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桃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47400000013

第13章 桃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5)

(3)及时检查治疗。对地上部表现生长不良的果树,秋季应扒土晾根,并刮除病部和涂药。对病株周围土壤用50%福美双每株0.2千克,配制成1∶(500~1 000)的药土,均匀撒施病株周围土中,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对病重树尽早挖除,收集病残根烧毁。

桃白绢病

症状 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以距地表5~10厘米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丝状物,表皮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来根颈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层状物。在潮湿的条件下,它们能蔓延至病部周围的地面,当病部进一步发展时,根颈部的皮层腐烂,有酒糟味,并溢出褐色汁液。后期在病部或附近的地表裂缝中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状的核状物。病株地上部的症状表现是叶片变小发黄,枝条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在夏季会突然全株枯死。

病原 本病病原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本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树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从土壤里的根状菌索或菌核上长出营养菌丝,通过伤口侵害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造成根颈部的皮层及木质部腐烂。菌核是白绢病菌传播的主要形态,它可以通过灌溉水、农事操作及苗木移栽传播。病菌也通过病、健根接触传染。该病多在雨季发生,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或定植过深、培土过厚,或耕作不慎伤害根部引致伤口及死组织的,发病都较重。

防治方法

(1)育苗建园。白绢病寄主范围广泛,应避免在种过感病植物的地块育苗或建园。

(2)选用无病苗木。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康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选用2%石灰乳或0.5%硫酸铜溶液浸渍1小时,水洗后再栽植。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50%或80%多菌灵800~1 000倍液浸20~30分钟栽植。还可以采用在45 ℃温水中浸苗20~30分钟消毒。

(3)树下种草。在地下种植三叶草、毛叶苕子等绿肥,防止地面高温灼伤根颈部,以减少发病。

(4)增施有机肥料,使果树根系生长旺盛,以提高抗病力。

(5)做好果园的开沟排水工作,以抑制病菌的生长蔓延。

(6)春秋季扒土晾根。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可抑制病害的发展。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以防发生不良影响。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

(7)病树治疗。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液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

(8)挖沟隔离。在病株外围开挖1米深隔离沟,封锁病区。

(9)生物防治。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二级菌种粉剂1千克,拌消过毒的麸皮50千克,每株施2千克。

桃圆斑根腐病

症状 在开春果树根部开始萌动后,该病即可在根部为害,但地上部分的症状要到果树萌芽后表现才较为明显。病株地上部分根据症状分为以下几种:

(1)萎蔫型:在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形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有的甚至花蕾皱缩不能开放。枝条失水,严重时皮层皱缩。

(2)青干型: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干,多数是从叶缘向内发展,早春气温较高时常沿主脉向外扩展,在青干处有红褐色晕带。

(3)叶缘焦枯型:病株叶片的尖端或边缘发生枯焦,而中间部分正常。

(4)枝枯型: 枝条干枯,皮层坏死下陷,易剥离。

地下部症状:先是须根、细根变褐坏死,依次向支根、大根蔓延,环绕坏死的小根,在较大的根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斑进一步扩大融合,病根皮层腐烂变黑死亡。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病斑的四周也可能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以致病、健组织交错,表面凹凸不平。病害由小根到大根逐渐向上发展,直至根系腐烂,植株死亡。

病原 本病病原分别为尖镰孢菌(Fu s a r i um. o x y s p o r um) 、腐皮镰孢菌(F. solani)和弯角镰孢菌(F. camptoceras),均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均为土壤习居菌或半习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生活,同时也可寄生于寄主植物上。当桃树根系生长衰弱时,病菌侵入根部发病。因此,导致桃圆斑根腐病树皮及木质部变色根系生长衰弱的各种因素,都是诱发该病害发生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干旱缺肥、长期积水、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土壤盐害等都会导致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苗木,搞好苗木消毒。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增施有机肥料,提倡种植绿肥。

改善果园排灌设施,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合理修剪,调节树体结果量,控制大小年。

生长季节及时中耕锄草和保墒。改良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或盐碱化,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深翻。

(3)药剂灌根。每年桃树萌芽和夏末进行两次,以根颈为中心,开挖3~5条放射状沟,深70厘米,宽30~45厘米,长到树冠外围。灌根有效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3%戊唑醇2 000~3 000倍液。

(4)病树处理。于春秋季扒土晾根,可晾至大根,刮治病部或截除病根。晾根期间避免树穴内灌水或雨淋,晾7~10天,刮除病斑后用波尔多浆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43%戊唑醇3 0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灌根,也可在伤口桃圆斑根腐病桃圆斑根腐病叶片青干处涂抹50%多菌灵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43%戊唑醇2 000倍液等。

桃根瘤病

症状 在根部、根颈部或枝干伤口处生大小不一的肿瘤,初为乳白色或稍带红色,球形至扁球形,光滑柔软,后变不规则形,木质化、坚硬肿瘤,颜色为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且凹凸不平。地上部分表现长势弱,叶片黄化,果少质劣现象。

病原 本病病原根瘤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发病规律 根瘤细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该菌主要在土壤中和病瘤组织的皮层内存活,一般在病根残体上存活2~3年,细菌单独在土壤中存活1年,随病残体分解而死亡。

病菌主要靠雨水及灌溉水传播,嫁接工具、机具、地下害虫等亦能传播。带菌苗木或接穗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从虫伤、机械损伤等伤口侵入。潜育期几周至一年以上。pH值6.2~8.0时,病菌保持致病力,pH值大于7的碱性土壤更利于发病。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土壤较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发病重,根部伤口越多,发病越重,一般劈接法比芽接法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发现病苗及时处理。

(2)苗木消毒,可用0.1%高锰酸钾或1%硫酸铜溶液将苗木浸泡1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用1%~2%农用链霉素100倍液浸根20~30分钟,然后栽植。

(3)选择未感染根瘤病的地区育苗。

(4)嫁接桃树时从良种母树的较高部位采取接穗,并用芽接法嫁接,尽量不用劈接法嫁接。嫁接工具用75%乙醇浸泡消毒。

(5)注意防寒防冻,田间作业避免苗木产生各种伤口。

(6)病树处理。在发病初期可用利刃将尚未破裂的病瘤割除,伤口用1%硫酸铜、桃根瘤病嫁接口部位发病桃根瘤病根颈部位形成根瘤桃根瘤病根部产生根瘤桃根瘤病地上部叶片失绿黄化80%抗菌剂402乳油50倍液等涂抹消毒,再涂波尔多液保护;也可在伤口处贴吸足根瘤灵30倍液的药棉,病株周围的土壤可用抗菌剂402的2 000倍液灌注消毒。

桃根结线虫

症状 本病在根上产生较小,白色至黄白色的虫瘿,以后虫瘿膨大,呈节结状,黄褐色,表面粗糙。病株长势差,枝条细弱,叶片退绿黄化,花少且小。

病原 本病病原有2种: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et White,称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 Treub,称爪哇根结线虫。

发病规律 本病病菌以卵或2龄幼虫在寄主根部或土壤中越冬。翌年2龄幼虫由寄主根端的伸长区侵入根内于生长锥内定居不动,并不断分泌刺激物,使细胞壁溶解,相邻细胞内含物合并,细胞核连续分裂。形成巨型细胞,形成典型根瘤。虫体也随着开始膨大,经第4次脱皮后发育成为雌性成虫,并抱卵继续繁衍。地势高而干燥、结构疏松、含盐量低而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土壤易发病,土壤温度高发病重。连作地发病重,连作期限愈长,为害愈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不提倡从疫区调运苗木。

(2)施鸡粪、棉子饼等腐熟有机肥对线虫发生有较强抑制作用。

(3)清理果园。秋冬季及时清扫落叶和杂草,未腐熟好的树叶、草肥对线虫发生有促进作用。

(4)选用抗病砧木。甘肃桃1号对南方根线虫免疫,是良好的砧木。山桃、阿克拉娃、筑波2号等高抗,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5)化学防治。春季用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顺树行或在树冠外围挖环状沟灌药,然后用地膜覆盖;或用3%米乐尔颗粒剂60千克/公顷沟施,覆土后灌水。也可以对苗木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灌根,每株苗木250~500毫升,效果良好。

(6)采用淤灌或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地防治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