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农业科技
15054500000018

第18章 农业灌溉技术的发展(4)

尽管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农业灌溉面积的90%以上仍依赖于地面灌溉。由于我国地面平整和灌溉技术落后,田间灌溉工程不完善,管理粗放等原因,致使我国地面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低。通过大面积应用改良的地面灌溉技术,可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损失,缓解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对于促进我国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奠定基础。

(1)改良的地面灌溉特征

传统灌溉的主要不足是无法对灌溉过程进行准确控制,虽然可以控制灌水总量,但是灌溉水在田间的分布却难以控制,并由此造成灌溉质量较差。改良的地面灌溉技术主要表现出以下技术特征:

1)高精度平地技术是高质量地面灌溉的基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土地平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高质量的平整土地,才能有高质量的地面灌溉、精量播种、精量施肥等。激光控制平地技术可以实现高质量平地,效果非常好,在发达国家普遍应用。

2)应用实时反馈技术提高对灌溉过程的控制。地面灌溉水流在田间的运动扩散过程非常复杂,如能对其运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将会极大地提高地面灌溉质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实时反馈技术对地面灌溉水流过程进行监控,反求出适宜的控制参数,制订高效的地面灌溉方案,从而实现对地面灌溉的精细控制,提高灌溉质量。

3)应用高效的地面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地面灌溉的自动化水平。比如水平畦田灌溉、波涌灌溉等先进的地面灌溉技术,不仅提高了地面灌溉的自动化水平,而且实现了节水节能。

4)制订合理的灌溉方案。采用地面灌溉技术很难实现小定额灌溉,因此要制订适宜的灌溉方案,加强对灌溉过程的控制。

(2)改良的畦灌技术

改良的畦灌技术主要是指“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改进的畦灌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节约水量、易于实现小定额灌水。试验表明,灌水定额随畦长的增加而增大。

2)灌水均匀,浇地质量高。由于畦块小,水流比较集中,水量易于控制,入渗比较均匀,可克服高处浇不上、低处水汪汪的不良现象。

3)防止深层渗漏,提高田间水的有效利用率。小畦灌深层渗漏量小,可防止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预防土壤沼泽化和盐碱化发生。

4)减轻土壤冲刷,减少土壤养分淋失。

(3)波涌灌溉

1)波涌灌溉的概念。波涌灌溉,又称间歇灌溉、涌流灌溉,是采用大流量、快速推进、间断地向沟(畦)放水的灌水方式。与传统沟、畦灌溉相比,在理念和运行方式上有了重大改进,是一种新型地面灌溉技术。

波涌灌溉水流不同于传统连续灌溉一次湿润土壤,而是分段地把灌水由首段推进至末端,在一个灌水过程中包括几个间歇供水周期。波涌灌溉停水期间地表就会形成一个光滑的致密层,土壤这种表面边界的变化使地面粗糙率和水分下渗率降低,有助于水流快速向前推进,有利于提高灌水效率及均匀度,灌溉质量显著改善。

2)波涌灌溉的构成。波涌灌溉系统由水源、波涌阀、控制器和输配水管道等部分组成。波涌阀是铝合金材质,控制器和阀体的连接口是工业化标准建材,具有防水防尘功能。由于波涌阀采用的是左右双阀,可以实现交替供水,灌溉结束后,波涌阀自动关闭左右阀门,切断水源,避免水资源浪费,全过程都是由控制器自动完成。

3)波涌灌溉的优点。

A.节水效果好。节水效果与沟畦规格、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波涌灌溉与连续灌溉相比,可节约用水15%~30%。

B.灌溉时间短。波涌灌溉采用大流量快速推进,水流速度快,灌溉期缩短,节省时间。

C.解决了长畦灌水难。由于短畦占地、费工,所以在许多灌区沟畦比较长,最长的有近400米,若采用连续灌溉,灌溉时间长,田间深层渗漏严重。而采用波涌灌溉,可以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

D.灌水均匀、保肥效果好。缩小了畦首、尾入渗量的差距,灌水均匀。深层渗漏减少,肥料淋失量降低,使大部分肥料保持在根层内。

波涌灌溉如能结合沟灌,其优点会得到充分发挥。

4)波涌灌溉的技术要点。

A.周期、周期数和循环率。一次放水和停水的过程为一个周期;完成波涌灌溉全过程需要的周期数量为周期数。放水时间与周期时间之比为循环率。一般200米以下的沟畦以2~3个周期为宜;周期数少均匀度低,周期数多效果增加亦不明显。循环率一般掌握在1/3~1/2。

B.放水时间。波涌灌溉的放水时间应取连续灌水时间的65%~90%。

C.放水流量。具体根据水源、灌溉季节、土壤质地、田面平整情况等确定。放水流量大,流速快,节省时间和水量,但不能冲刷土壤。

(4)闸管灌溉

闸管灌溉是利用在田间可以自由移动的管道,在管道一侧安装有许多小型阀门,水流通过这些阀门流入畦或沟的灌溉方式。闸门的间距一般与畦沟的间距一致,其开度可以调节,以便控制流量。

根据管道制作材料的不同,可以将闸管分为柔性闸管系统和硬性闸管系统。由于柔性闸管造价低、使用方便,我国闸管灌溉系统普遍使用。在实践中,田间闸管可替代毛渠起到田间输配水的作用,还可以通过闸阀控制,调配入畦(沟)流量。

实践表明,田间闸灌可有效控制灌溉,灌溉水利用率达80%,比漫灌节水30%~40%,且具有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田间渠埂占地等优点,适应我国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需要。

(5)膜上灌溉

膜上灌溉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灌溉水在地膜上流动,利用自身重力,从放苗孔慢慢流到作物根部土壤的灌溉方法。该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新疆地区,结合棉花地膜覆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地面节水灌溉技术,该方法首先在棉花上应用,后发展到玉米、小麦等作物上,现在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膜上灌溉通过地膜上的放苗孔(灌水孔)灌溉,以侧渗方式湿润膜下土壤实现灌溉,属于局部灌溉,大大防止了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并减少了棵间蒸发,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与玉米、棉花的常规沟灌相比,省水40%~60%,增产效果明显。

膜上灌溉的灌溉定额、灌水强度等类似滴灌,但膜上灌溉投资很少。膜上灌溉可根据作物对水分的不同需求,通过调整放苗孔(灌水孔)的密度和孔径,来解决灌水强度和不均匀问题。

凡是地膜栽培的地方都可以采用膜上灌溉,但更适宜于在地势高、易板结、气温低的地区推广。实施膜上灌溉需要借助机械把施肥、铺膜、打埂、打孔、播种等工作一次完成,因此,配套农机具是膜上灌溉技术推广的关键。

1)膜上灌溉的基本形式。膜上灌溉是改良的地面灌溉,其基本形式仍然以沟灌、畦灌等技术为主。其在田间的实施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做畦膜上灌溉,首先要在田间如畦灌般做畦,之后将地膜铺在畦内,灌水时水在膜上流动,通过放苗孔或灌水孔流入畦田土壤,并借助侧渗湿润整个根区,如棉花膜上灌基本就是这种形式。第二,沟内膜上灌,首先在田间如沟灌般开沟,在沟底、沟坡以及部分垄背上铺农膜,作物种在沟坡或垄背上,水由放苗孔或渗水孔流入土壤,湿润耕层,如小麦垄膜沟种涌泉灌溉。

2)膜上灌溉的好处。

A.节水。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B.集雨。降雨时薄膜能将雨水汇集于作物根部,将无效的小雨变成有效的降雨,降水利用率提高10%~20%。

C.保墒。减少了棵间水分蒸发。

D.增温。覆膜后,土壤温度明显提高。

3)膜上灌溉需要注意的问题。

A.膜上灌溉属于低定额局部灌溉,要注意满足作物的水分需求,特别是作物中后期需水较多,应适时增打灌水孔。

B.地膜覆盖后,后期施肥不便,要对作物施肥方案适当调整,增施底肥或种肥。

C.播种前要喷除草剂,减少后期除草的不便。

D.作物收获后,残膜应及时妥善处理,避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3.3喷灌的出现与发展

喷灌,意为喷洒灌溉,是利用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压力将水通过管道输送田间,再经喷头喷到空中,形成类似降雨的细小水滴,均匀落下湿润土壤的一种先进灌水方法。

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地面灌溉还是灌溉的主要形式,但喷灌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更快,其中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丹麦等喷灌面积比例较大。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进喷灌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我国目前喷灌面积仍只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左右,远远低于以色列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消化吸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喷灌技术对我国农业节水非常重要。

3.3.1喷灌的出现

人类为了生存,在与自然界漫长的斗争过程中,学会了拦河蓄水、建渠引水、开畦灌溉等农田水利技术,保证了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供给。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增多,迫切要求有更多的粮食供应,同时由于工业发展,非农业用水的比例大幅增加,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节约农业用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

1894年,美国人查尔斯·斯凯纳发明了非常简单的喷水系统,开创了人类利用机械设施节水灌溉的先河。1933年,美国加州的农民澳滕·英格哈特发明了摇臂喷头,并对以后农业节水灌溉起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采用摇臂喷头灌溉,水分利用率比漫灌提高50%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技术、经济发展迅速,以皮尔斯为代表的灌溉企业制造出了半固定及固定式喷灌系统,使喷灌的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造价低,对田间耕作无影响,但是人工搬运劳动量大;固定式喷灌系统劳动强度小,但造价高、影响田间耕作。

20世纪30年代后期,哈里·法里斯通发明了喷灌机,并投入使用。这种机械充分利用了半固定式喷灌系统造价低的优点,利用小功率汽油机驱动,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劳务成本迅速上升,迫切需要比喷灌机劳动强度还要低的机械。195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农民弗兰克发明了水力驱动的喷灌机具,称中心支轴式喷灌机。这种机械配合使用摇臂喷头,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劳务成本显著下降,但这种灌溉系统占用土地,使土地利用率降低。由于其自动化程度高、地形适应性强,60年代后,在地广人稀、地势不平的美国中部广泛应用。70年代,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的喷头改为更节能的低压微喷头,此后,水力驱动也改为电力驱动。在美国的灌溉面积中超过30%是采用这种中心支轴式灌溉机。后来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推出了平移式喷灌机,但是因其成本高、能耗大、维修麻烦等,并没有太多应用。另外,还有一种流行于欧洲的卷盘式喷灌机,其源于法国,适合于中、小农场。其灵活、方便、劳务成本低,但是能耗高,灌溉均匀度差,喷水压力大,对作物和土壤的破坏作用较大。

3.3.2喷灌的优缺点

(1)喷灌的优点

1)节水。

A.可控制水量,喷水均匀度较高,避免了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损失。

B.喷灌用专门的管道输水,在输水过程中,几乎没有漏水和渗水损失现象,水利用系数高。

C.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质地确定适宜的灌水定额,减少了作物无效蒸腾,相同产量只要较少的灌溉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高。

实践表明:一般土质,喷灌可节水30%~50%;保水能力差的土质,可节水70%以上,节水效益相当可观。

2)省工。

A.喷灌可实现高度的机械化,尤其是采用自动控制的大型喷灌机,可节省大量劳动力。

B.减少田间劳动量,取消了田间输水毛渠、畦田的田埂等修建。

C.可综合利用,结合喷灌可施入化肥和农药,减少了施肥和喷洒农药的劳动量。据统计,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喷灌所需的劳动量仅为地面灌溉的50%。

3)省地。喷灌时用管道输水,无需渠道和畦埂,土地利用率高,一般可增加耕地7%~10%。

4)保土。通过调整喷灌强度,不破坏土壤结构,不产生地面径流,避免了表土流失。

5)适应性强。

A.适应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B.适应于大田、温室、农场、运动场、牧场、景观灯各种场所。

C.适应于沙土、壤土、黏土、沙漠等各种类型土壤。

D.适应于平原、山区等各种地形,如山区、丘陵采用喷灌,还可以减少人造梯田费用。

6)增产。

A.喷灌可采用小定额灌溉,便于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作物根区供水充分,有利于作物生长。

B.对耕作层土壤不产生机械破坏作用,保持了土壤正常的团粒结构,土壤疏松、多孔、通气性好,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C.调节田间小气候,增加近地层的空气湿度,为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D.能冲洗掉作物茎叶上的尘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

E.喷灌可防止或减轻灾害性天气对作物的影响。例如,干热风发生时,喷灌可提高空气湿度,降低气温。一般粮食作物可增产10%~20%,经济作物增产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