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乾坤
15054000000033

第33章 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大事记(2)

近30年来,我国传染病的发生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许多传统的传染病由于医学发展迅速,我国加强了公共卫生保健工作的实施,同时加大了对疫苗的研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免疫工作,使传染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流行病总发病率不断下降,天花、脊髓灰质炎已经被消灭。但是近10年来,全球范围内新发传染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些新发疾病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新的严重威胁,目前我国的传染病形势还是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去已经基本控制了的疾病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另一方面,新发疾病不断发生或流入,已经存在的新疾病还未被认知,没有有效的防治手段等。目前随着人口增长,生态环境改变,城市化推进及人口流动,全球一体化等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变化,更促进了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和扩散,使新发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暴发流行成为可能。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特点:①人畜共患性;②病原体的易变异性;③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④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

9.3.1中医药防治“非典”

“非典”,全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英文简称SAR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胃肠道症状,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遭遇的第一个致命传染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肺炎,临床表现为身体不适、乏力、肌痛、发热,很快出现呼吸道症状包括干咳少痰和呼吸急促,部分患者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白细胞正常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改变。

在2003年举世关注的“非典”防治工作中,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更清楚地肯定了中医药在治疗传染病中的作用。“‘非典’这种全新的疾病,无论是对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学都是一个挑战。而对后者,也可能成为一个突破和发展的重要契机。”87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说。从“非典”暴发初期中药汤剂多用于预防和从向传统中医论著中寻求“非典”的理论解析,到与西医协作正式介入“非典”治疗,中医药发挥出广受认可的独特优势。

2003年4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非典”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但此时,中医药尚未充分参与对非典的治疗。而广东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的尝试和经验,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5月上旬,疫情仍旧严峻,北京“非典”死亡率明显偏高,中医药参与治疗“非典”的呼声越来越高。到5月8日,国务院防治非典指挥部召开中医药专家座谈会,要求中医药充分介入。以此为转折点,5月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修订了“非典”中医药治疗方案。随后,北京采取措施保障所有定点医院都有中医药的参与。到5月中旬,多半患者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疫情开始得到控制。

9.3.2中医药防治甲型流感

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肆虐,同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已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卫生部2009年4月30日发布的2009年第8号公告中,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力强,大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与普通流行性感冒相似,如发热、咳嗽、喉痛、流涕、头痛、身体疼痛等,有的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等,部分患者病情来势凶猛,体温超过39℃,可发生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等并发症,并导致死亡。

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学“疫疠”“瘟疫”范畴。与西医直接杀死病毒不同,中医更注重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内环境而起到治疗作用。中药抗流感病毒的基本原理在于祛邪与扶正。由于中药组成成分比较复杂,各组分之间又相互作用,所以中药治病的作用机制更为复杂。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中药抗病毒的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抑制病毒和间接抑制病毒。直接抑制病毒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继而杀灭病毒或抑制病毒复制,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如由金莲花、黄芩、野菊花组成的黄金菊提取物在MDCK细胞(狗肾传代细胞)中可直接作用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而抑制病毒复制。间接抑制病毒是药物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通过促进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达到抑制病毒的目的,也可通过诱生、促进诱生干扰素作用等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甲型H1N1流感疫情初起时,我国第一时间开始了探索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之路,在全球率先从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证实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践证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甲型H1N1流感均具有很好的疗效。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不断变化,新的病种相继出现,病毒变异、菌株耐药、免疫紊乱等新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医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发现新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中医药在传染病治疗方面有着突出优势,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和实践用于预防传染病有良好的效果。我国中医药资源多,中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能够抑制病菌、抗病毒、抑制炎症反应和解热,且拥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增强各学科相互交融渗透,促进传统中药向现代中药的转变,进一步突出中药特色,强化中药优势。我们相信,中医药必将以其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和独有的优势在流行病防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中医药理论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药学理论体系。通过书中介绍的中医药基本知识,读者可以了解中医,学习不生病、少生病的方法。书中涉及的中药只是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一小部分,从稀有的鹿茸、野山参到厨房里常见的生姜、山药,到果蔬中的大枣、百合、枸杞子,每一样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如果能够合理应用补益药和常见中草药,还有一些食疗方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养生保健效果。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其间星光璀璨,也不乏神奇与趣味结合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与中药的疗效密切相关。我们精心采撷了朵朵异样别致的小浪花,希望让读者了解中医药发展根脉的同时,也能有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闲暇阅读的享受和合理食疗的备选。

中医药学在防病治病、追求健康的实践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中医药防治流行病大事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前是,今后也将是。时至今日,中医药的优势在现代医学中也逐步得到体现,中医药“辨证论证”与西医“个体化”治疗的理念是一致的;现代预防医学中也渗透着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也正是防治现代疾病复杂性、综合性之所需;中医“整体观念”和中药调理的优势在防治亚健康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和康复、在肿瘤的辅助和康复治疗中,中医药呈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医药对周边国家的医疗事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药在日本已有上千年应用的历史,并作为临床应用免批之品;《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流传到亚欧国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中医药学不仅是医药学,也是文化,为世界医药的交流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为中医药的弘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宣传和普及中医药,也是增强民众健康意识、主动防范疾病的过程。期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对全民健康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