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最好的家长:怎么教孩子愿意听,教什么孩子才优秀
15034200000017

第17章 高情商家长与孩子建立互信的六个技巧(3)

“知道,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小昌认真地回答。

“那你打算每天几点起床?”

“八点吧!”小昌想了想之后回答妈妈。其实,八点是什么时间他还没有概念。

“如果八点起床,你到学校时,别的小朋友都已经上课了。那你怎么办?”范晶仍然很有耐心。

“妈妈,那我就每天七点起床吧!”小昌回答。

小昌并不是在跟妈妈讨价还价,他确实不知道八点起床和七点起床的区别。

“好,那你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妈妈七点四十开车送你去上学。”

开学后,小昌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赖床了。

这天,七点十分了,小昌还没有从被窝里爬起来,尽管他早已听到床头小闹钟的铃声。

“小昌,你还不想起床,那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早晨时间宝贵,一刻值千金,范晶虽然有些着急,但仍然表现得很有耐心。

小昌用手揉了揉眼睛,他没什么想法,只想在舒服的被窝里多待一会儿。

“如果你还不起床,就会迟到,老师就会批评你,你愿意吗?”

小昌想了想,回答:“不愿意。”然后便开始自己穿衣服。

在车上,范晶又问:“小昌,今后你又不想按时起床的话,你打算怎么办?”

“妈妈,那你就打我的屁股吧!”小昌认真地说。小昌是个爱捣蛋的孩子,在姥姥家时,一旦“闯祸”,姥姥便打他的屁股——当然,小昌从来不觉得疼。

“好的!”范晶笑着说。

……

那么,范晶会不会打小昌的屁股呢?一般来说,她不会打,因为她是个高情商的母亲。

范晶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她给了小昌自己进行选择的权力,而这种权力的获得让小昌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所以,他在感情上认可了“每天七点起床”的“家规”。其实,现在很多家长制定的“家规”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合理、有益的,比如规定孩子放学回家后先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再出去玩。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对这些规矩采取抗拒的态度呢?问题就在于家长制定这些“家规”时,没有与孩子协商,这些规矩是“一言堂”的产物。孩子没有参与这些“家规”的制定,即使效果再好,对于孩子来说它们仍然是外在的东西,是家长强加给他们的。由于这不是孩子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不可能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得不到孩子感情上的认可。因而,在孩子眼里这些规矩只是管理自己的工具,他们不可能时时主动遵守。他们一旦发现这些“家规”会限制自己的自由(如规定早晨七点之前起床但想睡到八点)或家长不在跟前的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挣脱这些“家规”的束缚,采取抗拒的态度。

范晶情商很髙,当小昌违背承诺时,她并没有严厉地惩罚小昌,也没有唠唠叨叨地对他进行说教,而是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小昌。并且,她没有直接告诉小昌应该怎么办,而是进行启发式的提问,让小昌自己去找答案。这既尊重了小昌的心理感受,避免他产生对抗的情绪,又养成了小昌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是自己制定“家规”,让孩子执行,自己承担监督的责任。而家长制定“家规”是为了孩子能茁壮成长,在遭遇孩子的抵触之后,一些家长就用说教或巴掌来强迫孩子遵守,这能保证孩子茁壮成长吗?当然不能。因此,家长必须改变“一言堂”的做法,在制定“家规”时像范晶一样,让孩子参与进来,给孩子选择的权力。家长这种与孩子一起平等协商的方式,即人们常说的“头脑风暴”。这种头脑风暴,可以为孩子制定起床、看电视、外出玩耍、做家庭作业等方面的规矩。而让孩子参与讨论,给孩子选择权,就是让孩子在讨论和选择的过程中明白定规矩的原因及他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而让他在感情上给予认可。

比如,范晶问小昌“为什么要按时起床”,小昌就知道“不按时起床会迟到”。这样,小昌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起床最合适。若孩子有机会自己作选择,他不仅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也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又比如,一旦孩子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间做家庭作业最合适,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设置一些限制,比如“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电视,而且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之后”。如果孩子参与了限制自己行为的讨论,他们就能理解这些规矩的必要性,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因而会自愿遵守这些限制。

妈妈:“懒虫,太阳都晒屁股了,你还睡!快起床。”

小胖:“昨晚太阳6点就睡觉了,我10点才睡啊!”

一些家长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他们只习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一般来说,孩子不喜欢家长单方面提要求,但喜欢家长给出的选择,若家长给出选择之后加上一句“由你来决定”,他们会很满足。家长给孩子的选择必须是平等的,与责任相匹配。

但是,一开始孩子并不一定能作出合适的选择,这并不要紧。比如,小昌一开始选择八点起床,这时范晶可以告诉他这种选择会产生什么结果,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的年龄与他承担责任的能力成正比,所以,孩子的年龄越大,给他的选择余地要越大。

反思:你制定“家规”时让孩子参与了吗?

循循善诱

——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彭泽买的新房终于装修完毕,下个月可以搬进去住了。

这天吃过晚饭,彭泽指着新房的平面图对儿子小乐说:“这间朝南的房间,长4米,宽3米,面积12平方米,将来是你的房间。你看要怎么布置,添些什么家具?你自己拿个方案吧!”

“我怎么能拿方案呢?”小乐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所以本能地加以拒绝。

“你都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为什么不能拿方案?”彭泽反问小乐。

“爸爸,我不会,你就帮我拿方案吧!”小乐换上了笑脸。

“不行!”彭泽严肃地说,“你不会但你可以学!”

于是,小乐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网上找资料,来来回回设计了七八个方案,但都没得到彭泽的认可。小乐不知道爸爸到底是怎么想的,于是恳求爸爸:“老爸,还是你帮我拿方案吧!”

彭泽明确地拒绝了小乐的请求:“这个房间将来是你住,应满足你的兴趣和需求,如果由我来拿方案,那它就只符合我的兴趣,而不是你的。卧室应该反映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位,所以,你卧室的陈设应该由你来出方案!”

在通过一番沟通之后,小乐终于吃透了爸爸的意思,提出的卧室陈设方案终于得到了认可。

彭泽表扬道:“小乐,你的方案已达到专业水平了!”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彭泽没有越俎代庖,只是给小乐指明了方向,给予小乐鼓励和期待,最终让小乐自己拿出了卧室的陈设方案,让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件事充分表现了彭泽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高情商。

如何提高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家长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高情商的家长会根据家庭教育的整体目标以及孩子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给孩子施加一些压力,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挖掘他的潜力。

面对小乐先前拿出的几个方案,彭泽都不予肯定,但他既没有训斥小乐的“无能”,说“这个不行”或“那个不行”,也没有越俎代庖,更没有干等着小乐拿出最佳陈设方案。当小乐来与他沟通时,彭泽提出了“卧室要符合主人的追求和品位”的总体方针,这就为小乐的陈设方案指明了方向。彭泽说:“如果由我来拿方案,那它就只符合我的兴趣,而不是你的。”这表明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情商中自我认识的高度体现。与此同时,彭泽通过“你的卧室应该由你来设计”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小乐的信任,而且也表达了自己对小乐的期待。虽然小乐没有经验,但听了爸爸的这番话之后又充满了信心,从而为做好陈设方案增添了强大的动力。案例中,彭泽充分调动了小乐的积极性,挖掘了他的潜力,小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给予希望和鼓励,以激发出孩子内心情感的共鸣,这就是家长情商的最高表现。

“爸爸,我不会,你就帮我拿方案吧!”相当多家长遇到孩子的这类请求,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极为不满——“你说什么?我让你拿方案,你却推回我身上,怎么没有一点上进心?”第二种是满口应承——“那好吧,还得我亲自出马!”第一种反应毫无疑问是家长情商低的表现,他们不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将孩子的情绪也引向消极。第二种反应比较普遍,家长拿出陈设方案,孩子无条件地接受,但孩子没能从这件事中学到任何东西,机会白白浪费了。然而,这种反应受到家长普遍的欢迎。为什么?在遇到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时,一些家长就会挽起衣袖,冲锋陷阵。他们觉得这既可以省去指导孩子的麻烦,提高效率,又可以通过秀出自己高超的工作技能,赢得孩子的钦佩和喝彩,树立自己的威望。这就是许多家长乐此不疲的原因。然而,家长这种亲自上阵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弊大于利,它浪费了提高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挖掘孩子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快速成长;要挖掘孩子的潜力,家长就必须具备循循善诱的教练能力。当孩子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之后,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以帮助孩子树立持久的自信心。

反思:平时你注意给孩子创造机会以提高孩子的能力吗?