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肥胖病知识读本
15054800000011

第11章 肥胖病病因与发病机制(2)

TNF-α主要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与脂肪积累的调控:①直接对脂肪、肌肉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起抑制作用,使其表达减少、功能减退。②直接影响脂肪细胞、肝脏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及其与胰岛素的亲和力,并可进一步抑制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和底物的磷酸化。③TNF-α能激活神经酰胺类物质。神经酰胺类物质可抑制胰岛素刺激脂肪细胞对糖的摄取作用。④TNF-α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或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的细胞毒性因子产生一氧化氮,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因而TNF-α被看作是胰岛细胞致病性损害的重要介质。⑤TNF-α可抑制其他脂肪细胞因子如脂联素的合成及增加FFA的释放。

3抵抗素(Resisten)

Steppan等给他们所发现的这种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激素取名为抵抗素,是因为多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激素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实验证明了3T3-L1脂肪细胞经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率可被纯化重组的抵抗素降低37%,被抵抗素IgG抗体升高42%。M.Bajaj等发现血浆抵抗素水平与肝的脂肪含量有关,并且影响肝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目前对抵抗素的研究还不透彻,抵抗素的作用机制也不清楚,有人认为抵抗素能通过胰岛素的抵抗作用,对人体脂肪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

4白细胞介素-6(IL-6)

白细胞介素-6是另一种与糖、脂代谢有关的脂肪细胞因子。Mohamed等证实肥胖病患者脂肪组织能够分泌大量的IL-6,使血浆中IL-6水平上升25%。IL-6的水平与IR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其机制可能是IL-6能够诱导脂肪组织分解,促进脂质氧化,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从而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另外,当机体大量运动时,骨骼肌内的能量危机可以作为刺激IL-6表达释放的信号,IL-6的水平可以达到基础状态下的100倍,大量的IL-6诱导脂肪组织分解。

二、内分泌代谢因素

肥胖发生与内分泌系统关系密切,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激素的影响。一些内分泌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分泌过多,以及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分泌减少等,均可发生肥胖。

1甲状腺激素与肥胖

医学家们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出现消瘦症状、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候出现肥胖的情况进而推测甲状腺激素与肥胖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因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如肥胖病患者使用甲状腺素片等来控制肥胖。一般认为,甲状腺素主要通过对基础代谢率的调节而影响体重的变化。四碘甲状腺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甲状腺分泌的两种激素,二者合称为甲状腺激素,它们都是碘化的氨基酸衍生物。T3、T4作用增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时,代谢率加快,饮食增加,同时消耗也增加,出现消瘦;作用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则代谢功能低下,代谢率减慢,产生厌食和身体肥胖。

2胰岛素与肥胖

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能量代谢中的重要调节激素之一,也是已知的唯一降低血糖水平的激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糖代谢,同时对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也有调节作用。胰岛素可促进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转变成中性脂肪并储存起来,同时抑制储存脂肪的水解,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此外,胰岛素对脂肪酸的氧化分解也有抑制作用。因此,胰岛素水平增高,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在肥胖开始时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3肾上腺素与肥胖

肾上腺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内分泌腺体,包括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分泌三大类激素,即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少量的性激素。其中的糖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分解,抑制使其合成,使分解出来的氨基酸转移至肝脏,加强糖异生过程,并拮抗胰岛素,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受抑制,减少外周葡萄糖的利用;脂肪、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也减少,使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使四肢脂肪分解增加,而腹、面、两肩及背部脂肪合成增加,这就是“向心性肥胖”。

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与肥胖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主要作用于腺垂体中的POMC,使其分解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β-LPH和少量肽类。CRH有两个受体:CRH-1R和CRH-2R。CRH-1R主要由牵张力诱发;CRH-2R特定表达于VMH,调控进食。CRH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而减少脂肪生成。各种原因导致的直接或间接CRH分泌不足都会引起肥胖。

5性激素、生长激素与肥胖

雄激素、雌激素与孕激素都属于可以促进机体合成代谢的激素,因而从理论上说,这三种激素都具有促进肥胖发生的作用。

研究发现,男性肥胖病患者,体内的雄激素水平与肥胖度成反比,越是肥胖雄激素水平也低,这就难怪一些肥胖男性容易出现女性的特征。男性肥胖病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高低与体重的增长成正比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脂肪细胞可以将雄激素通过芳香化过程转变为雌激素有关。

女性肥胖病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与男性恰恰相反,往往是呈增高的趋势;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与男性患者基本相同,即体内的雌激素高低与体重的增加成正比关系。

生长激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身体增长和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又阻止糖类的吸收和加速脂肪氧化。肥胖者生长激素分泌明显低于正常人。另外,生长激素的生酮作用,可加速体内储存的脂肪水解,增加血中游离脂肪酸,同时也使脂肪氧化加强,生成的酮体增多。

6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由胰岛α细胞分泌,其作用和胰岛素相反,抑制脂肪合成。

总之,肥胖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如遗传倾向、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及精神因素等,都是重要原因。

三、种族民族因素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一个印象,亚洲人体型中等,而西方民族则多出现肥胖情况。研究者在平衡了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后发现,黑人女性的体重指数、肥胖率及皮下脂肪厚度均高于白人女性。在我国广西地区的一个研究中,调查了广西籍壮族、广西籍汉族及其他民族与肥胖的关系,发现不同民族的肥胖发生率不同。其他民族的人群BMI较高,广西汉族人群次之,而BMI最小的是广西壮族人群。

四、年龄性别因素

年龄也是肥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儿童到青年、壮年、老年,体重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在儿童期、老年期更容易发生肥胖。此部分在前边已经有所陈述。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容易肥胖,这主要是生理上本身的差异,有多种因素促成女性身体脂肪含量比男性多。标准体重下的女子身体脂肪含量为25%,而男子只有15%,一般认为与女性雌激素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有关。林海等分析了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人的营养状况,结果女性中肥胖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2540%和1724%,男、女现患病率分别达3172%、4079%,农村中分别为898%和1594%。1968年在英国伦敦的人群中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高,男女的肥胖人数都在增加,但是女性的增加速度高于男性,到50岁以后,女性肥胖的人数就超过男性了。从男、女比较来看,50岁以内,人群中男性肥胖率比女性高,50岁以后则女性偏高。而从整体上看,成人中肥胖人数男女差别不大。

五、环境因素

社会是个大舞台,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于肥胖病的发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社会经济状况对肥胖病发生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经济基础也决定机体的脂肪。研究发现,在经济状况不太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里,社会经济状况越好者,肥胖的发生率往往也越高;社会经济状况越差者,肥胖的发生率反而较低。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西方富裕、发达国家里,社会经济状况越好者,其肥胖的发生率越低;社会经济状况越差者,肥胖的发生率越高。这一调查结果也正好可以用来纠正中国人以往总认为胖是“富相”的观点,在困难时期,许多穷苦人食物供应不足很少发生肥胖,而富裕阶层因为有钱很容易得到各类食物,富人营养更好一些,容易发生肥胖;而在富足时代富人更加注重于自身的健康和体重调控,通过摄取健康食品、追求时尚等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从现实也发现,富人更喜欢健康的、精雕细刻的食物,甚至把食物作为享受,穷人可能仅限于果腹。

2社会经济地位对肥胖病发生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是人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水平及职业特点的综合反应,不同的社会地位就必然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思想、行为选择等多个方面。

观察发现,体能消耗少、工作规律化、从事室内工作的人多有肥胖倾向,如教师、炊事员、行政工作人员和一些特殊职业的工人。经过调查发现,许多整天坐着工作的人,大多数人腹部都有些肥胖。研究资料显示:炊事员由于每天受芳香气味的刺激,加之每日进食过多的高能量饮食,肥胖的发生率多达604%;食品厂和啤酒厂的工人中,肥胖人多达448%(其他单位的人肥胖发生率仅为159%);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约有80%的人有轻中度肥胖。

调查研究发现,脑力劳动者的肥胖发生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的肥胖发生率高于农村。欧美国家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状况与肥胖发病率可能存在反向关系,社会地位越低肥胖者越多,且女性的肥胖状况受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较大,男性和儿童受到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地位和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的肥胖呈负相关,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女性其BMI值及肥胖率均高于中等及高社会经济地位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成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其BMI及肥胖率的变化也不相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的BMI及肥胖率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幅度小,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从事手工劳动女性的变化幅度较大。

3文化因素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于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的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的人群文化背景有所差异。由文化背景所致的对于肥胖和健康的看法和观念,会影响肥胖的发生率。比如很多老人喜欢小胖孩。富裕的生活,全方位的“呵护”,哺育出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而在中国人交际中,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饮食膏粱厚味,且以荤为主,否则总觉得待客不周,这也让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吸收了大量的脂肪和能量。

六、饮食因素

体重主要是由热量的摄取和消耗的平衡决定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肥胖是由于能量摄取过多,消耗相对不足,导致能量失衡的结果。进食量过多,尤其是饮食中脂肪含量增加是能量摄取过多最常见的原因。《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但我们发现,同样都是吃饭,而一些人就是不胖,一些人却肥胖了,甚至生了疾病。为什么?由此我们就要考虑一下,人们吃的东西也有讲究。

饮食造成肥胖的原因,不外两点:

1饮食结构的变化

饮食结构主要指我们饮食中的成分结构。我们知道,一个人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主要靠食物,而食物主要包括六种成分,那就是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俗称六大元素。糖、脂肪、蛋白质与肥胖发生关系最为密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营养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食物匮乏,营养不足,主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而今主要以高糖、高脂肪、高蛋白为主,彻底告别了过去“瓜菜代”的时代,这一饮食结构的转变,为肥胖病的蔓延做了铺垫。

人体的三大元素,最终的代谢结果只有两种,一种就是被消耗掉,一种就是消耗不掉而转化成能量(主要是脂肪)堆积起来。糖和蛋白质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转化为脂肪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