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乾坤
15054000000014

第14章 杏林奇葩(2)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球已有16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及中医药服务项目,部分国家还将针灸列入医疗保险,每年来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国人中最多的是来学中医针灸。国外的针灸师至少有20万人,在欧洲,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大约每1.5万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针灸在美国的应用也非常盛行,全美获得资格认证的针灸医生已经超过1.4万人,各个州都在使用针灸,美国军队也采用针灸治病。日本、韩国针灸医学发展相当快,在某些方面甚至已远超我国。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精华,是至今还难以用现代科技所替代的传统技艺。由于历史等原因,即便是资深的老中医也未必能够准确说出那些腧穴中的玄机,但针灸防病治病的历史悠久,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便在西医进入中国的这200多年中,针灸依然是防治一些疾病的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并向全球推荐的有43种疾病可以使用针灸治疗,针灸走出国门后于异国他乡大放异彩、“开花结果”,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但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国粹,把我们优秀的民族遗产保护好、继承好、发扬好。

5.1.3皇甫谧和《针灸甲乙经》

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该书是集《素问》《灵枢》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的。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针灸甲乙经》在中国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

该书在针灸理论上强调“上工治未病”,即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他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则是强调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中工。这表现了该书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他还说“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一概称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中国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该书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和制作、针灸之禁忌、针灸经络、腧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证、针灸操作方法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该书对针灸腧穴之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腧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腧穴达到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黄帝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

《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阐明了针灸方法和临床禁忌,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丰富、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该书强调针灸医生为患者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该书还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针灸甲乙经》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法的关系,这一时间医学问题至今在临床上还在应用,并为国际学者所注目和研究。

书中对于针刺操作手法,从理论到具体操作要领,均做了比较具体的叙述。例如,介绍持针之姿势和方法,针灸施术必须全神贯注,审视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及事故之预防,并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某穴禁针、某穴不深刺等,均做了明确规定。所有这一切,既具有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又富有一定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对指导后世针灸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针灸甲乙经》是一部影响中国针灸学发展的重要著作,远在隋唐时期,就已作为医学教育的必学课本,并被视为经典。在此之后,不论是宋王惟一创制针灸铜人、著书和刻石以保针灸之正确流传,或是明清诸针灸学者编撰针灸书籍,几乎无不以之为主要依据。该书为针灸学在祖国医学史的延续和对世界范围内针灸知识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1.4王惟一与针灸铜人

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针灸学家,曾任翰林医官。他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理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深入研究。他奉旨进一步对人体解剖、穴位、经络走向、针灸主治等进行细致研究,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卷。宋仁宗看后,认为书中论述虽然精辟,但是学习的人操作起来可能还会有偏差,于是下令让王惟一制作针灸铜人模型,以便让学医者能更直观地学习针灸理论。针灸铜人由王惟一负责设计,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天圣五年(1027年)铸成,共有两具,一模一样,被后人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这两具针灸铜人均为男性青年,裸体直立,体内中空,造型庄重、自然、真实,全身圆润,肌肉、骨骼、器官条理逼真,面部丰腴,端庄而安然自在,两目平视,口角内收,两上肢自然下垂,两足尖向前,五趾并拢,左右两足分开,立于特制的铜座上,左手拇指与中指自然弯曲,略呈环形,体现了宋代雕塑写实、自然的艺术风格。铜人头顶冠以可取戴的发髻。这两个针灸铜人高度与成年男子相近,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够打开,可以看见胸、腹腔内的五脏六腑,而且五脏六腑的位置、形态、大小比例都基本准确。针灸铜人有腧穴名354个、腧穴数657个,每个腧穴均与体腔相通,穴孔直径3毫米。铜人身体表面刻着人体14条经络循行路线,各条经络的腧穴名称都有详细标注。针灸铜人分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的人体美学艺术和较高的铸造工艺水平。其中一具置于医官院,供医官考核之用;另一具于天圣八年(1030年)与刻制的图经碑石同置于大相国寺内,铜人与碑石二者共为一体,供天下医者学习和参考。

铸成针灸铜人后,王惟一又编成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翰林医官院刊刻印发,颁行于各州。《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经络腧穴图还被刻于大相国寺仁济殿的针灸图石壁堂。这些石刻有部分被保存至今,残碑现分别展陈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们为研究我国医学史及针灸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针灸铜人的铸成,使教学更为标准化、形象化、直观化。很快,针灸铜人就成为针灸教学的模型,用于指导太医局里的学生学习。

有了针灸铜人,学生在进行针灸考试时,以针灸铜人为标本进行操作,能真实体现各人的技术水平。用针灸铜人考试的方法非常科学,考试前将针灸铜人的表面涂上一层蜡,用来遮盖针灸铜人上刻的腧穴名称、经络说明及腧穴上的针孔。铜人体腔内还要注入水银或水。学生考试时根据考官的出题,用针扎向针灸铜人的腧穴,如果针刺的部位不准确,针就不能扎进铜人体内;如果针刺的部位准确,正好扎在被堵上的针灸铜人腧穴点,针就能刺进去,并刺入体腔内,这样拔针之后,水银或水就会从针孔中射出。学生对于腧穴位置掌握得是否准确,可以非常明显地考查出来,而且标准统一。针灸铜人对于针灸教学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从此,宋天圣针灸铜人成为中国人修习针灸的圭臬,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颁医学标准。

5.2中医手术——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求得生存,出现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拨去体内异物等最简单的外科治法。随后出现了用尖锐的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的方法。早在商代就有了中医外科疾病及手术方法的记载,周代中医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中医手术是中医外治法的方法之一,近似于常说的针刀,治疗范围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其对危重病症,更能显示出其治疗之独特,故有“良丁(高明的医生)不废外治”之说。

《黄帝内经》和《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多种外科疾病及其手术治疗,《黄帝内经》提出了用截肢手术治疗脱疽。华佗创制中药全身麻醉药“麻沸散”,比欧洲发明全身麻醉药早1000多年,并开创了剖腹手术。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医外科的雏形。我国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经过不断总结和提高,在明代已基本形成了系统规范的疡科手术方法,至西医传入我国,中医外科引入现代医学的麻醉方法、无菌观念,将其与传统手术技法及丰富的内、外治疗方法相结合,使中医外科手术得到了更大的完善。

5.2.1众多手术器械的制作及其发展

随着手术内容的增加,医家逐渐发现不同的手术需要不同的手术器械,因而古人发明创新了许多手术器械。《卫济宝书》专论痈疽,记载了很多医疗器械如灸板、油捻子、炼刀、竹刀、小钩等及它们的用法。《圣济总录》记载有刀、针、钩、镊等。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记载的漏针及以漏针治疗****积水的方法乃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发明。中医外科手术经过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在手术方法、手术器械制作方面更加成熟,为后来中医外科手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代高文晋所著《外科图说》卷首绘有外科用具33件,开医疗器具图解之先河,表明清代外科器具的发展已颇具水平。刘济川所著《外科心法真验指掌·刀针图式》载有各种器械37种,全部绘有图形,标有器具名称,并有文字说明其功用。

综上所述,中医外科手术在现代医学的麻醉方法和无菌观念传入我国前就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的、规范的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法、消毒方法,并出现了各类经济实用、制作工艺简单的手术器械。不可否认,由于历史上科学水平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加上封建礼教的约束,中医外科医家们在艰难条件下发明的手术疗法,很多难以普及推广、流传后世。

5.2.2华佗与麻沸散

华佗系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通晓内科、儿科、妇科、外科、针灸,尤其长于外科,有“外科鼻祖”之称,在医学上有很高的造诣,是我国使用药物麻醉剂的奠基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法施行手术的医生,他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史籍记载,他曾用自创的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做腹腔肿块的切除手术。

时逢三国鼎立,战争频繁,军队和老百姓受伤的很多,由于没有麻醉药,手术时伤病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有一天,华佗为一个患烂肠痧的患者破腹开刀。由于患者的病情严重,华佗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喝了些酒,一下子酩酊大醉。他的家人用针灸针刺人中、百会、足三里,可是没有什么反应。过了两个时辰,华佗醒了过来。家人把刚才他喝醉后扎针的经过说了一遍。华佗听了大为惊奇,难道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觉吗?经试验后的结论是酒有麻醉的作用。后来动手术时,华佗就叫人喝酒来减轻痛苦。可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一次,华佗行医时又碰到一个奇怪的患者:患者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手攥拳,躺在地上不动弹。华佗上前看他神态,按他的脉搏,摸他的额头,一切都正常。他问患者过去患过什么疾病,患者的家人说:“他身体非常健壮,什么疾病都没有,就是今天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这种病的。”华佗听了患者家人的介绍,连忙说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来给我看看。”患者的家人把一棵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送到华佗面前,华佗接过花闻了闻,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里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啊,好大的毒性呀!”随后,华佗用清热解毒的办法治愈了这名患者,临走时,什么也没要,只要了一捆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从那天起,华佗开始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尝果、根。结果表明,臭麻子果麻醉效果很好。华佗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