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缤纷气候
15046800000027

第27章 大自然敲响的警钟(4)

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在大范围内控制着沙漠化土地的扩展与逆转过程,气候暖干化有助于沙漠化的发生与扩展,但在局部地区随着气温升高有降水增多的可能,有利于沙漠化土地的逆转。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沙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是不容忽视的。要遏止沙漠化的扩展,应采取适应与减缓气候干旱化对策,消除人为沙漠化因素,并积极整治沙漠化土地,从根本上促进沙漠化土地的逆转。

中国沙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沙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仅土地沙化面积的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因此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5.3.4臭氧层破坏

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另外,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可形成臭氧。大气中臭氧的分布随高度和纬度而变化,近地面层臭氧含量很少,从10千米高度开始逐渐增加,到12千米以上臭氧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千米高度达最大值,再往上则逐渐减少,到55千米高度就极少了。

南极臭氧洞20~30千米高度的大气中,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形成了臭氧形成的最适宜条件,故把该层称臭氧层。臭氧层气体非常稀薄,即使最大浓度处,臭氧与空气的体积比也只有百万分之几。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从而对地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保护层。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大气臭氧浓度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臭氧量急剧减少,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科学家发现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也在减少,而且在青藏高原上空夏季形成了臭氧层低谷现象。

研究表明,工业上大量使用氯氟碳化物等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完全由工业合成的氯氟碳化物,广泛被用作各种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元件的清洗溶剂、化妆品等喷雾剂,以及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等。其产量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大量增加,在对氯氟碳化物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碳化物已达到了2000万吨。而且它非常稳定,在对流层大气中几乎没有能与它们起反应的物质,排放多少就积累多少,其生命期长达70~160年,在大气中不断积累,最后将上升至平流层。氯氟碳化物进入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就可能被光解,释放出原子氯,如果这一机制不被其他过程干扰,只要有少量的原子氯产生,就会使臭氧层很快被破坏。

臭氧层被破坏以后,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许多危害。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加,会降低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危害呼吸器官和眼睛,诱发慢性病,增高皮肤癌发病率等。

5.3.5酸雨危害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者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到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大气中的酸雨成分主要包括硫酸、硝酸和盐酸三种。

中国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万平方千米。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多万平方千米。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中国主要的酸雨区。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70%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酸雨在中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

酸雨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使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及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13%~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

中国对酸雨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制定严格法律法规,控制酸雨污染是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和政策的一个主要领域,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措施:一是直接管制措施,如建立空气质量、燃料质量和排放标准,实行排放许可证制度;二是经济刺激措施,如排污税费、产品税(包括燃料税)、排放交易和一些经济补助等。另外,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烧装置。再就是控制汽车排气。还有就是安装除尘脱硫、脱氮设备,脱除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

5.3.6核冬天

所谓“核冬天”,指的是核战争爆炸掀起的尘埃和继之而来的熊熊大火产生的浓烟,将阳光遮断。由于烟云遮盖,天昏地暗,地球上几乎没有白天,因而温度急剧下降,即使在夏天,也将变得和冬天一样寒冷,甚至比冬天更加寒冷。江河湖泊因寒冷而冰封,植物因停止光合作用而枯萎,“核冬天”将使农作物颗粒无收或无法食用。

核战争的另一严重后果是破坏了臭氧层,紫外线侵袭地面,生命系统将受到严重杀伤。目前科学家还很难预测像“核冬天”的气候性灾难给生物造成的全部后果。可以推测,大规模核战争后生物圈有可能保留下来,等到大气恢复正常,生态系统也将慢慢复活,但可能发生剧烈的改变。

气候未来究竟如何变化,谁在驱动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剧变与人类生存究竟有什么关系,怎样保卫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等诸多气候变化问题就摆在面前。

人类社会诞生于地球,成长于地球,在地球上创造了古代与现代辉煌的文明。人类最初接触到、感受到和需要认真适应的,主要是自然界里的风云变幻。人类历史包含着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要想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就要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从而取得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史学家往往将古代文明称为“大河文明”,因为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寄居地都与河流紧紧相连。即便是相对固定的农耕文明,也会随河道的变迁而转移,而游牧文明则从远古开始就逐水草而居并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远古文明的消亡,可以从中看到争夺生存空间的杀戮与血腥,吸取对大自然的贪婪掠夺和破坏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