每亩施过磷酸钙20~25千克或磷酸二氢铵10千克。

(2)施足腐熟有机肥,并深翻土壤,整平耙碎。

(3)科学浇水,保持土壤有一定湿度,避免土壤干燥。

(4)加强棚室温度管理,注意增温、保温。

(5)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液,或0.5%~1.0%过磷酸钙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