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肿瘤揭秘
15054100000019

第19章 自助康复——激发机体抗癌潜能(3)

第五,进餐的环境要令人愉快,尽可能和大家一起就餐。在有说有笑和不知不觉中把饭吃进去。

第六,宜选择高营养、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第七,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出现食物中毒。

出院后的初期,身体需要恢复,应加强营养。加强营养的意思是在饮食的量上要适当多一点,但仍需遵循平衡原则。等身体状况基本恢复了,就要按正常人的饮食原则安排饮食了。

至于正常人应该怎样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可以参考中国营养协会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

(1)食物多样,谷物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及其制品。

(4)常吃适量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7)三餐分配合理,零食要适当。

(8)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9)如饮酒应限量。

(10)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有关每人(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各类食物的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膳食宝塔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应用“膳食宝塔”可把营养与美味结合起来,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同类互换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一提到膳食问题,癌症患者最关心的是:食物能够抗癌吗?吃什么食物能够抗癌?不负众望,食物中还真有不少防癌抗癌成分。现今已知,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营养素及植物化学物质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膳食纤维、硒、植物多糖、动物多糖、植物固醇、低聚糖、大豆异黄酮、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茶多酚、有机硫化合物等。

营养学告诉我们,这些防癌抗癌成分大多存在于蔬菜水果之中,因此癌症患者多吃蔬菜水果肯定是有益的。这里推荐一些比较公认的抗癌食物以供患者选择:甘薯、大豆、薏仁、韭菜、芹菜、荠菜、大蒜、葱、胡萝卜、萝卜、芦笋、番茄、西兰花、卷心菜、菜花、无花果、猕猴桃、葫芦、山楂、木耳、蘑菇、香菇、银耳、海带、海藻、茶叶等。

需要提醒的是,在选择这些食物时不要忘了遵循平衡膳食、合理营养这个前提,以免顾此失彼。

一提到膳食问题,癌症患者还担心忌吃哪些食物。现实中也经常有“癌症患者不能吃鱼肉、公鸡肉、羊肉、牛奶”等谣传。今天这个专家这样说,明天那个专家又那样说,莫衷一是,让患者十分纠结,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生怕吃错了什么导致病情恶化、复发和转移。

癌症患者忌吃这种食物或那种食物,多是流传,也说不出什么科学道理。“忌口”是中医理论中的词汇,西方医学没有这个名词。单就癌症而言,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哪种肿瘤患者不应该吃什么食物的记载。至今也没有见到癌症患者因食某些“忌品”使病情恶化、复发和转移的报道,也没有某些癌症患者因严格忌口其治愈率明显提高的实例。

然而,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描述肿瘤病因时都提到了饮食因素与肿瘤的形成有关。譬如,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寒热不调、过食甘肥等与癌症发生有关。西医也有“营养失调、食入被致癌物(霉菌毒素、亚硝胺等)污染的食物、饮酒过多等与肿瘤形成有关”之说。既然这些因素与癌的形成有关,作为癌症患者应当倍加注意。

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少吃或不吃某些食物还是有必要的。比如说,消化系统的肿瘤患者不宜食用那些粗、硬、油腻、不易消化和刺激性很强的食物;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不宜多吃辣椒、胡椒等刺激性较强的热性食物等。

膳食是人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也是抵御疾病促进康复的基础。癌症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营养跟得上,体质就比较强,不仅能抵御各种治疗的副作用,而且能使机体的抗癌免疫力得以维持。相反,营养跟不上,体质就变得虚弱,抗癌免疫力也会明显下降,许多晚期患者更会因此而丧失生命。

因此,希望每一位癌症患者都能像重视治疗一样,重视营养,科学选择食物,为战胜疾病提供坚实的保障。

5.3增强体质促康复的体育运动

运动对癌症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有裨益。早在1911年,癌症专家詹姆斯·尤文就观察到生活富裕而缺少活动的人比贫穷而多劳的人更易患癌症。1921年西尔奥特逊和达尔斯特罗姆分析了8600个死亡病例的病史后发现,癌症死亡率在非体力劳动者中最高,在重体力劳动者中最低。

现代健身跑的创始人范·阿肯对454名40~90岁的中老年长跑爱好者调查后发现,其中80%的人曾患过各种疾病或身体虚弱,由于坚持6~7年的健身跑,已全部恢复了健康。后又经过8年的追踪调查,发现其中只有3人(0.66%)患了癌症,并于不久恢复了健康。为了进行对照,范·阿肯又对另外454名素不锻炼身体的中老年人进行了8年的追踪随访。结果发现,其中29人(6.4%)患了癌症,有17人死亡。

最后范·阿肯得出结论:参加健身跑并配合适当的营养,享受乐观而有规律的生活,可以预防癌症。

运动之所以具有防癌抗癌功效,是因为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运动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变得乐观,增加患者的抗癌积极性;运动可以疏导精神压力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和病理生理反应;运动通过提高食欲和睡眠质量、增强体质,间接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临床上也发现,那些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癌症患者,大都是喜欢运动的人。

那么,癌症患者在进行运动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定要把握好“适当”两个字,也就是适当的运动项目、适当的运动强度、适当的运动频度、适当的运动时间和时机。

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有氧运动,因为有氧代谢运动对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最有帮助。所谓有氧运动是指那些以增强人体吸入、输送及使用氧能力为目的的耐久性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吸入的氧气量与机体消耗的氧气量是平衡的。这一点正是有氧代谢运动保健和防病作用的关键。有氧运动项目有快步走、广播体操、慢跑、太极拳、平地自行车、游泳、交际舞等。

其次,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能给自己带来愉悦,能够起到身、心保健的双重作用。另外,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可以使自己在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在选择运动强度上,要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基本素质和病情来定。在主观感觉上,运动到出汗、自觉轻度疲劳时为止比较合适。如果运动后既不出汗,也没有感到疲劳,说明运动强度过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相反,如果运动后有心慌、闷气、头昏的感觉,说明运动强度过大了,对身体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般来讲,一次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可持续48小时。也就是说要想使运动起到连续不断的保健和防治疾病作用,运动的间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两天,换句话说,最少要隔1天进行1次运动。实际上,如能每天坚持锻炼效果最好,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每周坚持5天运动比较适宜。

至于一次运动应该持续多长时间,要与运动项目的强度一起考虑,参考运动强度要求,一般每次运动最少要持续30分钟为宜。体质好者可选择短时间较大强度的运动,体质差者宜选择长时间小强度的运动。

运动时机的选择也有科学要求。晨练并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早晨的空气含氧量并不高,遇到有雾的天气,空气中有害杂质还比较多。另外,早晨人的血液黏稠度比较高,起床后突然活动,有可能诱发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最适宜的锻炼时间为下午4~5时,其次是晚上8~9时。研究发现,在这两个时间段里,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全身协调能力均较强,尤其是心率和血压都比较稳定。另外,从环境考虑,此时植物已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含量比较充足,运动的效果也比较好。

最后需要提醒患者的是,无论任何人、任何项目的运动都要遵照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意思,一是说当一个人刚开始做运动时,可选择运动强度较弱的项目,然后逐渐加大运动量,运动的时间可以由短逐渐延长。二是说在每一次运动时,也要由弱到强逐渐达到运动量高峰。这样做是让自己的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突然剧烈的运动给自身带来某种伤害,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更应注意这一点。

运动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坚持不懈上,偶然一次的运动,特别是一次剧烈的运动,根本达不到任何目的,只会造成接连几天的全身疼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身体不断得到锻炼,才能长期保持运动的健身效果。癌症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患者能够坚持运动,争取得到最好的效果。

自然成因的主要地质灾害科普通鉴·肿瘤揭秘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在生命健康受到疾病威胁时,也请患者不要忘了运动起来,把体质调整到最佳状态,帮助自己早日恢复健康。

癌症患者的自主康复治疗蕴含着巨大而不可估量的力量。如果说癌症的临床治疗是关键的话,那么患者的自助康复就是一种保证,因为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延续和补充,既可以使临床治疗效果得以维持,又可以在临床治疗效果基础上提高疗效。更重要的是,通过康复治疗而获得的自身抗癌能力的提高,才是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最根本而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