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华尔街骗局
15045800000005

第5章 量化宽松政策:是仙丹还是毒药?

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G20峰会之前,美联储宣布实施第二轮的量化宽松政策(QEII)——从那时起到2011年6月底向美国经济注入6000亿美元。美联储表示具体数字会有一定浮动:

……根据未来定期审查其证券购买速度及资产购买项目的整体规模的信息,视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促进就业和价格稳定。

从到期证券额外获得的3000亿美元也会被用上。实际上,宽松政策大约在2010年年中就开始实施了。华尔街的内部人士知道了这一消息并能加以利用,但公众却不知情。事实上,量化宽松政策会使货币贬值、经济受损、就业岗位不增反减。如此一来,获得资金者就可将资金转移到“金砖四国”①及避税国。

市场预测分析师卡尔·丹宁格(Karl Denninger)称“量化宽松政策是美国历史上向美国人民征收的最大的一笔税款,是布什的减税额的14倍……高盛认为伯南克通过量化宽松将会在未来两年征收超过4万亿美元,即比布什的减税额还要多57倍”。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由此带来的信贷将会进入资产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等,大多为境外市场)而非在本国经济之中。实际上,第一轮量化宽松的税收政策淡化了刺激基金的作用。它是一种补偿性税收,直接进了银行家的口袋,变成了他们的投机资本、高薪和红利。

这无疑增加了通货膨胀出现的可能性。根据格兰特利率观察员詹姆斯·格兰特(James Grant)的观察,量化宽松政策将会制造不可持续的资产泡沫,导致美元贬值、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增加,终结“每日低价”的日子。伯南克想要利用通货膨胀这一隐蔽的税收手段,通过货币贬值来实现这一目的,全然不顾这样做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约翰·梅那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他1920年写的《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一书中警告说:

列宁毫无疑问是对的。推翻现存社会基础最微妙、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让货币贬值。这一过程将调动经济规则中所有破坏性的隐蔽力量,这种破坏方式,一百万个人里也未必有人能判断得出来。

丹宁格则更直言不讳,称除了公众的愤怒外没有其他东西能阻止以下后果:

实际上,你在经济上会倾家荡产。

你的财产将会被剥夺。

所有的财产。

你的房屋。

你的生意。

你的储蓄……而且,当公司部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润崩溃时,你的股票资产组合将会再次被引爆,你的养老基金、医疗保险金、国民医疗补助金和社会保障金都将被吞噬。

你既找不到折中方案,也无处可藏。要么“制止这种疯狂的举动,要么我们全都遭受灭顶之灾,除此以外别无选择”。正如汤姆·莱勒(TomLehrer)于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令人难忘的抒情诗所言——“当毁灭来敲门时无人会幸免”(当时是指可能出现的核毁灭)。当然,只有华尔街不会被毁灭,因为对“银行”而言不管怎么做都是有利可图的。

里根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主管戴维·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在2010年11月4日的彭博①电视节目中这样解释道:“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正向世界金融体系注入高级的‘货币海洛因’,有朝一日它将抹杀一切。”

2009年年初,经济学家迈克尔·哈德森(Michael Hudson)说:

美国经济已经达到了其债务上限,目前正迈入无力偿还的阶段。我们已经不在经济周期循环里,而是处在一个时代的末期。旧世界中的债务如不断增长,最后到诚信无存的程度,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使那个令人痛苦的末日晚些到来而已。

旧债未还,新债又起,使得原本就糟糕的局势变得更加恶劣。哈德森在2010年所写的题为《美国的量化宽松正在挫伤全球经济》一书中,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

量化宽松的定义

简而言之,量化宽松是一种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这些钱完全就是凭空创造出来的。维基百科(Wikipedia)称它是央行“通过给银行系统增加超额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该政策通常会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般政策失效后才使用,或者在正常方法都已用尽、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才使用,如今美国、日本和其他地方都是这种情况。

央行的业务流程都是采用电子方式进行的,因此能按自己的意愿任意增加其货币发行量,但这也有风险。尽管到目前为止,风险还不是很明显,但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货物会引发通货膨胀。迫使包括美元在内的货币贬值是另一个问题,鉴于这是美联储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项课题如今是非常切题的。黄金价格从2002年的不足300美元增长了近五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实际上,专家认为金价仍将上涨。债券利率至今仍然很低,反映出经济的疲软状态,不过一旦人们察觉到了通胀,债券的利率就会与风险同步提高。

2009年10月审查报告的头条就是替换美元的计划,该计划很有可能将美元贬到一文不值。然而,迈克尔·哈德森说,其他多国也已经作出了反应,试图“创造一个国际性的货币体系,其央行储备不为美国巨额债务提供融资。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已经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

其他各国很有可能将紧随其后。“金融战争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为了获得经济竞争力,货币战争马上就会打响,各国会在经济疲软期相互竞争——这场竞赛使它们全都面临重重危险。

量化宽松政策“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观点——如果美联储提供流动资产,那么银行将提价放贷,‘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摆脱债务’——这一过程会使经济膨胀。”

然而,这里所说的经济和大多数人认为的并不一样。美联储的目标“资产市场——主要是房地产,因为美国银行贷款中有80%都属于抵押贷款”。

重要的是,美联储的这一花招让国际金融处于风险之中。“这就是美国如今的经济政策,甚至是其外交政策的全部内容,包括金融欺诈的合法化。”在20世纪80年代,“贪婪有理”包括大规模的欺诈,但是这种方式如今已经过时了。实际上,如今的欺诈已经达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所涉资金高达数万亿,而且不为人知,如果不加以制止,诈骗金额将会更大。

美联储非但没有为境况不佳的经济体疗伤,反而在伤口上撒盐。新贷款没有如愿出现——各银行不但没有向美国的房主、消费者和企业发放更多贷款,反而提高了贷款标准。

银行没有在国内发放贷款,反而让美元涌入世界货币市场,它们希望没有还债能力的银行能够自己想办法来摆脱债务,通过美元的贬值来增强美国的竞争力。

从美国国内看,贷款市场已经饱和,贷款规模正在收缩,这一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之间创造的1.7万亿美元——失败了。更令人担心的是,哈德森表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必然会导致联邦储备政策制定者获得意料之外的后果。银行已经动用救济金和流动基金去增加自身利润,继续支付高额薪水和红利。它们的贷款抬高了资产价格,而非增加产出和就业岗位。资产价格的上涨增强了资产的实力,使其凌驾于劳动和生产活动之上,因此“实体”经济与FIRE部门之间的差距更大了。

另外,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无异于一场零和游戏。它只有在牺牲其他经济体的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这一场“金融侵略”战争将会摧毁全球货币的稳定性的原因。它也同样损害美国,使美国强大的经济体成了FIRE部门(尤其是华尔街)的牺牲品,并使得他们可以通过牺牲其他国家和全人类的利益为自己谋取利益。

如今,全球经济正朝着美国经济附属系统的方向演变,这样一来,全球的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注入美国经济。在过去,这种情况只有付诸于武力才能实现。然而,如今能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暗藏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中。可惜其他国家正在反抗,采取各种措施来抵制这种利用廉价美元进行的投机与“免费信用收购”行为。

印度储备银行将利率提高了好几倍。正如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的做法一样,中国也将给其过热的经济降温、控制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这一泡沫在未来很有可能会比美国泡沫巅峰时期的泡沫还要大。巴西提高了针对投资于本国政府债券的外来投资者的税收。韩国恢复了对投资本国政府债券的外国投资者应付利息的预提税。其他国家也在留意美联储政策的同时考虑采取类似的措施。

根据哈德森所言,“国际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各国如何将自己与联邦金融的掠夺性举动隔离开来,从而取得国内经济更大的稳定性”,在这场零和游戏中,如果无法做到这点他们将功亏一篑。

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失败了,第二轮能做得更好吗?许多经济学家都提出质疑,其中就包括伯南克,他在1988年与美联储前副主席艾伦·布林德(AlanBlinder)的争论中反对这种做法。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的联储主席纳拉亚纳·科奇拉科塔(Narayana Kocherlakota)如今支持该政策。2010年10月初在伦敦的一次发言中,他解释了拥有丰富储备的银行不借贷的几个原因。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的其中一位执行总裁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Mohamed El-Erian)也认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会失败。他在2010年11月4日的《金融时报》上撰写的头条文章中说:“流动性资金的注入和巧妙的金融设计不足以应对美国面临的挑战。如果没有意义深远的结构性改革,美联储注入的流动性资金中,有一部分将引发资金外流的新高潮——而这正是美联储所不需要的。”

美联储政策或许会强迫其他国家通过资本控制、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其他措施来保护本国货币。结果就是,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会遭到损害,而这一现象正在与日俱增。令人遗憾的结论是: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在保持美国经济高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方面,将会取得非常有限的成就,而且将使其他多国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这好像恰是美联储政策的目的所在,为给金融、保险、房地产(FIRE)行业谋取更大的利润和权限,从而摧毁世界经济。美联储鲁莽的干预政策会发挥作用吗?抑或是掠夺者被其猎物反咬一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认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不会增加就业岗位。在一篇简短的评论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德曼(Paul Krugman)对该政策能否起作用同样表示了担忧。前美联储主席唐纳德·科恩(Donald Kohn)认为该政策不会让美国经济转好,它最多会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glitz)在《金融时报》中说:“将我们全部的信任都寄托在美联储上是很愚蠢的。”他还说:

很显然,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让经济走出目前低谷的作用。由于至今一直都没能成功,货币专家转而考虑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即使是最拥护货币政策的人也认为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尽管他们几乎忽略了该政策潜在的长期成本。

与货币政策相比,斯蒂格利茨更倾向于制定针对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的财政政策。尽管政府债务会增加,“但是资产负债表的另一边也会出现相应的增长”,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投资产生的回报会远远超过成本。从另一方面说,实行计划性紧缩的同时希望货币政策能发挥作用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其不择手段的破坏力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经济学家戴维·罗森博格(David Rosenberg)同样持怀疑态度,在2010年11月4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他认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人们的借款意愿(这能增加货币的效力或流通速度)没有有形的影响,而我们恰恰需要看到这种意愿,才能宣布这种激进的政策试验是成功的”。实际上,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它完全就是耍派头。这也暗示了第二轮的进展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更糟糕的是,罗森博格看到毁灭性的货币战争愈演愈烈,这会导致“不尽如人意的”贸易战争。

市场分析师鲍勃·查普曼(Bob Chapman)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对于维持经济和金融体系来说是一种无效的方式。它驱逐了实际投资,即“能创造就业岗位和利润的那种投资”。美联储的政策却背道而驰,因为它产生债务和过度的投机。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也将其他借款人排挤在外,这最终将导致利率升高,抵消了银行的贷款能力”。另外,消费者深受其害,他们的购买力下降,结果将经济推向“更深层的衰退之中”。

美国现在被通货紧缩所围困,但是轻率地创造货币,最终会引发通货膨胀,“紧接着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通货紧缩性萧条”。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评论道:“如果政府为了出卖全部债权人而让它们的货币贬值,那你可以文雅地将这一过程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并非仅仅这样就发生了,而是鲁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另外,政府因战争开销、企业救济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制造出来的债务将会“埋葬整个经济”。这对于增加需求、逆转房地产危机、增加就业或刺激增长来说都毫无作用——而这些恰恰是病态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所需要的。

金融专家兼投资安全顾问马丁·韦斯(Martin Weiss)担心美联储正在“释放全新一轮的货币刺激政策”,驱使更多流动性资金到黄金、商品、外汇和新兴市场中去。这样,衰退的经济和特定资产种类出现牛市的可能性不复存在。

在其2011年3月21日所写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他对联邦赤字迅速扩大(根据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2011财年为1.7万亿美元,今后十年联邦赤字至少会被低估2.3万亿美元)深表遗憾,该赤字的破坏力将如同福岛核泄漏事故,当权者几乎无人敢触动,而实际解决赤字问题就仿佛是暴露于政治“辐射”下一般,更不可能了。这将导致:

·美元贬值。

·食品、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猛涨,大部分是投机操纵的结果。

·金银价值稳步增加。

·利率最终出现“戏剧性”增长,开始只是长期利率,接着是短期利率。

·美国中产阶级遭到毁灭。

·贫富悬殊加大,贫困的爆炸性增长。

·温和派的意见消失,“伴随而来的是左右翼政党的极端对立”。

·我们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体系最终出现“根本性恶化乃至解体”。

实际上,美国领导者纵容情况恶性循环、失去控制,其结果就是严酷的未来在向他们招手。

2010年11月3日,彭博社的约书亚·赞本(Joshua Zumbrun)提出:共和党的选举力量或许能遏制美联储的政策。千万别下赌注,木已成舟。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不会受到遏止,已经宣布的6000亿美元是可以自由募集的数额。流动性资金将会充斥市场,只要美联储的政策制定者这样规定,量化宽松政策就能循环往复进行下去。或许直到他们不牢靠的计划崩溃后,他们才会放弃这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

同时,两党对财政紧缩的支持,预示着这将对无数美国人造成严重的伤害。公众完全靠自己,不需要美国政府的帮助,而新选举产生的蹩脚总统将比被否认的那些还要糟糕。令公众懊恼的是,选民现在应当明白破坏性的政策是如何伤害他们的了,他们应当已经看清总统和出卖他们的民主党人的真实面目了。

如果建设性地而非按照计划毁灭式地利用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政策将收到成效。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马萨诸塞州殖民地于1691年以全民的信念和政府的信誉为后盾,首次创制了本州的纸币。其他州殖民地也紧接着使用了临时纸币。这让它们从英国银行的控制中解脱出来,使其在接下来的25年实现了无通胀、无税赋的经济繁荣。其中的秘诀就是不发行过量的纸币,让创造出来的货币回到当地的经济循环,以实现生产力增长。

换句话说,一切都处于比例合理的均衡之中。另外,当地政府不用为货币支付利息,它们创造自己的货币是用来发展经济的,而非牺牲商业、工业和公众的利益来填塞银行家的腰包。

林肯也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即由政府创造货币。他以及其后任取得的成就将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业化大国,美国开始着手建设钢铁工业和州际铁路系统,开启了机械化农场和廉价工具的新时代。

美国还建立起了免费的教育体系,政府对所有科学分支均予以支持。宅地法案(Homestead Act)赋予移民土地所有权,鼓励其进行土地开发。结果,大规模生产方式实现标准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75%。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几年间,美国还取得了更多的成就,这是1913年美联储创建之前美国经济最辉煌的增长期。

通过废除美联储或者对其进行国有化,美国能够在公有银行系统下再次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每个人都能从没有通胀的增长中获利。掠夺性的放贷者将会被彻底消灭。大而不倒的银行将不复存在。华尔街的势力将会减弱或者瓦解,因为政府将自己控制货币,通过对经济进行富有成效的无息投资创造自己的货币。

结果,联邦税额会被削减或者取消。另外,如果各州和地方社区拥有自己的银行,比如北达科他州(North Dakota),这对它们本身来说也是好事,本书第十六章将对该主题进行探讨。

在如今这种由私人经营、美联储控制的掠夺性银行系统下,华尔街经营着整个美国。它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让美国遭受损害,而量化宽松政策只是其最近酝酿出的一项阴谋罢了。创造货币的权力可以富有成效地被加以利用,但是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自己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创造货币的权力落到了美联储手中,那它就是一个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结果,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艰难。只有民事诉讼才能阻止这种情况,包括要求政府重新掌握其货币控制权,正如联邦宪法第八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