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47200000012

第12章 主要害虫的识别与防治(2)

三角形粘胶监测诱捕器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处理向日葵、玉米秸秆等,消灭越冬虫源。

(2)及时摘除虫果和拣拾落果,减少再次为害虫源。

(3)在5月上旬开始用性诱剂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并结合查卵,当卵果率达0.5%~1%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或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喷雾,当需要同时防治食心虫和红蜘蛛时,可改为20%氰戊菊桃蛀螟为害果实 桃蛀螟桃蛀螟成虫 桃蛀螟在果实上产的卵酯乳油2 000倍,10%联苯菊酯乳油3 000~4 000倍,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喷雾。在没有性诱剂测报的条件下,上年发生严重时,可在麦收前10天、麦收时连喷2次上述药剂,发生较轻时,可在麦收前一周喷1次药。第2代发生高峰期和第1代间隔约35天,最好结合查卵,适时进行防治。

苹果蠹蛾

为害状 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对国内其他地区是检疫对象。据报道,世界各苹果产区(除日本外)苹果蠹蛾是最主要的蛀果害虫之一。苹果蠹蛾还可为害梨、杏、桃、樱桃、梅等果树。苹果蠹蛾幼虫蛀食果实,为害状和梨小食心虫非常相似,幼虫蛀果后在果皮下蛀食,不久果面形成黑斑,并将虫粪排出孔外。但虫粪粒比梨小食心虫粗,和桃蛀螟相似,但桃蛀螟常将果皮啃成大孔洞,而苹果蠹蛾常将蛀孔用虫粪封住,有时需要对幼虫进行鉴定。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毫米,翅展19~20毫米,全体灰褐色,并带有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大圆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部分浅苹果蠹蛾为害幼果 苹果蠹蛾为害褐色,翅中部色浅,其中也杂有褐色斜行的波状纹。卵椭圆形,极扁平,长径1.1~1.2毫米。老熟幼虫体背面淡红色至红色,体长14~18毫米,前胸气门具3毛,腹部末端无臀栉。蛹长7~10毫米,第2~7腹节背面各节前后均有一排整齐的刺,前排粗大而后排细小,第8~10腹节背面则仅有一排刺。

发生规律 目前苹果蠹蛾仅在新疆、甘肃西部发生,在新疆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下做茧越冬。第1代幼虫为害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第2代为害期在7月中苹果蠹蛾成虫 苹果蠹蛾即将孵化的卵苹果蠹蛾老熟幼虫 苹果蠹蛾大量蛀果旬至9月上旬。在伊利完成一代需要50天左右。成虫产卵于果实或者叶片上,卵散产,前期果实较硬时,初孵幼虫多从萼洼或梗洼蛀入,后期果实肉质松软时,从果面蛀入,幼虫蛀果后有偏食种子的习性,并向外排出虫粪。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1个果实,1头幼虫也可转移2个以上果实为害。老熟幼虫脱果后由枝干爬向树皮下做茧化蛹。

防治方法

(1) 检疫防治。苹果蠹蛾是世界性蛀果害虫,为了防止幼虫或蛹随蛀果运出疫区传播,应加强产地检疫。杜绝有虫果外运。

(2) 化学防治。加强虫情测报,在成虫产卵期喷药,对果品外运的基地,更应加强防治,科学用药,使用药剂参看桃小食心虫。

(3) 生物防治。在成虫产卵初期开始释放赤眼蜂,每亩释放2万~3万头松毛虫赤眼蜂,间隔几天再释放1次,共释放12万头左右。

(4) 性诱剂防治。可以使用性诱剂迷向法防治,在苹果蠹蛾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悬挂,使用剂量为120毫克/根,在苹果初花期每亩悬挂60根左右,挂在树冠上部,果园边缘适当增加剂量,悬挂以后在果园中悬挂性诱剂监测诱捕器,每个果园中心和边缘分别苹果初花期悬挂性诱剂迷向法防治苹果蠹蛾 迷向丝悬挂在树冠上部悬挂2个监测诱捕器,每周监测诱蛾量。当连续诱到成虫,或者累计诱到5头成虫时,要进行喷药防治。在隔离果园,也可试用性诱剂迷向法结合喷药,连续处理几年铲除新侵入的苹果蠹蛾。国外利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已经大量推广。

黄斑蝽

黄斑蝽也叫麻皮蝽,它与茶翅蝽同是为害梨、桃等果树及林木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为害状与茶翅蝽相同。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22毫米,身体扁平,黑褐色。头较长,两侧略平行,侧边和中央的纵脊黄色。前胸背板、小盾片和前翅革质部分散布不规则的黄色斑纹、点刻和皱纹。

触角5节,黑色,第1节短而粗大,第5节基部为浅黄白色。

(2)卵。鼓形,灰白色,高约2毫米,12粒聚产成卵块。

(3)若虫。各龄若虫体前端较窄,后端宽圆。触角4节,深褐或黑褐色,节间黄赤,第4节基部1/3黄白色。

发生规律 黄斑蝽在北方果区一年发生1代,在江西、安徽可发生2代,主要在室内、屋檐、墙缝等处越冬。在北部地区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出蛰,5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片背面,每雌可产卵3~5块,卵期8天左右。若虫期40~60天,7~8月羽化为成虫。9月中下旬陆续寻觅越冬场所越冬。

防治方法 参照茶翅蝽的防治。茶翅蝽又名臭木蝽、臭屁虫。分布很广,食性很杂,寄主植物有梨、苹果、桃等果树,还为害多种树木、豆类等。成虫和若虫刺吸果实、叶片和枝条,尤以为害果实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轻则果面被刺吸部位出现青疔,重则果实畸形,呈现严重的疙瘩果症状,被害部位果肉木栓化,不堪食用,失去经济价值,甚至未熟先落。

黄斑蝽成虫 黄斑蝽初产卵12粒卵块

黄斑蝽初孵若虫 黄斑蝽大若虫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15毫米,体扁平,灰褐色稍带红色,前胸背板梯形,两侧稍突出。小盾片倒三角形,基缘有5个淡黄色小斑。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平覆于身体上。

(2)卵。短圆筒形,长约1毫米,灰白色,20~30粒聚集成卵块。

(3)若虫。黑色,腹部稍带红色,头、胸和腹部第1、2节两侧有刺状突起,无翅。

发生规律 茶翅蝽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室内(占越冬虫量的80%~90%)、室外墙缝、树洞等处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陆续出蛰活动,当气温上升到20℃以上时(4月中旬前后)成虫喜集中在泡桐、桃树上为害,5月上中旬成虫交尾,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可一直产卵到7月中旬,越冬代成虫的平均寿命长达300天。卵期5~6天,卵产于叶的背面,卵粒排列成为一个不规则三角形,初孵的1龄若虫群居于卵壳周围,直至2龄末期才分散。若虫为害的特点是多个个体(3~10头)群集于一个果上为害。而成虫为害的特征是喜分散为害,除雌雄成对而能共处一果上外,一般一果不栖2虫。若虫历期60天左右。凡越冬代成虫在6月上旬以前产的卵,到8月初以前羽化为第1代成虫,可继续产卵,经过若虫阶段再羽化为越冬成虫,每年发生2代,该第1代成虫平均寿命32天;6月中旬以后所产卵发育的成虫直接进入越冬,每年仅发生1代。6月上中旬以后成虫多转移集中到梨园为害。10月中旬绝大部分成虫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

(1)由于成虫在深秋寻找越冬场所,10月可在果园边缘搭建草棚诱集成虫,待到冬季把草集中烧毁。

(2)对于茶翅蝽为害较重的苹果园,应重点抓住树上喷药的关键时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茶翅蝽成虫已集中到苹果园中,但大量卵块尚未产出,应该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如果喷药细致周到,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6月底至7月初,应再喷1次9药。用药种类可选用击倒力强的20%杀灭菊酯乳油2 000倍或2.5%功夫乳油3 000倍,混合50%马拉硫磷乳油1 500倍、40%毒死蜱乳油1 500倍等。对于该虫发生较少的苹果园,可以在上午10时以前,利用成虫温度低时不活跃的习性,进行树上人工捕杀,以及在若虫孵化期捕杀叶背面的卵块和未分散的若虫。

柑橘小实蝇可为害柑橘、桃、梨、李等多种水果,为害植物达250多种,为害果实导致果实腐烂,每个果实可有多头幼虫,造成果实提前脱落,近期调查中发现柑橘小实蝇可为害桃、梨、李子、枣、苹果等,在缺乏食物时,也可为害核桃果皮,但成虫个体变小。原来文献中没有记载为害苹果,可能是在南方没有苹果种植,传播到北方后苹果也可以成为寄主。一个果实中可有多条到几十条幼虫,枣、李子、苹果中幼虫数量较少,据观察柑橘小实蝇喜欢为害接近成熟的果实,但也可为害坚实的青果。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深黑色和黄色相间。胸部共有鬃11对,多为黄褐色,包括肩板鬃2对,背侧鬃2对,前翅鬃1对,后翅鬃2对,中侧板鬃1对,翅侧片鬃1对,小盾前鬃1对,小盾端鬃1对。胸部背面大部分黑色,但黄色的“U”字形斑纹十分明显。腹部黄色,第1、2节背面各有1条黑色横带,从第3节开始中央有1条黑色的纵带直抵腹端,构成明显的“T”字形斑纹。雌虫产卵管发达,由3节组成。

(2)卵。梭形,长约1毫米,宽约0.1毫米,乳白色,尾端较钝圆。

(3)幼虫。蛆形,1龄幼虫体长1.2~1.3毫米,2龄2.5~5.8毫米,3龄7~11毫米。

发生规律 南方每年发生7~8代,偏北地区3~6代,由于食料丰富及气温偏暖,每年的代数在不同地域有不同,冬季低温对柑橘小实蝇的分布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主要以蛹越冬,在南方无明显越冬期,只在气温下降时成虫较少,气温上升时成虫数量较多。

第一代成虫普遍发生期,南方为4月中旬,偏北地区在5月中旬。其发生盛期,南方为5月中、下旬偏北地区在7月上旬。在南方田间盛发以5月上旬至11月中旬,以后气温下降而减少。成虫以上午前羽化,以8时前后最盛。成虫羽化后经一段时间性成熟后方能交尾产卵,产卵时以产卵器刺破果皮,把卵产于果皮与瓤瓣之间,一年产卵200~400粒,卵期夏季1天左右,春秋季2天,冬季3~6天,幼虫期夏季7~9天,春秋季10~12天,冬季13~20天。卵孵化后幼虫钻入果实瓤囊内为害。致使果实腐烂脱落。幼虫蜕皮二次,老熟幼虫穿孔而出脱果入土化蛹。以2~3厘米的土中为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在销售柑橘季节,加强柑橘产地检疫,在北方注意当地果品批发市场检疫,发现疫情应立即组织销毁。在苹果产区应注意不要堆放腐烂果品,特别是柑柑橘小实蝇雌成虫 柑橘小实蝇产卵孔柑橘小实蝇产卵状 柑橘小实蝇在果皮下产的卵橘,要挖1米以上深坑掩埋,杜绝传染源。

(2)摘除果实。将发生柑橘小实蝇果园的果实全部摘除,彻底清理果园腐烂果。对于腐烂果,要用开水煮15分钟以上,然后深埋,不能遗漏,散落。

(3)地面处理。在幼虫脱果期,或者成虫羽化出土期,在果园地面全面喷洒40%毒死蜱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杀灭脱果幼虫或出土成虫,间隔20天1次,每代2次。

(4)诱杀成虫。树上可以喷洒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并加入3%红糖,0.1%白酒,喷洒时可以条带喷洒,即隔5行喷5行,间隔7天喷洒1次,高峰期连续喷洒3次,诱杀成虫。也可用糖、酒、醋、水配成诱杀液(糖∶酒∶醋∶水=10∶3∶5∶100),装入盆中挂在树上,一般每30株挂4个即可,半月换一次诱杀液,也可采用性诱剂甲基丁香酚诱杀雄虫防治。

(5)冬季深耕杀灭虫蛹。

(6)采用全套袋防虫。

绿盲蝽

为 害 状 绿盲蝽往常是农作物的主要害虫,常为害棉花、豆类、玉米、马铃薯、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但近年在果树上为害逐年加重,特别对枣、葡萄的为害十分严重,造成部分果园绝收。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对苹果的为害也不容忽视。该虫以成、若虫刺吸新梢顶芽、嫩叶、花蕾及幼果上汁液。幼芽受害后,随叶片生长伸展形成具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花或幼果受害变成黄褐色干枯或脱落。幼果受害后到后期在果面上形成黑点,严重影响果品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毫米,宽2.2毫米,绿色,密被短毛。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2/3,第2节长等于3、4节之和,向端部颜色渐深,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分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浅纵纹。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余绿色。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卵长1毫米,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2龄黄褐色,3龄出现翅芽,4龄超过第1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眼灰色。

发生规律 北方每年发生3~5代,陕西泾阳、河南安阳5代,江西6~7代,以卵在果树上年修剪口、翘皮断枝内及土中越冬。翌年春季3~4月旬均温高于10℃或连续5日均温达11℃,相对湿度高于70%,卵开始孵化。卵孵化后若虫即可为害果树嫩芽、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