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15054100000023

第23章 腹部肿瘤(2)

另外,长期喝酒和吸烟也是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少量的酒精肝脏可以完全代谢,对肝脏可不产生明显损伤。但大量或者持续饮酒,肝细胞就会受到损伤,从而引发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进而还可发展成为肝癌。

【患者的痛苦】

肝脏是一个代偿能力很强的器官,肝脏的局部病变一般不会导致其功能改变。所以肝癌早期患者甚至个别晚期的患者也没有明显症状。

肝癌的常见症状有肝区疼痛、食欲减退、腹胀、腹部肿块、黄疸、发热、消瘦、乏力等。

肝区痛主要是因为肿块增大引起肝包膜紧张所致,主要表现为钝痛。出现肝破裂出血时,也可引发剧烈腹痛。食欲减退与肝功能受损、肿块压迫、腹胀有关。一些患者可在肋弓和剑突下感到或触到肿块存在。当胆管受累影响胆汁排出时,可出现黄疸;晚期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乏力、贫血等恶病质症状。

【诊断方法】

诊断肝癌首先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建立疑诊后再做必要的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有肿瘤标志物检查、B超、CT、磁共振成像等。当然,最终诊断依然要靠病理检查。

肿瘤标志物甲胎球蛋白(AFP)是诊断肝细胞癌比较可靠的指标,一般来讲,血清AFP>500μg/L持续一个月,或AFP>200μg/L持续2个月,即可做出肝细胞癌的诊断。

B超、CT、磁共振成像各有优势,在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影像学检查可决定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与周围的关系、血管及胆管受侵情况等。增强CT和磁共振检查更能帮助病变的定性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B超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以及术后病理检查可对肝癌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肝癌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增多。传统的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能够手术的病变,一定要想方设法予以切除。对于不能切除的肝癌,采取积极的介入治疗,也能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常用的介入治疗有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术(RFA)、经皮酒精注射(PEI)、氩氦刀等。

TACE就是在X线电视引导下,将一根导管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进行动脉造影,了解供血动脉和肿瘤血管的分布情况,然后经导管灌注化疗药物或栓塞药物。化疗药物可以直接杀灭癌细胞。栓塞药物可以堵塞肝癌组织的血管,让肝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养分,无法生长而坏死。

肝癌组织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组织差。在特定温度下,因肿瘤组织缺乏调节和散热功能,会发生凝固性坏死,而正常组织不受损伤或轻度损伤。RFA手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用射频针直接插入肝癌组织,射频针发出射频波,射频波会使周围组织温度升高(为90~120℃),并且向周围传导,使局部癌组织发生热凝固性变性和坏死。

海扶刀技术是我国科研工作者研究成功的一项新技术,全称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技术。普通超声只能诊断疾病,并不能治疗疾病。而海扶刀利用超声原理,增强超声脉冲的能量,可以在不开刀的条件下将能量聚集,好像凸透镜聚焦一样,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到60℃以上,使癌组织凝固性坏死,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氩氦刀可以通过低温来治疗肝癌。氩氦刀是利用超低温冷冻消融肿瘤的设备,先使组织迅速降温,最低能达到-140℃,然后再迅速加热到20℃,通过急速复温,消除肿瘤。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采取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及肝脏移植等疗法。

【预防要素】

肝癌尽管险恶,但如果能够采取得力的预防措施,仍可以有效减少其对人类的伤害。科学接种乙肝疫苗,积极治疗乙型肝炎,避免或减少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就可以有效预防与病毒有关的肝细胞癌的发生。不吃霉变食物,改良饮水品质,限制酒精摄入量,也可减少部分肝癌的发生。

肝癌难治主要是指晚期肝癌。其实,肝癌如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效果还是很理想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小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60%,而大肝癌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只有30%,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就更低了。由此可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早期肝癌,也可有效减少肝癌死亡率。

7.3逐渐增多的大肠癌

1993年1月20日,好莱坞巨星奥黛丽·

赫本,因大肠癌病重不治,死于瑞士洛桑的家中,终年63岁。她曾因《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电影而在中国家喻户晓。那么,什么是大肠癌?我们应该怎么去发现、预防、治疗大肠癌呢?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胃癌和食管癌,在我国大部分省市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4~5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患病原因】

大肠癌的发生是大肠黏膜上皮受遗传和环境多种因素作用导致多基因改变的结果。大肠癌流行病学的许多研究表明,大肠癌可能的病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与膳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与环境、遗传等其他因素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遗传因素。据估计在至少2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研究发现伦敦一般人群一生中患大肠癌的危险性为1/50,但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患大肠癌者,此危险性升至1/17。目前易患大肠癌的几种遗传性综合征已经被确定,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不治疗,日后均将变成大肠癌。

(2)良性病变恶变。大肠腺瘤等属癌前病变,多数的研究认为80%以上的大肠癌是发生在先存的腺瘤基础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大肠癌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是一般人群的5.7倍。此外,克罗恩病、血吸虫卵、慢性憩室炎及久治不愈的肛瘘也可诱导癌的发生。

(3)饮食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有70%~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其中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有关。世界范围内的调查发现,在大肠癌高发的北美、西欧、澳大利亚等地区,人们每天进食的脂肪量在120g以上。在大肠癌发病率居中的波兰、西班牙等国家,每人每天摄入的脂肪量在60~120g。而在大肠癌低发的哥伦比亚、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每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只有20~60g。高发区大肠癌的发病率是低发区的6倍以上。中发区大肠癌的发病率是低发区的3倍左右。

(4)不良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运动导致肥胖等,也是导致部分青年人罹患大肠癌的主要原因。此外,诸如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性激素平衡状况等对肿瘤发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患者的痛苦】

早期大肠癌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癌前病变的症状。但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可归纳如下:

(1)便血。肿瘤表面与正常黏膜不同,在与大便摩擦后甚易出血。低位大肠中大便干硬,故便血最常见。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出血量较多时可见到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患者还可出现贫血。一般来说,病期越晚,出现贫血的频率越高,贫血程度越严重。

(2)肠梗阻。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此时可出现肠鸣、腹痛、腹胀、便秘、排便困难等肠梗阻症状。病灶位于直肠时,可出现大便变形、变细,排便费力,不易一次排净,大便次数增加或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进一步发展即可出现部分性甚至完全性肠梗阻。左半结肠的肠内容物比右半结肠的干稠,故阻塞症状往往较常见,发生肠梗阻的机会比右半结肠癌多1倍左右。

(3)其他原发灶引起的症状。绒毛状腺瘤常分泌较多的黏液,由其演变而来的大肠癌,常有黏液便。20%~30%的结肠癌患者在确定诊断时可触及腹块。腹块是右半结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报道其占就诊时症状的79.1%。由于结肠癌的生物学恶性行为一般比胃癌、胰腺癌等为低,因此往往肿瘤可长至相当体积而尚未出现远处转移。当癌灶呈深溃疡穿透肠壁时可发生穿孔。其中一半的穿孔可造成肠内容物进入腹膜腔造成腹膜炎,其余的则局部形成脓肿或蜂窝织炎。有穿孔的患者预后差,癌细胞播散种植,日后局部复发多见,死于癌的危险性为无穿孔者的3.4倍。

(4)肿瘤外侵、转移引起的临床表现。直肠癌扩散出肠壁在盆腔内有较广泛浸润时,可引起腰骶部酸痛、胀坠感,还可出现坐骨神经痛或闭孔神经痛、尿道梗阻、尿毒症等。

大肠癌发生血道转移的情况常见,肝脏为最常见的血道转移部位,文献报道有8%~25%的患者在确定诊断时已有肝转移,而大肠癌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在随访中又有20%~30%发生肝转移。除此之外,肺、骨、卵巢、脑等也是容易出现转移的部位。

结肠癌也常发生淋巴道转移,可表现为左锁骨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以及下肢水肿、阴囊或阴唇水肿等。

当癌侵及浆膜层时,癌细胞可脱落进入腹膜腔,种植于腹膜面。膀胱-直肠凹(或子宫-直肠凹)为腹膜腔最低的部位,癌细胞易集积种植于此。直肠指诊(或阴道-直肠指检)可触及该处有种植结节。当腹膜面广泛种植播散时可出现腹水或种植灶浸润压迫肠管而致的肠梗阻。

【诊断方法】

检查应遵循由简到繁的步骤进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项。

(1)直肠指诊。我国下段直肠癌远比国外多见,75%以上的直肠癌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所以直肠指诊是早期发现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方法。直肠指诊可查出癌肿的部位、距肛缘的距离及癌肿的大小、范围、固定程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2)大便隐血检查。它是目前发现结肠癌使用最广泛的筛查方法,简单、方便、价格低、容易接受,适合初级筛查。

(3)粪便DNA检查。它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粪便中微量的来自于肠壁脱落细胞的DNA。假如肠壁脱落细胞中存在肿瘤细胞,则肿瘤细胞中特异的基因突变或遗传改变将可被灵敏的PCR方法检测到。

(4)肿瘤标记物检测。使用较多的有血清癌胚抗原(CEA)及肠癌相关抗原(CCA)。尽管这两个标志物并非结肠癌所特有,但多次检查观察其动态变化,对大肠癌的预后估计及监测术后复发还是有一定的意义。其他肠道相关肿瘤标志物如CA242、CA199、CA50等对大肠癌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低,联合测定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

(5)钡灌肠X线检查。它是结肠癌的常规检查之一,但对直肠癌的诊断意义不大,且对较小的大肠癌易漏诊。应用气钡双重造影技术,可清楚显示黏膜破坏、肠壁僵硬、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病变,提高诊断正确率。

(6)内镜检查。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检查。目前多采用全结肠镜检查,可观察全部结肠,直达回盲部,并能对可疑病变进行组织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肠癌的发现。

(7)胶囊内镜。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者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8)其他。结直肠腔内超声扫描可清晰显示肿块范围大小、深度及周围情况,可分辨肠壁各层的微细结构。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了解肿瘤肠管外浸润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或肝转移有重要意义,对大肠癌复发的诊断较为准确。

【治疗措施】

治疗上倡导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多数原发肿瘤可进行根治性切除,如不能施行根治手术,仍可进行姑息性切除,使梗阻、出血等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以5-氟尿嘧啶为首选的化疗、放疗、热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以及新近出现的靶向治疗等。

(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大肠癌最有效的方法。大肠癌手术的基本原则与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一致,概括起来说,就是根治性、安全性、功能性“三性”原则。其中,在肿瘤能够切除的情况下,首先要求遵循根治性原则,其次考虑到安全性,最后才尽量考虑功能性原则。具体手术方式可分为局部切除术、肠段切除术、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及姑息性肿瘤切除术等。

(2)化疗。可对患者进行术前化疗,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也可采取术后继续化疗,以彻底清除癌细胞,减小肿瘤复发的可能性,提高治愈率。

(3)放疗。放疗通常作为手术和化疗的附加手段,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概率。但是否采用放疗,应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素质等因素综合考虑。直肠癌术后5年内复发转移死亡的患者中约一半死于局部复发,如直肠癌手术后盆腔、吻合口、会阴部等的局部复发。放疗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预防和治疗局部复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