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15054100000034

第34章 其他肿瘤(3)

20世纪末,联合化疗的疗效出现了治疗瓶颈,无论如何调整治疗方案也无法突破已取得的淋巴瘤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基础研究揭示了淋巴瘤细胞内许多重要的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为靶向药物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大批的分子靶向药物被筛查,通过临床研究开发出一批有效的靶向药物。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是针对B细胞淋巴瘤表面CD20分子的单克隆抗体,把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疗效提高了10%。

【预防要素】

不管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何先进,我们还是希望不要与它相遇。先天的不良基因遗传,我们无能为力。但当我们了解淋巴瘤相关的知识后,应该积极调整生活习惯,远离不良环境因素,发现身体报警信号及时就诊,这是预防淋巴瘤的关键要素。

孔子说,人生不断的追求就是“参赞天地之化育”。对于恶性淋巴瘤的研究发展到现在,也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淋巴瘤患者“同病不同命”确实是一种客观事实。最现实的例子是霍英东患淋巴瘤后存活十年,罗京患淋巴瘤仅生存一年多时间。原因是多种的,包括淋巴瘤分类不同、疾病分期不同、患者身体素质或合并症不同,以及患者治疗方法选择的不同。如何根据目前先进的诊断分类方法,参透“同病不同命”的本质,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是现阶段亟待处理的问题。

对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仍是目前的难点,医生正在探索增加用药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或改变用药方式等方案,结果暂时都不理想。最终有望解决该难题的方法是研发更有效的新型靶向药物。但是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更需要在大量患者身上得到疗效的确认,患者本身积极配合新药、新方案的临床研究,攻克这一难题才不会成为空谈。

10.3男性的隐形杀手——前列腺癌

前列腺是一个位于膀胱下方、包绕在尿道周围的腺体,正常如栗子大小,有尿道从中间通过,为男性所特有,分泌的液体是精液的一个组成部分。前列腺癌就是起源于这个小腺体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主要青睐于老年男性,50岁以下男性很少见,但是大于50岁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会呈迅速增加。

据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04年在美国大约有230110例新发前列腺癌。在欧洲,每年得到确诊的新发前列腺癌病例大约有260万人,前列腺癌患者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数的11%,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数的9%。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呈显著增高趋势。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8万名前列腺癌新增病例。

前列腺癌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前列腺癌就已存在。通过影像学研究,葡萄牙和埃及科学家最新发现2250岁的木乃伊中有前列腺癌的改变。

【患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老年男性和睾丸功能正常是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脂饮食、肥胖、吸烟、酗酒、硒缺乏、维生素摄入减少、日光照射减少以及长期接触化学物质镉等。也有研究提示,遗传因素是前列腺癌的重要病因之一。如果直系亲属患有前列腺癌,则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而当2个或2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时,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

【患者的痛苦】

前列腺癌被称为老年男性的“隐形”杀手,是因为前列腺位置隐蔽,早期不会压迫尿道而引起排尿困难等表现,所以发病早期和中期往往无任何症状,很难引起患者的警惕。即使有所不适,如排尿困难等,也常常被误认为是前列腺肥大而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

肿瘤增大至阻塞尿路时,会出现与前列腺增生症相似的症状,如有逐渐加重的尿流缓慢、尿频、尿急、尿流中断、排尿不尽、排尿困难甚至尿失禁,但血尿不常见,晚期出现腰痛、腿痛、贫血、下肢浮肿、骨痛、病理性骨折、截瘫、排尿困难、少尿、无尿、尿毒症等。

【诊断方法】

前列腺癌并不可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治愈,不影响寿命。由此可见,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前列腺癌筛查主要包括经直肠指诊、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和经直肠超声检查三部曲。其中,直肠指诊联合抽血检查PSA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

PSA是由前列腺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物质,正常情况下,血清PSA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前列腺细胞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细胞也可分泌PSA,前列腺细胞发生癌变会破坏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细胞,使更多的PSA释放入血液,从而导致血清PSA升高。因此,临床上常用血清PSA来筛查前列腺癌。然而,血清PSA升高并不都是前列腺癌。正常血清总PSA值一般小于4ng/mL;血清PSA>;10ng/mL的患者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超过50%,血清PSA4~10ng/mL的患者中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约为25%。

对于PSA增高的可疑患者,多采用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磁共振扫描,可以显示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是否侵犯前列腺周围组织及器官,盆腔淋巴结受侵犯的情况及骨转移的病灶,在临床分期上有较重要的作用。当然,最后确诊前列腺癌,还要通过前列腺系统性穿刺活检以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

【治疗措施】

总体来说,前列腺癌的病程发展较为缓慢,病程较长,不同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程差别很大。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可以把前列腺癌病程比喻成三种动物,即乌龟、猴子和兔子。一种前列腺癌如同乌龟,它可能一辈子趴在那里一动不动,与患者共存;但另一种前列腺癌如同猴子,到处惹是生非,很快危及患者生命;还有一种前列腺癌如同兔子,潜伏在体内,伺机而动。针对这三类完全不同的前列腺癌状态,在临床上应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预期寿命、身体状况、前列腺癌病变本身、经济状况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意愿等多种因素,以便选择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疗法。

对于低危前列腺癌、预期寿命短的患者,以及治疗害处大于延长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等益处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观察等待治疗,通过主动监测前列腺癌的进程,在出现病变进展或临床症状明显时给予其他治疗。对于观察等待的患者应密切随访,每3个月复诊检查PSA、经直肠超声,必要时缩短复诊间隔时间和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经直肠超声、PSA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定为进展的患者可考虑转为其他治疗。

对于早期病变局限于前列腺内,预期寿命大于10年的前列腺癌患者,多采用根治性切除术,可达到终身治愈的目的,也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手术水平和解剖技术的提高,保留性神经和血管的根治手术,可使多数患者术后恢复性功能。

对穿破前列腺包膜、有局部侵犯的前列腺癌,可在新辅助治疗的基础上,考虑根治手术或去势手术,并结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经抗雄激素治疗,并根据情况结合局部放疗、化疗或冷冻治疗等,绝大多数有较好疗效。

内分泌治疗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研究者发现了手术去势和雌激素可延缓转移性前列腺癌的进展,并首次证实了前列腺癌对雄激素去除的反应性。前列腺细胞在无雄激素刺激的状况下将会发生凋亡。任何抑制雄激素活性的治疗均可被称为雄激素去除治疗。我们机体的雄激素主要存在于睾丸和肾上腺内,因此手术或药物方法去除睾丸和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可达到最大限度阻断雄激素,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病程进展的目的。

去势治疗分为手术去势和药物去势。手术去势即切除双侧睾丸,可使睾酮迅速且持续下降至极低水平(去势水平)。主要的不良反应是对患者的心理影响。药物去势,是指通过药物阻断睾丸内雄性激素分泌,其效果等同于手术去势,但费用较高。

【预防要素】

前列腺癌的预防主要是二级预防。所谓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前列腺癌的三早预防呢?

首先是普查。目前普遍接受的有效方法是用直肠指诊加血清PSA浓度测定。检测40~45岁以上男性公民血清PSA水平,并每年随访测定一次。这一普查方法经济有效,如PSA超过4.0ng/mL再做直肠指诊或超声检查,如果阳性或可疑再做针刺活检。这一方法能十分有效地查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一般来说,游离PSA增加见于前列腺良性增生,游离PSA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则减少。因此游离PSA>;25%的患者很可能(小于10%的概率)没有前列腺癌,如果<;10%,患者则很有可能(60%~80%的概率)患有前列腺癌,这个时候做前列腺活检就很有意义。

其次,避免危险因素。这方面很难做到,因为明确的危险因素有多种,遗传、年龄等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潜在的环境危险因子如高脂饮食、镉、除草剂及其他未能确定的因子则可能避免。现已知大约60%的致前列腺癌因素来自生存环境。坚持低脂饮食、多食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类食物、长期饮用绿茶、适当提高饮食中微量元素硒和维生素E的含量等措施也可以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

10.4顽固的骨与软组织肿瘤

骨与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于骨骼与肌肉系统的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类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长于骨骼上的骨肿瘤,另一类是生长于肌肉、脂肪、皮下的软组织肿瘤。

骨与软组织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骨与软组织良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很低,一般不需特殊治疗,相当一部分甚至不需手术治疗。

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很低,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原发恶性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常见的是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脊索瘤等。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是滑膜肉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横纹肌肉瘤等。骨转移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及甲状腺癌等。

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正确诊断需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检查三方面结合。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化疗、放疗以及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

骨肿瘤属于中医骨瘤、骨疽、骨痨、石疽、石痈等范畴。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著名医书《诸病源候论》中即有记载:石疽者,亦是寒气客于肌肉,折于气血,结聚而成。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故谓之石疽也……此由寒气客于经络,与气血相搏,血涩结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则气结聚而皮厚,状如痤疖……故谓之石疽也。但中医始终不能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上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古代西方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也束手无策。工业化革命以后,外科技术得以发展,截肢术成为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治疗标准。但即使彻底截肢,也只有10%~20%的患者能够长期存活,大部分患者在2年内死于肺或其他部位的转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化疗药物开始应用于以骨肉瘤为代表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至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新辅助化疗的概念,即术前应用化疗,在治疗微小转移灶的同时,控制、消除肿瘤原发灶以利于保肢手术的进行,并根据肿瘤对化疗的反应调整术后的化疗方案,降低局部复发率。目前,新辅助化疗已在全球广泛应用,肢体保留率在骨肿瘤治疗中达到90%以上,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70%以上。

【患病原因】

不同于食管癌、肺癌、宫颈癌等有明确致病因素的肿瘤性疾病,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确切病因至今仍未清楚。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伤。虽然常有报道称肉瘤患者病灶区有外伤史,但还不能肯定外伤就是肉瘤的病因。

(2)化学品接触史。研究表明,接触某些除草剂如苯氧乙酸或含有氯酚的木材防腐剂可能是软组织肉瘤的高危因素。

(3)放射接触史。外照射放疗是软组织肉瘤中唯一确切的病因。乳腺、宫颈、卵巢、睾丸及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外照射放疗后,其肉瘤的发病率可增加8~50倍。放疗与肉瘤的发病间隔时间通常至少为10年。放疗后产生的肉瘤通常恶性级别高,因此与其他肉瘤相比预后较差。

(4)遗传易感性。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与特定的遗传基因变异有关。例如,Gardner综合征(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患硬纤维瘤的概率较高;p53肿瘤抑制基因突变能导致肉瘤的发病率增高。

【患者的痛苦】

疼痛是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症状,开始时疼痛为间歇性,到晚期疼痛变为持续性,夜间明显,以致影响睡眠,需服用强效镇痛药。良性骨肿瘤疼痛不重或没有疼痛,骨样骨瘤疼痛可以服用阿司匹林缓解,脊柱肿瘤可以引起放射痛,如放射至颈肩部、肋间及腰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