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他们带着玲玲来我家做客,玲玲又是不肯吃饭,这次表嫂没有再逼她吃饭。玲玲很惊讶,一直都在偷偷观察妈妈的反应,可是直到最后,也没人再端着碗去喂她。
下午两点的时候,玲玲说饿了,想吃零食。表嫂告诉她现在不在家里,没有零食。玲玲不依,开始哭闹。一开始还好,他们都顶得住,可是过了半小时后,表嫂明显动摇了,担心地看着我:“孩子正在长身体的时候,饿着好吗?”
我告诉她现在可是关键时刻,要是妥协了,那就前功尽弃了。表嫂坐立不安地和我聊天。我发现玲玲边哭边在偷偷观察我们这边的情况,见没人理她,哭得更加厉害了。
表嫂坐不住了,想去哄她,我跟她保证只要再过半小时,最多不会超过一小时,情况一定会有所好转。过了大半个小时,玲玲果然不哭了,改用央求的语气向表嫂要吃的。表嫂下意识地想答应,我连忙给她使了个眼色,她只好又硬起了心肠,对玲玲说:“中午是你自己不想吃饭的,现在没有吃的。你想吃,只能等到吃晚饭了。”
估计玲玲知道刚才的哭闹没有作用,这一次她没哭。四点的时候,她跑来问我们晚饭什么时候才能吃。表嫂心疼女儿,几次问我可不可以给孩子一点吃的,我反复跟她保证,孩子饿一顿两顿绝对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但是长时间这样不爱吃饭,才会对身体有害。最终,表嫂撑过了那个下午。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玲玲头一次没有要家长追在后面苦苦哀求她吃饭,甚至都没要人喂,自己把一大碗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这个办法我让很多家长用过,有些家长觉得办法这么简单,谁都会用,可是到了自己身上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功败垂成。还有一些家长一听这个办法,心里就很抵触,直接点的家长甚至说:“自己的孩子哪做得到这么狠心!”
这话想必是我们经常听见或者自己也说过的话,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疼,别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还以玲玲的事做例子。那天下午玲玲哭了一个多小时,还饿了一下午。可是之后她不肯吃饭的毛病改掉了,她仅仅受了那一次罪而已。因为她发现哭闹对抗失去了作用,家长对于她是否吃饭没那么在意了。而且她要是不吃饭的话,只能等到下一顿才有得吃,不好好吃饭,她就会饿肚子。
可是之前她足足经历了两年多的哭闹对抗。如果把这个时间加起来的话,那绝对可以抵无数个下午。父母心疼孩子的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明白一时心软只会让孩子受更多的罪,和一次下狠心彻底根治,我想所有父母都应该明白应该怎么做了。孩子之所以会越闹越厉害,就是因为他抓住了父母的“软肋”——爸爸妈妈很在意我是否吃饭。
其实,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都知道饿了要吃饭,这是一种本能。现在却有那么多孩子不爱吃饭,归根到底,还是家长矫枉过正了,非把一件日常生活里自己就会做的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任何原本喜欢做的事变成了被人催逼着做,那换来的只能是抵抗和不合作。有的孩子甚至把吃饭作为和家长谈条件的筹码:要我吃饭也行,但是你必须给我去买某某玩具。家长为了孩子顺利吃饭,往往无条件答应。
我曾跟一位上了年纪的奶奶聊天,她的有些建议虽然朴素,但绝对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第一,以前的人为什么吃饭那么香?零食少啊!一到吃饭的点,谁都饿了,不用说就能吃很多。如果想要孩子正常吃饭,一定要注意零食,至少不能在吃饭之前给他吃。
第二,吃饭最重要的就是氛围,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如果在一个压抑、沉闷的气氛下吃饭,谁都小心翼翼,谁都吃不好。
第三,很多父母把饭桌当成教育孩子的重要场所,这非常不可取。吃饭本是愉快的事,可是一边吃一边要接受教训,哪个孩子还能有正常的胃口呢?
第四,不要干涉孩子吃饭。比如有的孩子长得瘦,父母为了让孩子多长身体,拼命让孩子吃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厌食症。如果真的担心孩子营养不够,也要用其他办法。比如,我们自己平时不爱吃某种食物,可是看见旁边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就会忍不住去尝一尝,对待孩子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第五,不要刻意苛求孩子的吃相。有些长辈特别注重孩子的吃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纠正孩子拿筷子的姿势、夹菜的姿势,或者看见孩子吃饭的时候有米粒掉下来,就趁机给孩子上一堂不能浪费粮食的课。家长这么做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希望孩子懂得节约,可是吃饭是件享受的事,如果被要求太多,谁都提不起兴趣来。一盘再好吃的菜,如果我们被要求要嚼几次才能下咽,任何食物都会变得索然无味了。其实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大人只需要做好自己,孩子会照着做的。万一孩子还是我行我素,也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矫正,可以在平时的教育中见缝插针,效果远比在饭桌上当场教育来得好。
5.不做“听话”的孩子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听话,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的“听话”孩子。
我的美国朋友杰克是个中国迷,春节的时候带着他的小儿子波比来中国度假,我自然成了他最佳的向导。
头两天,我带着杰克和小波比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杰克操着外国腔很重的中文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对好孩子的基本要求是听话呢?听话跟是不是好孩子有什么关系吗?”
这还真问倒我了。是啊,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小的时候要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如果不听话就会被训斥,然后被扣下一顶顶“帽子”。我们必须做听话的孩子,谁也没有质疑过听话的正确性。也许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不应该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过我们不喜欢的生活。可是在父母告诫我们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时候,别说父母,就连我们自己都认为父母这样做绝对没错,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没错,每一对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要求孩子听话真的正确吗?
我无法回答杰克这个问题,就反问他:“那你们是怎么看待“听话”这个问题的呢?”
杰克认真地跟我说:“在美国,说一个孩子真听话,绝对不是夸奖他,甚至那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形容词。被冠上听话的帽子的孩子,在大家眼里就是缺乏主见、没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长大是不会有大出息的。”
随后的几天,杰克让我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那天下午,辰辰和杰克在花园里玩,杰克又和我聊起了这个话题。
他说:“这几天,我见识了中国的教育,让我觉得最有问题的就是听话教育。中国父母的口头禅是:你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孩子非要跟听话联系起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爱因斯坦、牛顿肯定不是听话的好孩子。”
杰克很直白地指出,听话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为了父母自己高兴。如果说让父母高兴是孩子的首要义务和责任,那么听话的孩子确实要比不听话的孩子做得好。
我小的时候算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至今在长辈眼里还被形容为主意太大、心太大等,因为我常常有他们觉得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我要感谢他们“纵容”我的不听话,否则我长大后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可悲。因为我的生活、我的思想、我的行为,都操纵在别人手里,也许这个别人是我的家人,也许这个别人是整个社会。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听话,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的“听话”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就是听话的“好”孩子,一路按照父母选好的小学、中学、大学读下来,然后又开始按部就班地上班。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也有平淡的一生,很多人都以“平平淡淡才是真”来安慰自己。可是,希望过平淡的生活和只能过平淡的生活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对生活的选择,后者是让生活选择了。
不过,我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在某一场合中,我提出了“不做听话的孩子”这个概念,立刻有一位妈妈出来反对。她很尖锐地指出,不要孩子听话,那孩子要去马路上玩耍,做父母的阻止,可孩子不听,难道也不管吗?
之所以说有趣,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犯极端主义的错误。不听话不意味着事事和父母做对,更不意味着什么都以和父母意见相左才算不听话。所谓“不做听话的孩子”,是指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人生理想。
剑桥大学的学生曾经举旗起义,反对校方涨学费。央视记者柴静在专访英国剑桥大学校长乐诗克?伯瑞谢维兹爵士的时候,问他学生如此颠覆权威,身为校长,是否会感到难堪。校长却只是很轻松地说:不会,这是大学,需要辩论,如果他们不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剑桥了。
在众多育儿例子中我们肯定已经感觉到,任何最后有大出息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他们都不是“听话”的孩子。而那些小时候特别听话的孩子,即使当时成绩特别好,现在也只是在某单位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反而是那些桀骜不驯的孩子,早就已经拥有很多成绩。关于这点感受,参加过同学聚会的人可能最有感触。
不让孩子听话,意味着给孩子更多的思想和行为自由。一个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去月亮上!”妈妈笑着回答他:“好的,儿子,那你早点回来!”
这个男孩就是阿姆斯特朗。
孩子听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压抑本性的过程。从人性的角度上而言,没有人喜欢处处被人管着。之所以孩子选择了听话,是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喜欢,如果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会不喜欢自己。这种父爱母爱是以控制欲为前提,而不是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的。
有些父母担心如果不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会被放纵得没了分寸。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只要平时的教育是持续而健康的,这种问题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孩子除了父母会约束他,整个社会的氛围、整个周边的环境都会制约他,所以父母真的不必再去要求孩子事事听命于自己。孩子自己心里其实是有谱的,做家长的不但不应该事事约束孩子,反而应该给孩子减压,努力培养他的主见,不要用条条框框去磨平他的棱角。
我在教育辰辰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给他自己拿主意的权利。
有一段时间,辰辰特别喜欢玩某一种游戏,可是等游戏做完之后,通常时间就不早了。一般情况下,辰辰都在十点多睡觉,可是自从迷上这个游戏后,他睡觉的时间越来越迟。老公跟我商量是不是应该禁止他玩游戏,否则晚上睡的时间不够,白天怎么有精神学习呢?我说不用,应该让他自己决定睡觉的时间。
每次到了他平常睡觉的时间,我和老公会提醒他该睡觉了,但是绝不会反复催促。
有一天,辰辰玩到差不多十二点才睡觉。第二天,他一直用的小闹钟没有把他闹醒,我和他有言在先:妈妈不催你睡觉,当然也不催你起床。
那天辰辰在自己房间里喊我。我像往常一样,轻松平淡地来到他的房间。辰辰满脸都是焦急之色:“妈妈,今天我要迟到了。”
我“惊讶”地问:“你没有听见小闹钟响吗?”
辰辰不好意思地说听见了,本来想继续睡一小会儿,可是一下就睡过头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次会睡过头呢?辰辰抿着嘴没有说话。
于是,这天辰辰在所有小朋友做早操的时候才到学校。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但他自己觉得特别难受,因为有小朋友说他是小懒虫。
回到家,辰辰一直闷闷不乐。我问他:“是不是迟到这件事令你特别难受?”
辰辰点点头。
我继续说:“迟到一次并没有什么,不过你要想想看,下次迟到会怎么样?”
辰辰想象了一下下次迟到的情景,坚决地摇摇头:“妈妈,我下次一定不能再迟到了。”
“这可很难说,这次你为什么会迟到呢?”
辰辰想了想说:“我玩游戏玩得太晚了,可是我现在决定了,十点半必须要睡觉。”
我很高兴,如果当时我规定辰辰必须十点半睡觉,恐怕只能换来两种结果:第一,他不情不愿地按照我的要求去睡觉,但是心里一定会有抵触情绪;第二,他不断跟我讨价还价,以期延迟睡觉时间,最后他不高兴,我也不高兴。
自从这一次后,辰辰确实再也没有迟到过。
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大部分出发点也是为了他好,希望替他规避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句老话:没受到教训不长记性。与其提点他一百次,逼着他听话,不如让他自己做主。即使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从长远而言,这对孩子是有利的。
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听从父母,父母的话只能是提醒、建议,听或不听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替孩子规划好未来的道路。可以这样说,如果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内心的意愿,我想这个孩子的内心应该没有太多迷茫和烦恼。反之,这个孩子将会活得非常痛苦。在《养育的初衷》里我就提到,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初衷,都要围绕孩子将来的幸福着想,要支持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替他画好一个圈圈,让他在里面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