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梨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15047100000006

第6章 梨树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4)

病因:主要病因是由于土壤中缺乏梨树可以吸收利用的铁元素引起。铁对梨树叶片叶绿素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同时铁又是构成呼吸酶的重要成分,对梨树的呼吸起重要作用。土壤中铁的含量一般比较丰富,但在盐碱地中,大量可溶性二价铁被转化为不溶性三价铁盐而沉淀,不能被梨树吸收利用。因此在盐碱地和含钙质较多的土壤中容易出现缺铁症。在中性土壤中,若肥水过量,尤其偏施氮肥,造成新梢生长过旺,铁元素吸收不足,也会使新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铁失绿症状。春季干旱时由于水分蒸发,表层土壤中含盐量增加,又正值梨树旺盛生长期,需铁量较多,所以缺铁症发生较多。当进入雨季,土壤中盐分下降,可溶性铁相对增多,缺铁症明显减轻。地势低洼、地下水梨缺铁黄叶病病叶梨缺铁黄叶病病树位高、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科学建园。建园时应选择疏松的沙壤土,避免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块或盐碱地栽植梨树。

(2)土壤管理。对盐碱重的梨园,春季干旱时应及时灌水洗盐,控制盐分升高,或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改良土壤,以减轻病害发生。

(3)土壤施铁。对发病严重的梨园,结合秋施基肥,施二价铁盐。一般根据树龄大小使用硫酸亚铁或螯合铁0。5~2。0千克,单独使用硫酸亚铁,铁元素容易被土壤固定,效果不好,结合使用有机肥,效果会较好。

(4)树上施铁。于生长期树上喷0。3%~0。5%硫酸亚铁溶液。根据黄化发生程度,每7~10天喷1次,直到叶片转绿。也可根据历年黄化程度,对重病株芽前喷施80~100倍液的硫酸亚铁,柠檬酸铁和黄腐酸铁也具有矫正缺铁的作用。

(5)树干注射。有条件的可用树干注射机向树干内注入0。05%~0。08%的酸化硫酸亚铁溶液。但由于各地品种、生态条件、树势不同,注射之前应先做剂量试验,以防发生药害。

(三)枝干病害

梨腐烂病

症状:本病多发生在梨树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上,有时主根基部也受害。

一般有两种类型。

(1)溃疡型:树皮上的初期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稍隆起,皮层组织变松,呈水渍状湿腐,红褐色至暗褐色。以手压之,病部稍下陷并溢出红褐色汁液,此时组织解体,易撕裂,并有酒糟味。随后,病斑表面产生疣状突起,渐突破表皮,露出黑色小粒点,大小约1毫米。当空气潮湿时,从中涌出淡黄色卷须状物(病菌孢子角)。以后病斑逐渐干缩下陷,变深,呈黑褐色至黑色,病健部交界处发生裂缝,由于愈伤组织形成,四周渐翘起,病斑逐年扩展,一般也较慢,很少环绕整个枝干。在衰弱树、衰弱枝上,或在遭受冻害的西洋梨上,病斑可深达木质部,破坏形成层,并迅速扩展,环绕枝干,而使枝干枯死;在愈伤力强的健壮树上,病皮逐渐翘起以至脱落,病皮下形成新皮层而自然愈合。

梨腐烂病发病初期树皮变色修剪锯口上易引起梨腐烂病发生梨腐烂病主干发病状梨腐烂病在发病部位产生大量子实体流行时期的梨腐烂病发病状梨腐烂病斑上长出大量分生孢子角(2)枝枯型:多发生在极度衰弱的梨树小枝上,病部不呈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扩展迅速,很快包围整个枝干,使枝干枯死,并密生黑色小粒点。病树的树势逐年减弱,生长不良,如不及时防治,可造成全树枯死。

病原:有性态为Valsa ambiens (Pers。et。Fr。) Fr,称梨果腐皮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无性态为Cytospora ambiens Sacc,称迂回壳囊孢。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春暖时活动,形成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及树干皮孔侵入。子囊孢子数量较少,传病作用较小。侵入后并不立即发病,而是潜伏,当树体受冻害、干旱、结果过多、肥力不足、栽培管理不善导致树势严重衰弱时,病菌才迅速扩展,导致枝干病害发生。发病时病菌先在树干落皮层组织中扩展,随后发病。每年有春、秋两个发病高峰,以春季发病最重,夏季停止扩展,秋季再度发病。

腐烂病发生轻重与树势强弱、负载量、冻害有密切关系,栽培管理好、树势强、产量适中、发病轻;管理差,地下水位高、树势弱、大小年严重,发病重,冻害重,发病也重。

品种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洋梨系统最感病,中国梨系统稍抗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清园。及时剪除干桩枯橛、枯梢、病剪口、果台等病组织。

(3)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防止受冻。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尤其应注意有机肥与氮、磷、钾及各种微量元素的平衡,重视秋施基肥。细致修剪,疏花疏果,调节负载量,平衡大小年。预防早期落叶,提高树体营养水平。

(4)刮树皮。冬季及时刮树皮。

(5)刮除病斑。注意查找病部,并涂药1~2次保护剂,刮后涂抹药剂。可选择5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硫酸铜溶液、腐必清1~5倍液、S-921抗菌剂25~3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3%甲基硫菌灵糊剂、2%农抗120水剂60~200倍液。刮下的病材料应及时集中深埋或烧毁。

(6)喷药预防。梨树发芽前,喷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预防发病。

(7)防寒保温。冬季树干涂白。常用涂白剂的配方如下:

生石灰12~13千克,石硫合剂原液(20波美度左右)2千克,食盐2千克,清水36千克;生石灰10千克,加豆浆3~4千克,加水40~50千克;生石灰6千克,食盐1~3千克,水20千克,先将生石灰溶为石灰乳,然后再加入食盐和足量水。

(8)桥接或脚接。主干和主枝伤痕部较大部位,可进行桥接或脚接,帮助恢复树势。

梨树干腐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

枝条染病,出现长条形病斑,树皮皮层变褐并稍凹陷,病斑可深达木质部。病斑环绕枝干一周时,致病枝及上面的叶片枯死,病斑上后期密生黑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主干染病,初生轮纹状溃疡斑,病斑环干一周后,致地上部枯死。

果实染病,病果上产生红褐色或褐色轮纹斑,几天内可致全果腐烂,病果无苦味。

病原: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称干腐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早春开始直到采收以后,病菌释放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飞溅传播,侵染枝条和果实,病菌的侵染时期很长。侵染后的组织并不立即发病,而是潜伏,只有当树势衰弱,果实近成熟期后才开始发病。病害发生与气候关系最为密切。春、夏季干旱,树势衰弱,利于主干、枝条干腐病病斑的扩展。多雨、多雾、多露果园湿度大,利用分生孢子的分散和传播以及病菌对枝条和果实的侵入。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增加钾肥和钙、硼元素的投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

(2)结合冬剪,及时剪除干腐病、腐烂病等病枝及虫害枝,生长季及时清除病果或病枝,集中深埋或烧毁。

(3)药剂防治。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等。生长期间,喷洒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12。5%腈菌唑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并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0%丙森锌水分散粒剂交替使用,以保护枝干和果实。

梨干枯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枝干。病部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污暗色水浸状斑点,后凹陷干枯,于健部龟裂,上生病原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枝条易折断并逐渐枯死。

幼枝发病,多发生在枝杈部位,在梨树发芽后不久,如见到某一枝上叶片萎蔫时,则往往在该枝条的病、健交界处可见病斑凹陷环绕枝条现象。有时枝条并不立即死亡,仅发芽较晚,叶小而黄,严重时叶边缘焦枯,不抽新梢或抽梢很短,不久整个小枝干枯死亡。

抽枝后发病的,往往表现叶色转黄,提早落叶(7月开始落叶),落叶前后小枝上可见红褐色略凹陷的病斑。刮破树皮,大多数可见病组织溃烂,呈红褐色水渍状,有很浓的酒糟味。幼树树干基部发病,致上部枯死,病部下端产生愈伤组织,入夏以后,病部以下长出大量分蘖。

成年树的主干和分枝受害,一般只表现树势衰弱症状,严重时树皮干缩开裂,呈现纵向无规则裂皮。

病原:Phomopsis fukushii Tanaka et Endo,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拟茎点菌属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干上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梨树萌芽后病菌开始活动,主要通过伤口侵入。3~4月病斑扩展最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枝干枯死,4~5月病斑逐渐停止扩展,5~6月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成熟,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6月气温较高,病斑扩展快。

本病的发生除与伤口侵染有关外,在土层瘠薄、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的地块发病较重,品种间存在抗病性的差异。

防治方法:

(1)梨树萌芽前刮去翘皮及坏死组织。

(2)保护接口,减少树体伤口。对高接换种接口,应敷以混有杀菌剂的药泥,外包塑料薄膜,防止接口水分散失和病菌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及时防治蛀干害虫,减少机梨干枯病症状械损伤,避免病菌感染。

(3)改变对定植苗木的培土厚度,将深培土(30~40厘米)改为浅培土(10~15厘米)或改为只培向阳面的土,以减轻培土层内主干冻害。

(4)对假植苗木不深埋,坑内不灌水,利用原土现挖现埋。

(5)枝干上喷402抗菌剂5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保护枝干,预防干枯病的侵染。

(6)在冻伤和病斑部位涂抹甲基托布津、黄油、多菌灵1:(0。3~0。5):1混合药膏。

梨树枝枯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大树上衰弱的枝梢,多在衰弱的延长枝前端或结果枝上产生稍凹陷、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后期病皮龟裂脱落,严重的露出木质部或枯死。

病原:Nectria cinnabarina (Tode) Fr。称朱红丛赤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翌年降雨或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溢出,借风雨传播蔓延,病菌属弱寄生菌,只有在枝条十分衰弱且有伤口时,才能侵入,引致枝枯。

防治方法:

(1)夏季清除并销毁病枝,以减少梨园内侵染源。

(2)修剪时留桩宜短,清除全部死枝。

(3)在分生孢子释放期,每半个月喷洒1次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8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可灭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梨树木腐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冻伤及衰老树的主干和主枝。病菌孢子从伤口侵入,在木质部扩展,使木质部逐渐腐朽,最后从被害处长出子实体,散生或群生,呈覆瓦状。

病原:包括多种木腐菌,主要有:截孢层孔 Fomes truncatospora 。、假红绿层孔菌Fomes marginatus 。、李针层孔Phellinus pomaceus 和木蹄层孔菌Pyropolyporusfomentarius ,均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或树干上的子实体越冬。翌年子实体遇合适条件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衰老树,从伤口侵入。枝干内的多年生菌丝体也可继续扩展为害。老龄树、衰弱树、受冻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彻底刮除树干上的子实体,并及时烧毁。再在刮口处涂S-921抗菌剂20~30倍液,或1%硫酸铜溶液保护。

(2)及时刨除果园已死或将死的无价值的老树。

(3)增施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4)尽量避免造成枝干的伤口。

(5)树干涂白防止冻害。

梨锈水病

症状:本病主要为害梨树的主干和骨干枝。一般七年生至十二年生的初结果梨树发病比较重。枝干患病后初期不易发现,外表无病斑,皮色正常。后期在病树上可以看到从皮孔或伤口处渗出水珠,或有较多的锈水突然渗出,枝干表皮仍看不到病斑和异常现象,但用刀削皮层察看,可见病皮呈浅红色,并有红褐色小斑而腐烂,松软充水,并有酒糟味,内含大量细菌,很快积水增多,从皮孔或伤口渗出大量汁液,无色透明,经2~4小时后转变为乳白色、红褐色,最后呈铁锈色。发展到后期,病部可深达形成层而使果树腐烂枯死。患病较轻的幼树提早落叶, 同时枝干枯死纵裂。

病原:为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