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期待是美丽的
15054700000045

第45章 后记

与“教育在线”结缘,应是在2003年的春天。

当时我在市教育局做电教馆长兼信息中心主任,由于上下同欲,众志成城,在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做得蛮有声色。春节前后,在《人民政协报》做记者的同乡贺春兰女士来访,我们做了一次长谈,她对我们颇有好感。之后不久,便给我寄过一张《人民政协报》,上面有她采访我们的文章。接着又接到她的手机短信,说除了报道文章之外,她还写了篇采访札记,发在“教育在线”论坛,建议我闲时一观。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教育在线”。带着踏雪迎风访故交的期待,我找到了“教育在线”网站,找到了那篇文章。读过之后,顺便浏览了其他栏目,对于“教育在线”几个紧贴教育前沿的栏目挺感兴趣,特别是“书香世界”栏目,以后便成了我的精神家园,闲暇时候到上边读些文字,偶尔也发上去一些篇什,间或也有些网友的跟帖,多是溢美之辞。那个时候对“教育在线”的印象,是一个麇聚江南才俊的地方,其间多数文章,远非我等所能及。因此,也经常从中转载一些,放在我们的教育论坛里边,一是为了烘托人气,二是为了让我们的老师们看看,文章怎么写才像样子。

2005年夏,一个挺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竞聘,然后就到了焦作市第十三中学任校长。说是竞聘上的,不如说是落榜之后“组织”对我的一个“妥善”安置。因为我本没有竞聘这所学校,只是通过竞聘演说与答辩,上边似乎觉得我也算得上一块材料,我报名的那所学校不“需要”我,于是我就被放到了“需要”我的地方。

人往往是这个样子的,太顺畅就会磨掉了劲头。被“安置”到一个自己不是很愿意去的地方,常常会激起一些发愤的情绪。所以到了十三中,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听完了所有任课老师的课,并对听课中发现的点滴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或者与个别老师单个交流,或者干脆面向整个学校“广播”。文字的交流常常比口语的交流更能细致表达,时间一长,也便积累起来一些东西。

有一次,许衡中学张校长请中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来焦作讲学,在亲聆李镇西先生的报告之后,最震惊的就是他每天的“五个一”。听(或讲)一节课,与师生做一次谈话,读一万字的书,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写一篇教育随笔。这在一天之内完成,且能坚持下来,需要多大的毅力!想想人家,看看自己,除自惭形秽之外,便是对自己的懒惰与千方百计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的不能原谅。当时便暗下决心,李先生每天“五个一”,自己能不能做到每天“一个一”,如果一天“一个一”做不到,每周能否写上一篇教育随笔,如果连这都做不到的话,还能做哪些事情?还不如趁早收下自己的“雄心”,卷铺盖卷儿走人的好!

榜样确实有力量,有了李镇西先生“五个一”的辉光照耀,我终于把对自己要求的“最低值”——每周一篇教育随笔坚持写了下来。为了方便和大家的交流,我就把它们放在“教育在线”论坛的“书香世界”里边,好在此前在这里也有个相对较好的“人缘儿”,放上的篇子还能够经常得到一些鼓励,于是信心倍增,兴致渐浓,一发而不可收,便有了这个集子。

学校虽小,然五脏俱全,宏观管理,课堂教学,教师工作,学生工作,再加上自己的学习一得,列在一起有些分不清眉目,所以便假“杏坛物语”、“管理漫谈”、“师林闲话”、“学子情怀”、“肺腑感言”和“学林拾趣”来勉强给分一分类,其实界限未必清楚。好在我这个当校长的没有让秘书代笔的习惯,好歹都是自己的东西。

焦作市教育局局长张丙辰先生博学多才,在未任教育局长时曾为我的杂感集《玩深沉不容易》作序。后来做了教育局长,一些不知就里的人便说他鼓励下属不务“正业”。这次我的这册教育随笔结集,我又奉上书稿请为之序,而且心下暗自思忖,请教育局长勉励他直属学校的校长写教育随笔,该不会再遭到什么非议了吧!

前几个月在焦作许衡中学见到被称为“中国大教育文学第一人”的傅东缨先生,谈及我要结集一本教育随笔的事情,很是高兴。在我的请求之下,傅先生欣然应允,要为我的这个集子写几句话,所以我便匆匆完成这个后记,一看时间,正是2007年8月25日。

明天就是我做校长报到的两周年,想想也挺有意思。是为记。

在请傅先生写序和联系出版事宜期间,焦作市第十三中学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全体师生迁到了政府新建的一所学校,由于靠着人民大道,故取名为“焦作市人民中学”。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校搬迁等诸多事务,写东西是少了许多,但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在最后截稿时,将“舍我其谁”、“你将‘天下’置谁肩”等几篇东西一并列入,其时我的校长任期已经越过了三个年头。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在京打拼的同乡才子杨寿良先生的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李志强

200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