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冬防治。在黑星麦蛾发生较重的果园,在果树落叶后,将杂草、枯枝落叶等杂物集中清理,烧毁或掩埋,消灭越冬蛹。
(2)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喷BT乳剂600倍液,或结合金纹细蛾的防治,在第1代成虫羽化末期(6月中下旬)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或5%杀铃脲乳油2 000倍等对天敌安全的药剂,均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果园除了一些常年为害果树的病虫害外,有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并不造成严重为害,或者仅在局部造成为害,在管理不当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局部暴发,造成严重为害,所以,在平时调查病虫害时,也要关注这些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防治突然暴发成灾。在此,仅对田间常见形态进行展示,对其发生、防治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梨网蝽
梨网蝽又叫梨花网蝽、梨军配虫,是梨、苹果树上发生比较普遍的害虫,管理粗放的果园为害较重。成虫、若虫群集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叶呈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大量斑点形成大块黄白色失绿斑,甚至变成大块褐色枯斑,叶片提早脱落,对树势、产量和品质均有不良影响。
形态特征
(1)成虫。体扁平,体长约3.5毫米,体暗褐至黑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向外突出呈翼状,前胸背板和前翅均分布有网状花纹,静止时两前翅后缘交叉呈“×”字纹。腹部金黄色,上有黑色斑纹。
(2)若虫。初孵若虫白色透明,体长约0.7毫米,后变淡绿色,复眼红色。2龄腹部背面变黑。3龄出现翅芽,腹部具7对刺状突起。5龄若虫体长约2毫米,翅芽长至腹部第2对突起。
(3)卵。椭圆形,淡黄色,透明,一端弯曲,长约0.6毫米,产于叶肉组织内。从叶片背面看,只能见到黑色的小斑点(卵盖),系成虫排泄的褐色胶状物。
发生规律 黄河故道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树干翘皮下及土块缝隙中越冬。翌年果树发芽后,成虫出蛰活动,多集中于树冠下层的叶片背面取食、交配、产卵。成虫每次产卵1粒,卵产于叶肉组织内,且卵外覆有胶状物,药剂不易穿透。每头雌虫可产卵8~26粒。初孵若虫活动力弱,群集叶背为害。第1代若虫盛期在5月下旬,发生期集中而且整齐,受害叶片呈苍白色。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于7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各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7~8月是为害最重的时期。10月以后,成虫陆续潜伏越冬。
防治方法
(1)在梨网蝽发生较重的果园,冬春季节要做好清园工作,彻底清除落叶、翻耕土壤,可大大减少越冬成虫的数量。
(2)在生长期防治主要放在第1代若虫发生高峰期,即5月下旬,选用触杀力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等,由于这类药剂对果园内天敌杀伤力大,喷药方式宜采取挑治,即仅对有为害症状的树体的受害部位的叶片背面进行局部喷药。在梨网蝽发生不重的果园,在喷药防治黄斑蝽、食心虫等其他害虫时,应注意对有为害部位的叶片重点照顾一下,就可起到兼治的目的。
黄刺蛾
黄刺蛾又名八角虫,俗称洋辣子,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寄主多的食叶性害虫。往往在喷药较少的果园易见其发生为害。在苹果、梨等叶片较大的树上为害,数十头低龄幼虫常常聚集在一起,排列整齐,先取食卵块附近数张叶片的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下上表皮和网状叶脉,受害新梢非常易于辨认。大龄幼虫分散为害,将全叶吃光,仅剩主脉和叶柄。发生量大时能将整株树叶吃成光秃状,导致二次发芽、开花,严重影响翌年的产量。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3~16毫米,体黄色至黄褐色,鳞毛密而厚。前翅自顶角向后缘基部与端部斜伸2条棕褐色细线,内侧1条止于后缘近基部1/3处,此线内侧黄色,外侧黄褐色,外侧1条线止于臀角附近。
(2)卵。扁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毫米,数十粒排在一起。
(3)幼虫。体较肥大呈长方形,黄绿色,体长约25毫米。背有一紫褐色斑纹,两端大中间细。各体节有4个枝刺,胸部上面有6个,尾部有2个较大的枝刺。腹足退化,胸足极小。
(4)蛹。体长13~15毫米,椭圆形,粗肥,淡黄褐色,两复眼间有一突起,表面有小刺。茧椭圆形,质坚硬,茧上有数条白色与褐色相间的条纹,形如雀卵。
发生规律 黄刺蛾以老熟幼虫在茧里越冬。在辽宁及河北省北部每年发生1代,河北省中南部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2代,黄河故道地区越冬代成虫羽化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成虫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成虫白天静伏在叶背,夜间活动,趋光性不强。卵产于叶背,常几十粒排于一张叶片上。每头雌蛾产卵49~67粒,成虫寿命4~7天,卵期6~8天。幼虫出现期,第1代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2代8月上旬至9月中旬。第1代幼虫所结的茧一般小而薄,第2代茧大而厚。9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老熟,在树上结茧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一是冬春季结合修剪,消灭未被寄生的虫茧,对有寄生蜂寄生的虫黄刺蛾成虫与茧 黄刺蛾幼虫茧,由于茧的上端有寄生蜂产卵时留下的圆形产卵孔,易于辨认,要注意保护;二是利用幼龄幼虫群栖为害枝条有明显辨认特征,在幼虫为害期勤检查,将有虫枝梢摘除。
(2)药剂挑治。对于虫量较大的树,宜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等喷洒有虫枝,不需全园喷药。
苹果舟蛾俗称舟形毛虫,是苹果生长后期的食叶性害虫,分布比较广泛。
幼虫4龄以前集中为害,由同一卵块孵出的数十头幼虫头向外整齐地排列在叶面上,由叶缘向内啃食,稍受惊动则纷纷吐丝下垂;4龄以后分散为害。幼虫停息时头尾翘起,形似小船,故称舟形毛虫。发生严重而又防治不及时的树,整株树的叶片会被吃光,导致树体二次发芽,损失甚为严重。
形态特征
(1)成虫。体淡黄白色,体长22~25毫米。前翅有不明显的浅褐色波浪纹,近基部有银灰白色和紫褐色各半的椭圆形斑纹,靠翅外缘有同色斑纹6个。
(2)卵。圆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淡绿色,孵化前为灰褐色。数十粒至百余粒密集成排于叶背上。
(3)幼虫。初孵幼虫体色黄褐色,体长3.8毫米;2龄幼虫体长9.5毫米,体淡红褐色;3龄幼虫体长18毫米,体红褐色;4龄幼虫体长28.5毫米,体暗红褐色;5龄幼虫体长58.5毫米,体紫黑色。各龄幼虫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全身生有黄白色长软毛。
(4)蛹。紫黑色,体长约23毫米,腹部末端具有短刺6根。
发生规律 苹果舟蛾每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下根部附近约7厘米深的土层中越冬。
郑州地区7~8月越冬蛹羽化为成虫。成虫夜间活动,趋光性强,产卵于中下部枝条的叶片背面,密集成块,卵期为7天左右。8月至9月中旬为幼虫为害期。幼虫孵出后,先群集在产卵叶上啃食叶肉,仅剩网状叶脉,后转移到同一枝条相邻的叶片为害,头向外整齐排列呈半环状,蚕食叶片边缘,仅剩主脉和叶柄,而后再转移至下一张叶片。幼虫多于4龄末5龄初开始分散为害,进入暴食期。幼虫老熟后沿树干向下爬行下地,择地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低龄幼虫群居叶片正面,啃食叶片边缘,容易发现,可进行人工摘除,就地踏死。于幼虫发生期在果园中加强巡回检查,随时将其消灭在分散暴食期之苹果舟蛾老熟幼虫 苹果舟蛾幼虫分散前集中为害苹果舟蛾成虫 金毛虫幼虫角斑古毒蛾幼虫 果剑纹夜蛾幼虫前。
(2)药剂挑治。用触杀性强的菊酯类杀虫剂如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等喷洒有虫枝,不需全树喷药。隔10天后再进行1次。
枣尺蠖
为 害 状 枣尺蠖又叫枣步曲,是我国北方枣区为害历史悠久的害虫,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河南、北京、天津、山西等地部分苹果园的重要害虫,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严重影响苹果树的生长发育。
形态特征
(1)成虫。雄蛾体长约14毫米,翅展约35毫米,灰褐色。胸部粗壮,密生长毛及毛鳞。前翅灰褐色,外横线、内横线黑色,两线之间色较淡。后翅灰色,有黑色横纹1条,其内有1个黑色圆斑。雌蛾体长约15毫米,灰褐色,体圆锥形,前、后翅均退化。
(2)卵。椭圆形,有光泽,数十粒至数百粒产成一块,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呈黑色。
(3)幼虫。初孵1龄幼虫体黑色,有5条白色横纹,2~5龄幼虫体色由深青灰色渐变桃剑纹夜蛾幼虫 梨剑纹夜蛾幼虫为浅青灰色,2龄有7条白色纵纹,3~4龄有13条,5龄有25条白色或灰白色与黄、黑、绿相间的条纹,老熟时体长约45毫米。
(4)蛹。长约15毫米,紫褐色。
发生规律 枣尺蠖在黄河故道苹果产区每年发生1代,以蛹分散在树冠下深10~20厘米处土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盛期为3月下旬至4月初。雌蛾沿树干上树与雄蛾交配。产卵于粗糙的树皮裂缝内,堆积一起。每雌蛾可产卵1 000~1 200粒,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4月下旬是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出壳后迅速爬行,具有明显向上、向高处爬行和遇惊震吐丝下垂、随风飘荡的习性。5月初进入2龄盛期,也是药剂防治适期。为害盛期在5月中下旬。幼虫对于苹果叶的为害,1龄幼虫只能吃成1毫米的孔洞。2龄幼虫在叶面驳食,造成直径2~3毫米的不规则孔洞。3龄幼虫不再只从表面驳食而是直接咬成4~5毫米直径大小的孔洞或缺刻,不再有下表皮支撑相连,因而风吹易于使叶破损。4龄以后食量大增,密度大时可将树叶吃光。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下树、入土化蛹越夏及越冬。
防治方法
(1) 对于虫口密度较大的苹果园,应在早春成虫羽化期,利用雌蛾体形笨重无翅、出土后必经树干爬行上树的特性,即在惊蛰以前,在树干离地面约30厘米处缠一道宽约5厘米的塑料薄膜,下缘内折1厘米宽,要求薄膜与树干紧贴、无缝隙,且保证整个成虫羽化期间不脱落,然后在薄膜的下缘涂一圈1厘米宽薄层药膏,药膏系由凡士林(或黄油)加入一定量的触杀性强的灭扫利等搅拌混匀而成,田间使用效果表明,此法可将95%以上的雌蛾及地面孵化幼虫消灭在薄膜带之下,一次处理即可基本解决此虫全年为害,为防止初孵幼虫上树后随风传播,要求每株树都要处理,不可遗漏。
(2)在没有采取上述方法的果园,则不可再错过树上喷药防治的适期,即2龄幼虫高峰期,宜选用对天敌安全的脲类杀虫剂,如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 000倍、5%杀铃脲桑尺蠖幼虫 枣尺蠖幼虫大造桥虫幼虫 美国白蛾幼虫美国白蛾为害状,乳油2 000倍,或30%蛾螨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等,对于已为害严重的果园,可采用20%氰戊菊酯乳油4 0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或20%灭扫利乳油4 000倍喷雾。
三、枝干害虫
苹果绵蚜
苹果绵蚜又名血色蚜虫,是国内外重要检疫对象,国内原来仅在辽宁旅大地区、山东半岛等少数地区发生,近年来随着苗木的大范围调运,疫区不断扩大,为害日趋严重。苹果绵蚜以无翅孤雌蚜和若蚜群集于苹果枝干剪锯口周围、枝条叶腋及近地表的根上寄生为害,吸取汁液,消耗大量营养,降低树体生活力。枝条、根被害处组织因受刺激形成肿瘤,肿瘤老化后破裂,阻碍水分、养分的输导,受侵袭根不能长出须根,受害枝条发育不良、形不成花芽。由于蚜虫腹部背面覆有白色蜡质绵毛,导致蚜虫群落呈现白色棉絮状,极易辨认。
形态特征
(1)成蚜。成蚜包括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性蚜三种。无翅孤雌蚜:体长1.7~2.1毫米,近椭圆形,肥大,暗红褐色,背面有大量白色长蜡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3~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暗赤褐色,体被白粉,腹部有白色长蜡丝。前翅中脉2叉,翅脉和翅痣呈棕色。性蚜:有性雌蚜体长约1毫米,淡黄褐色。有性雄蚜体长苹果绵蚜为害当年生枝条 苹果绵蚜为害大枝干约0.7毫米,黄绿色。
(2)卵。长约0.5毫米,初产时橙黄色,3~4天后变为褐色,长圆形,两端圆,中间细。
(3)若蚜。共4龄,体略呈圆筒形,赤褐色,被白色蜡丝。
发生规律 苹果绵蚜在山东青岛每年发生17~18代,在辽宁旅大发生13代以上。以1~2龄若蚜在苹果树枝干的裂皮、剪口、病虫伤疤或在土表下的不定芽和根等处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