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形文字把图画文字上升到艺术,既不单纯是一种本能,也不仅仅是为了纯粹实用的目的,而是两者的结合。无论汉语、英语、希腊语、拉丁语,最初的“艺术”一词无不与技艺有紧密的关系。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
人类的文字史分为三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形意文字,包括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故又称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不能用于记录语言。意音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是人类文字史走出原始进入古典时期的标志。发展成熟而又代表高度文化的意音文字很少,只有西亚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丁头字和圣书字早已废止使用,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拼音文字又称字母文字,是继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后人类文字史的第三个阶段。字母文字的发展又分为三个时期,即音节字母时期、辅音字母时期、音素字母时期,而音素字母时期还可以再分出“拉丁字母国际通用时期”等。
6.4.3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艺术
迄今为止,世界上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艺术作品要算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壁画了,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其中包括野牛、野猪、母鹿等,这些洞与形象被描绘得非常逼真、生动,有正在跑的,有已经受了伤的,也有被追赶而陷于绝境的,显然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动物各种神情姿态的模仿和记录。因此,关于艺术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德国作家席勒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的“游戏说”,德国考古学家雷拉克提出的“宗教魔法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奈勒、弗雷泽和美国心理分析学家弗罗姆提出的“巫术说”,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灵表现说”,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提出的“劳动说”等。
从19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总是想利用自己过剩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的天地来实现物质和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我国汉代《毛诗序》也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等之类的表述。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只有人才能制造符号和使用符号,从原始民族的礼仪到文明社会的艺术,无非都是人所制造和使用的符号,只不过艺术符号不同于其他任何符号,因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拉斯科洞窟壁画同阿尔塔米拉洞齐名的法国韦泽尔峡谷拉斯科洞窟壁画,被誉为“史前的罗浮宫”。这是一条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的大型岩洞。洞窟绝大多数的岩画作品绘于约公元前15000年,包括147个旧石器时代的史前遗址和25个内有壁画的洞穴。这里无论是从民族学、人类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都非常令人着迷,因为这里的壁画中的打猎场面有约100种动物形象描绘细致、色彩丰富、栩栩如生,对研究人类史前艺术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壁画对狩猎场面的记录描绘可以看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情感的宣泄、单纯的模仿或是宗教、游戏、巫术目的。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艺术“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劳动、音乐和诗歌是极其紧密地互相联系着,然而这三位一体的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劳动,其余的组成部分只有从属的意义。”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劳动创造了一个人造的世界,劳动的产品则在人的对象世界中增加了一个人造世界,或称第二自然。而无论汉语、英语、希腊语、拉丁语,最初的“艺术”一词无不与技艺有紧密的关系。正如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6.4.4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学习世界史,可以清楚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猎狩等食物采集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过漫长的实践和经验的累积,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发明。农业文明产生了青铜器、铁器、陶器、文字、造纸、印刷术等科技成就,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经济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自工业文明开始人类对自然可以“征服者”而自居,开始对自然进行“审讯”与“拷问”。
发生于1750年至1850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煤成为新能源并得到广泛应用,纺织机、蒸汽机、有线通信和无机化工材料、高炉炼钢技术等相继问世,开辟了科技进步和产业革新的新时代。从185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石油和电力成为新能源,发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转炉炼钢、有机化工材料、电话及无线电通信,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使原子能等利用技术脱颖而出,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基因工程、自动化技术、柔性加工系统,使世界科学技术发生了能级飞跃,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正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涌动和冲击,当代科学的前沿阵地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人类生命科学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迅速崛起。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建立起“人化自然”的新丰碑,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初的5%~10%上升到80%左右,人类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的胜利。而高科技成为撬动地球的支点,人类正在利用这个支点展开更大规模的征服大自然的活动。随之而来的是,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资源和人口等问题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功能因子。因此,基于对工业文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反思、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建筑在知识、教育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的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被提了出来。
地球文明的显现,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发展,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基础是继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积极因素。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过程中,曾经多次或频繁出现残酷的战争,并肆无忌惮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说明人类有极端利己主义的卑劣天性。不过随着文明一步步地向更高级的阶段延伸,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惠互利,人与自然之间和平共处、和谐统一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两千年前,中国的道家鼻祖李耳倡导的“无为之治”、儒家先哲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都在哲学层面进行了理论探讨。19世纪,一个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卡尔·马克思的光辉著作《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到于生产力的高度,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而当进入信息时代的今日,“地球村”“全球一体化”“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等名词、理念的出现,证明人类社会已经在向现代文明高度迈步。
结语极度改造世界的“人类世”
有一句广告语是“地球人都知道”,可以把它借用过来说明60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所引发的对人类社会的广泛关注。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2.5亿年,而接替恐龙的人的存在大约只有20万年,还远不能与恐龙相比。但恐龙不知道是什么袭击了它们,导致了地球气温降到了维持生存繁衍的温度以下,因此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人类却对地球做出了巨大改革,诸如工业化代之而来的是“温室效应”这一威胁生态平衡的改变,制造出被称之为“不寻常的地球系统”。如果地球温度再攀升5~6℃,那么类似恐龙的命运也可能在等着人类。为此,《科技日报》于2011年5月19日刊载了常丽君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在英国地质学会召开的专题讨论会上,来自世界各国各领域的科学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在千万年后地球沉积岩的记录里,代表着人类主导地球的这段时期,是否会显出完全不同的地质特征?智人时代能否也像恐龙繁荣的时代一样,标记出侏罗纪和白垩纪?“人类世”能否作为一个正式名词列入地质年代表。
一、我们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类世”这一名词由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提出,他认为虽然“人类世”会跨越多久还未能最后确定,但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上,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的形态学、化学和生物学,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切。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与生态学教授厄利·艾利斯说:“我们不知道人类世将会发生什么,可能会更好。但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全面思考,来行使对这个行星的所有权。”
结语“人类世”这一概念提出10年来,已被各领域科学家广泛接受,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岩石专家怀疑,国际地层学委员会会不会认可人类现在与未来所留下的地质印记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一概念也迫使我们思考:人类外加于地球的影响会导致不期望的、无法控制的后果如何定义?人类应该为此做些什么?而支持一方则提出了从地质分类考量的多方论据。
地质年代上突然变化的证据——人造物成为绝对主流。这表现在化石燃料的燃烧已经改变了大气成分,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80万年以来,甚至是300万年以来的最高点。由此导致全球变暖,又引起其他一系列全球性变化,如大规模的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等。
生物领域生物圈的改变——物种大量灭绝。从地质学角度看,90%的生命形式仅一眨眼之间就消失了。在过去的5亿年间已有5次这样的灭绝,目前进入了第六次,物种灭绝的速度是以往几次的100~1000倍。而在100万年以来却出现相同的物种同化事件等“非常明显的考古记录信号”。
外层地壳和岩石圈的改变——数以千计的水坝已经“完全改变了地球的陆地供水方式”。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詹姆斯·塞维斯基指出,经过两个世纪的工业化采矿修坝、采伐森林和农业种植,我们正在雕塑着地球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